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间集聚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9 15:48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以年均约10%的速度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期间,要素投入增长方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该种增长方式面临许多困境,变得不可持续。如依靠投资推动的资本投入增长已经带来诸多矛盾甚至摩擦,依靠劳动力投入的增长也将遭遇人口“红利”的瓶颈。在此背景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是我国实现要素投入粗放型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集约型转变的重要途径。 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产业空间集聚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重要推动力,集聚经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是,该理论通过同质化企业的空间选择来分析形成集聚经济的微观机理,忽略了企业异质性因素,与现实情况不符。新兴的“新”新经济地理理论则弥补了上述不足,该理论重视企业异质性的微观因素,认为企业的空间选择不是随机的行为,异质企业的空间选择会影响集聚经济的空间分布和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从新经济地理理论到“新”新经济地理理论,集聚经济的内在微观机制研究日趋完善,为分析产业空间集聚对全要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框架。因此,本文分别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和”新”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探讨产业空间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首先,本文在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出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下产业空间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机制,然后利用动态GMM方法和中国制造业行业和地区层面的面板数据加以实证检验,比较不同行业类型和不同地区的实证结果。结论显示:整体上,制造业的行业空间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结论与理论分析相符。但是,中低度集聚行业的空间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高度集聚行业的影响却不显著。制造业的地区空间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也存在正向影响,只是作用强度相对较小。中西部地区的空间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强度显著的大于东部地区。 其次,本文在探讨“新”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下异质企业的空间选择对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推导出异质企业空间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机理,并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大样本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资本禀赋、贸易自由度和企业生产率三个因素对集聚经济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市场区域内企业生产率水平比较高,生产率水平较高的企业比生产率水平低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大市场区域。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实证检验结果也证实了区域规模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效应。 最后,本文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对今后我国政府调整产业布局、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以及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增长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24;F425
本文编号:2787328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24;F425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明崧磊;基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87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787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