需求约束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6 14:16
【摘要】:改革前中国推行所谓的重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剩余劳力大规模转移,即工业化过程却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一般认为,改革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截止2002年我国农村转移到非农产业的从业总数达1.65亿,占农村从业人员总量的34.1%,2002年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份额也分别从1978年的28.1%和70.5%下降到15.4%和50%(中国统计年鉴2003)。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始,我国农村仍存在庞大剩余劳力的情况下,多数工业消费品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而90年代中期后,我国工业部门产值与就业增长率也先后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因此,我国过分依赖资本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已经遭到市场实现的障碍,表现了明显的需求不足。那么,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工业品市场实现问题?进一步,是什么因素导致工业品需求不足?这些问题的回答,对我国选择正确的工业化道路,加速二元经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回顾以刘易斯模型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化及80年代后出现的需求与工业化理论,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传统工业化理论强调资本供给的作用,更适用于资本短缺、工业品匮乏的工业化初期,而需求与工业化理论对二元经济国家工业化尚未完成前就出现工业品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问题具有更好的解释力。因此,本文在分析需求结构的基础上,论证了国内居民消费对发展中大国工业化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构建了居民消费需求与工业化的理论框架。从工业化涵义来看,工业化衡量指标包括工业部门的产值与就业份额,工业化进程中二者均存在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并非完全一致,其偏差程度取决于工业化所采取的技术偏向,特别是,非农就业既是工业化的衡量指标之一,也是消费需求的重要解释变量。因此,本文把非农就业引入工业化需求函数模型,认为非农就业、居民收入及收入分配等需求变量与工业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机制,工业化技术类型与居民收入分配是消费需求约束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并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验证。 首先,本文主要运用费景汉、拉尼斯(1961)提出的衡量工业化技术类型的分析框架,对我国工业化过程的技术偏向进行测定,并分析了我国工业化技术类型对工业品需求变量主要是非农就业及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表明:(1)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技术创新吸纳的剩余劳力负增长日趋严重,工业化走上了资本密集型道路,因此,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424
【图文】:
力滞留在第一产业。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应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而工业化关键最低努力标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图4一4a:关键最小努力标准图4一4b:非农就业技术分解资料来源:见附表4一3。4.3.3典型案例及与中国的比较这里,我们主要援引费景汉和拉尼斯的著作中有关日本(1988·1930)和印度9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相同,改革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影响,但我们不应忽视非农资本投入与剩余劳力转移增长的巨大反差。10本文资本数据转引自张军(2003),因此关于资本数据截止至2001年,本文在计算非农资本存量时没有剔除其以下同。
后期与90年代中期以后人均资本增长率上升时,非农就业增长率与总人口增长率的差额趋于下降。图4一sa:日本、印度与中国工业图4一b5:日本、印度与中国关键最低化人均资本增长率比较努力标准(CMEC)比较注:关键最低努力标准为一个国家非农就业增长率与总人口增长率的差额:工业化时期分别为:日本指1988一1930年,印度指1949.1960年,中国指1981·2001年。资料来源:日本、印度的数据来源于费景汉,拉尼斯,《劳力剩余经济发展》,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一112页:中国的数据来源于附表4一3。4.4劳动密集型技术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就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而言,转型时期居民收入分配的变化更多地表现为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的结果(赵人伟、李实等1999),但本节主要是从二元经济发展的角度,重点分析二元结构下的居民收入差异及劳动密集型技术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目的
图5一la:城乡居民墓尼系数变动资料来源:见附表5一1。图5一lb:城乡实际收入比5.3不同收入水平下的居民工业品消费倾向分析为了考察不同收入水平下居民对工业品的消费倾向,在实证分析中,需要对工业品的统计范围进行界定,而在我国的统计年鉴中没有对应的居民工业品消费数据,为此,我们根据家庭预算资料,以城镇及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数据扣除食品消费的部分,作为城乡居民的工业品消费支出,计算公式为:ICE=APC*I*(l一占)
本文编号:2758107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424
【图文】:
力滞留在第一产业。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应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而工业化关键最低努力标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图4一4a:关键最小努力标准图4一4b:非农就业技术分解资料来源:见附表4一3。4.3.3典型案例及与中国的比较这里,我们主要援引费景汉和拉尼斯的著作中有关日本(1988·1930)和印度9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相同,改革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影响,但我们不应忽视非农资本投入与剩余劳力转移增长的巨大反差。10本文资本数据转引自张军(2003),因此关于资本数据截止至2001年,本文在计算非农资本存量时没有剔除其以下同。
后期与90年代中期以后人均资本增长率上升时,非农就业增长率与总人口增长率的差额趋于下降。图4一sa:日本、印度与中国工业图4一b5:日本、印度与中国关键最低化人均资本增长率比较努力标准(CMEC)比较注:关键最低努力标准为一个国家非农就业增长率与总人口增长率的差额:工业化时期分别为:日本指1988一1930年,印度指1949.1960年,中国指1981·2001年。资料来源:日本、印度的数据来源于费景汉,拉尼斯,《劳力剩余经济发展》,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一112页:中国的数据来源于附表4一3。4.4劳动密集型技术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就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而言,转型时期居民收入分配的变化更多地表现为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的结果(赵人伟、李实等1999),但本节主要是从二元经济发展的角度,重点分析二元结构下的居民收入差异及劳动密集型技术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目的
图5一la:城乡居民墓尼系数变动资料来源:见附表5一1。图5一lb:城乡实际收入比5.3不同收入水平下的居民工业品消费倾向分析为了考察不同收入水平下居民对工业品的消费倾向,在实证分析中,需要对工业品的统计范围进行界定,而在我国的统计年鉴中没有对应的居民工业品消费数据,为此,我们根据家庭预算资料,以城镇及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数据扣除食品消费的部分,作为城乡居民的工业品消费支出,计算公式为:ICE=APC*I*(l一占)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洪亮;区域居民收入不平等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2 辛宝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陶应虎;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4 王水莲;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动力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58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758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