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条件下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及其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4 16:59
【摘要】: 制造业部门的发展路径对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有重大影响。由于转轨经济和开放经济的特殊性,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发展路径与转轨进程和开放程度密切相关,由此,分析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发展路径以及转轨与发展的关系就显得相当有必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与发展,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但由于这种增长与发展是与制度转型连续在一起的,基于特定视角的分析往往忽视了这种复杂性,因此未能对一些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给予充分的揭示。例如,对于制度转型与经济增长、制度转型与经济发展以及国内部门与国外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相关关系等问题,目前的研究尚没有进行较好的处理。 尽管有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经历了资本推动的过度工业化进程,但多数分析未能更进一步检验,在这种增长模式下,不同部门的发展路径是否表现出相类似的特征,其背后的影响机制何在,以及这种发展路径对于工业化进程以及经济发展的效应如何。为此,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选取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的制造业部门,从中观层面分析现有增长模式下的制造业部门发展路径、影响因素及经济效应。力求通过这种研究达到如下目的:(1)从资本驱动与技术进步两个角度,揭示在资本推动的过度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制造业部门是否表现出与经济增长类型相似的发展路径。在现有研究中,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发展路径尚未得到认真的对待;(2)分析制造业部门既定发展路径下的影响因素与经济效应,进而揭示通过这一经济现象反映出来的转型与增长、转型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具体来说,实证检验制造业部门发展路径对经济增长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揭示工业化对二元结构转化、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制造业发展路径偏差的制度根源,揭示制度转轨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3)通过分析制造业发展路径偏离的不利经济效应与宏观经济增长要求的背离关系,解释经济增长对高效率的外来资本的需求以及FDI流入的内生性,揭示制度转型对国内部门的影响以及国内部门与国外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互补关系。 为达到上述研究目的,借鉴主流增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及转型经济学理论,运用理论推理与经验证据相结合、构建模型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与结论: (1)得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及部门发展的程式。在对以往关于经济增长决定因素的争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增长观点与动态的发展观点相联系,阐述了经济增长从马克思增长类型向库兹涅茨增长类型转变的变化趋势及内在机制,通过模型论证了制造业部门从资本积累驱动向技术进步驱动过渡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在经济增长与部门发展中,随着产出增长与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经济增长驱动力从资本驱动向技术进步驱动转变的增长程式,这一增长程式同时符合发展经济学中关于主导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的比较优势理论观点。 (2)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部门资本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两个方面特征,揭示了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发展路径。分析表明,制造业部门的产出增长呈现出典型的资本驱动与资本深化特征,而技术进步则表现出资本增用型特征。从经济效应角度来看,这种发展路径不利于就业吸纳与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利于经济长期持续增长。 (3)提出基于转轨需要的金融制度对资本配置的扭曲是造成制造业部门发展路径偏离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制度根源。制造业部门的资本深化路径表明,在其发展过程中资本成本产生了扭曲,而这又源于内生于转轨过程的金融制度。由于这种偏差不利于要素资源配置,不利于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因而它实质上反映了制度转型对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制度转型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从另一个角度讲,制造业部门发展路径偏差带来的不良经济效应,实质上反映了制度转轨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的代价。 (4)提出在国内制造业部门发展路径存在偏差的条件下,FDI的大量流入内生于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需求。(作为工业化主体的)制造业部门发展路径偏差带来的不利经济效应与宏观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构成了背离,由此导致对效率较高的外来资本的超额需求,大量FDI超常流入中国制造业部门,并在就业吸纳、技术转移与经济增长等方面的显著作用恰恰反映了这一需求。FDI流入弥补了制造业部门的内在缺陷,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制度转轨与国内部门发展、国内部门与国外部门之间的互补关系。 (5)从金融市场化改革、制造业部门技术选择以及外来资本流入与管理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对于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的持续增长最终还要取决于国内制造业部门的充分发展,由此,消除造成制造业部门增长路径偏差的金融体制的扭曲就成为相关政策的核心,而制造业部门本身的技术选择、FDI作用的发挥也需要以市场化方式加以解决。 综上,本研究以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发展路径、决定机制及经济效应分析为核心,构建综合的概念性分析框架,阐述了制造业部门发展路径对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金融制度扭曲对制造业部门发展路径偏差的影响以及制造业部门内在缺陷与外来资本流入的相关关系,探索性地揭示了增长与发展、转轨与增长以及国内部门与国外部门的内在联系。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424
【图文】:
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进程来看,由于市场化取向的增量改革及效率改进是在边际上进行的(易纲,1998)。从货币化水平和金融相关比率这两个主要指标的变动趋势就可以看出(见图5一2),在这段时期,我国的金融深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金融深化己经达到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陈志刚,2003)。但由于中国的金融深化明显带有转轨经济国家的特征,我国金融深化更多的表现为抑制,主要有如下表现:1从这一角度,“所有制歧视”问题可以更好地解释为是内生于体制转轨这一进程的特有现象,而民营经济在获取金融资源过程中而采取的某些寻租现象也可由此得到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它可被视为在正常的金融需求受到压抑情况下的一种反应。
金融市场的缺陷,首先表现在中国金融的开放度上。从1979一1999年的数据来看,间接投资与直接投资的比率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如果用间接投资与直接投资的比率来表示金融市场的开放度,那么,根据图6一6显示的FID班Dl的走势,从1979一1999年的时间跨度来看,中国的金融市场并不是在走向开放,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而是趋向于更加封闭。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政府对金融行业的保护,至少在1978一19%年期间在不断加强。在19%一2005年期间,可能基于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以及面临加入WTO后金融业面临的强大压力,这种情况有所缓和。金融市场的流入壁垒
本文编号:2769142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424
【图文】:
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进程来看,由于市场化取向的增量改革及效率改进是在边际上进行的(易纲,1998)。从货币化水平和金融相关比率这两个主要指标的变动趋势就可以看出(见图5一2),在这段时期,我国的金融深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金融深化己经达到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陈志刚,2003)。但由于中国的金融深化明显带有转轨经济国家的特征,我国金融深化更多的表现为抑制,主要有如下表现:1从这一角度,“所有制歧视”问题可以更好地解释为是内生于体制转轨这一进程的特有现象,而民营经济在获取金融资源过程中而采取的某些寻租现象也可由此得到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它可被视为在正常的金融需求受到压抑情况下的一种反应。
金融市场的缺陷,首先表现在中国金融的开放度上。从1979一1999年的数据来看,间接投资与直接投资的比率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如果用间接投资与直接投资的比率来表示金融市场的开放度,那么,根据图6一6显示的FID班Dl的走势,从1979一1999年的时间跨度来看,中国的金融市场并不是在走向开放,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而是趋向于更加封闭。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政府对金融行业的保护,至少在1978一19%年期间在不断加强。在19%一2005年期间,可能基于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以及面临加入WTO后金融业面临的强大压力,这种情况有所缓和。金融市场的流入壁垒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二震,任志成;FDI与中国就业结构的演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05期
2 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3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4 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季刊);2003年03期
5 韩立岩;蔡红艳;郄冬;;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资本配置效率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2年02期
6 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J];经济学(季刊);2005年01期
7 黄健柏;何文成;李增欣;;制度、技术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08期
8 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的估计及其可靠性分析[J];经济研究;1995年12期
9 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10 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J];经济研究;200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为;中国的金融抑制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69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769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