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5 09:10
【摘要】:本论文以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及其主要的长期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与比较的方法首先找出了规定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经济全球化、经济知识化、经济市场化、小农户经营的大国农业和公有制为主的产权演进路径这些主要因素。进而运用增长因素理论、阿罗——德布鲁范式之模型方法、案例实证分析等,对这些因素影响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回答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征的规定性,为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基础。论文的主要创新性研究工作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了中国工业化历程按发动类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年—1980年,为政府发动类型,其目标为强国;第二阶段为1980年以后,其发动类型逐渐由政府发动转换为在政府主导下由企业家发动为主,工业化的目标也逐渐从强国转变为富民。论证了正是工业化目标的转变催生了中国被称为改革开放的制度变迁,这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第一次从内部启动的成功的制度变革。这表明中国的制度变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此,在中国新型工业道路特征研究中,引入了产权演进路径因素,认为中国的工业化是从国有产权占主体地位的初始条件下展开的,并将由国有、私有两种产权共同推进。这一演进路径决定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有企业的功能更多是创造公平和秩序,而私有企业更多地去创造效率。 (2)引入了经济市场化因素,深入研究了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对中国工业化类型产生的影响。结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中国工业化的发动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家将逐步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发动者。案例分析指出了企业家资源的丰富程度成为工业化动力大小的决定因素,提出了创造企业家资源的条件和企业家作用充分发挥的激励方式;同时指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资源的主要配置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成为资源配置的主渠道,得出了现代金融体系成为影响工业化效率的决定因素之一,并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原则进行了深入分析。 (3)引入了经济全球化因素,全面地分析了从以民族国家为经济体系单位,到以全球为经济单位的世界经济体系的重构,给中国工业化带来的影响。结论是:中国工业化的推动者——企业,面对的竞争对象从国内企业变为国际性的跨国大公司。因此要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强健工业化的推动者,中国也必须建立大企业制度,并用日本、韩国的实例证明。同时研究证明:在世界金融一体化情况下,如果中国金融体系管理松懈,给中国货币经济系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这构成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安全威胁。提出了防范金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424
本文编号:2769625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424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智君;周滢;;中国新型工业化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学习与实践;2012年03期
2 孙智君;周滢;;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水平测度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乔小力;中国发达地区农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696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769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