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3 13:07
【摘要】: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也是仅次于机电、旅游行业的第三大出口产业。随着美国、欧盟等主要出口市场的部分设限产品配额被取消,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将对我国的纺织工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大力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带来新的机遇。但客观地分析,纺织工业所面临的影响是双向的。中国目前的纺织工业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核心的竞争优势在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加入WTO后,中国将逐步建立与国际市场一体化接轨的市场,纺织品将继续承担较重的关税减让义务,同时东南亚、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凭借其设备、技术和管理实力,使其纺织工业得到迅猛发展,我国纺织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目前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设备、工艺上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要进一步发挥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优势,正确确立我国纺织工业在亚洲及世界纺织业中的地位,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形成竞争核力,促进我国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以量取胜的现状,注重中国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 本研究以熊彼特、爱德温·曼斯菲尔德、莫尔顿·卡曼的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立足于纺织工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纺织工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现实基础,应用区域经济、技术创新、战略管理、复杂系统等相关理论,从战略目标、战略环境、核心能力等基本要素的分析入手,通过对纺织工业技术创新过程、影响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的因素、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扩散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旨在较为全面的对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现状做出客观的分析,构建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以及基于技术创新的纺织工业发展战略,实现纺织工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衔接,并由此分层次提出可供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其它社会经济主体采纳的包括发展战略目标、运行机制、组织结构、市场、融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中介服务等方面适应中国纺织工业运用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426.81
【图文】:

出口额,纺织工业,总出口,纺织产业


(1)相关性分析了检验纺织产业出口额与全国总出口额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总出口额与纺织产业出口额做相关分析的结果如表3一8所示。全国总出产业出口额的相关系数为0.996,且双尾检测的显著概率小于0.01,即在0.01的条件下全国总出口额与纺织产业出口额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亦出口额的增长与全国总出口额的增长有着高度的相关关系,前者大大促进展,对后者的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表3一8相关性分析总总总总出口额额纺织出口额额总总出口额额相关系数数111.996(**显显显著性(双尾检验))))).00样样样本量量777显著性为0.01水平下的双尾检验相关系数.

纺织工业,产值,纺织产品,增长量


函函2001年.2003年 年由于近年来各类产品的增长量和增长幅度不尽相同,造成了我国纺织工业产品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见图3一13和图3一14)。从2001年到2003年,棉产品产值比例提高了3个百分点;针织产品产值提高了一个百分点;麻产品保持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10k,比例不变;毛产品、丝产品、服装和化纤产品的产值占纺织产值总产值的比例均有所降低。 1114%%%2229%嚼臀‘ ‘ 888%l%%%口口棉口毛日丝口麻曰针织口服装.化纤 纤 1112%%%2228%噶回 5%%% ggg%,生 8%%%人 人用用口口棉.毛口丝口麻目针织口服装团化纤 纤图3一 132001年我国纺织工业产品结构图[侧图3一 142003年我国纺织工业产品结构图囚 3.1.5纺织工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就业问题是我国长期都将面临的大问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是国家和各行业关注的大问题。相对于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品,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多。因此,在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下,纺织工业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是极富意义的。

纺织工业,产品结构,产值


针织产值增长幅度最大,各类产品产值的增长促进了我国纺织工业产值的快速增长。图3一12我国近年来各类纺织产品的产值单位:亿元函函2001年.2003年 年由于近年来各类产品的增长量和增长幅度不尽相同,造成了我国纺织工业产品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见图3一13和图3一14)。从2001年到2003年,棉产品产值比例提高了3个百分点;针织产品产值提高了一个百分点;麻产品保持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10k,比例不变;毛产品、丝产品、服装和化纤产品的产值占纺织产值总产值的比例均有所降低。 1114%%%2229%嚼臀‘ ‘ 888%l%%%口口棉口毛日丝口麻曰针织口服装.化纤 纤 1112%%%2228%噶回 5%%% ggg%,生 8%%%人 人用用口口棉.毛口丝口麻目针织口服装团化纤 纤图3一 132001年我国纺织工业产品结构图[侧图3一 142003年我国纺织工业产品结构图囚 3.1.5纺织工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就业问题是我国长期都将面临的大问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是国家和各行业关注的大问题。相对于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品,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多。因此,在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下,纺织工业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是极富意义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娄丛聪;孔新迎;;浅议技术资本的国内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8期

2 ;201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将公示[J];中国科技奖励;2011年07期

3 闫文佳;;杜钰洲 纵观全局 全面向好[J];中国纺织;2011年05期

4 李永周;刘江日;;创新系统范式的古典解释与最新进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08期

5 ;2011中国纺织学术年会最新科研成果与高新技术孵化项目征集[J];毛纺科技;2011年08期

6 张耀辉;丁重;;政府主导外生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J];产经评论;2011年03期

7 ;2011中国纺织学术年会最新科研成果与高新技术孵化项目征集[J];毛纺科技;2011年07期

8 ;2011中国纺织学术年会最新科研成果与高新技术孵化项目征集[J];毛纺科技;2011年09期

9 董依江;;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理论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6年11期

10 蔡建敏;;企业技术创新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J];经济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2011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指导性计划项目开始申报[A];江苏纺织学会通讯(总第127期)[C];2011年

2 ;“纺织之光”201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开始申报[A];江苏纺织学会通讯(总第127期)[C];2011年

3 杨志强;;加入WTO对中国纺织工业的影响与对策分析[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致词[A];香港桑麻基金会优秀论文奖论文集[C];2007年

5 关嘉峪;吴翼平;王慧;;De novo规划及其在中国纺织工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A];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C];1990年

6 梅自强;;两岸携手 共渡时艰 振兴纺织工业[A];海峡两岸新型纺纱技术和纤维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周艳榕;江旭;;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综述[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李靖;;纺织工业成本要素与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A];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08/2009)[C];2009年

9 杜钰洲;;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与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前景[A];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08/2009)[C];2009年

10 ;200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品开发贡献奖[A];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08/2009)[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马继锋;王中和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王天凯座谈[N];赤峰日报;2010年

2 记者程旭荣;张茂才会见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领导[N];太行日报;2010年

3 艾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绍兴实验室成立[N];中国服饰报;2011年

4 记者 张家洲 张迈建;王天凯当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N];中国纺织报;2011年

5 杜钰洲;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N];中国纺织报;2011年

6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三届理事会顾问[N];中国纺织报;2011年

7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名单[N];中国纺织报;2011年

8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助理[N];中国纺织报;2011年

9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三届理事会特邀副会长名单[N];中国纺织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郑建玲;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正不断增强[N];中国质量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宏;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5年

2 张春玉;高技术研究所综合实力自我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周贤永;基于TRIZ和可拓学的技术创新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王江;产业技术扩散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张妍;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机会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6 冯军政;环境动荡性、动态能力对企业不连续创新的影响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惠;入世与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D];新疆大学;2001年

2 孙宏霞;技术创新方法的拓扑结构和优化结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3 崔晓兵;中国纺织工业“入世”的竞争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4 张华;中国服装消费结构升级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赵瑛;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何兴容;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胡一伦;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业竞争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8 郭静;中国、东盟对日纺织品服装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1990-2006)[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曾真;女性文胸的肩带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10 李秋珍;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实施特别保障措施的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92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792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2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