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光伏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动因、绩效及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0-08-31 12:42
   光伏发电以其独特优势拥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中国已经在光伏发电和光伏制造领域走到了世界前列。现阶段光伏发电不具备经济性,光伏产业还是依靠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的新兴产业。中国光伏企业面对全球化市场竞争,不仅要在制造端比拼质量与成本,更要在研发环节进行持续投入,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技术进步、质量提升、成本下降的大趋势下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对于光伏企业的持续发展尤为关键。现今纵向一体化已成为领先光伏企业的共性选择,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正通过投资新建或外部并购来提高其纵向一体化水平。本文以光伏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战略为研究主题,分析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动因,纵向一体化对企业绩效和行业发展的影响,探讨光伏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实施路径。本文通过分析光伏产业发展实情,总结产业链的技术经济特征,概括出产业现状中存在的产能过剩等问题。此背景下,光伏企业实施纵向战略的现实动因在于增强企业的市场势力,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生产运营和技术研发的协同,追求价值低估的并购机会等。为揭示光伏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的理论动因,本文从两个方面着手研究:一是按照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供需关系,构造博弈理论模型,分析一体化给企业带来的产量和利润的变化,以及对其他企业和行业整体产生的影响。并在无研发博弈模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有研发博弈模型,得出研发带给企业和行业的影响,以及一体化企业研发较独立企业研发的优势。二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按照光伏企业涉及产业链的纵向环节数以及各环节产能的匹配程度,来设计光伏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的度量指标,根据样本企业的现实数据计算得出其纵向一体化水平。进而通过变系数面板模型对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和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以上两个方面是企业微观视角,为分析纵向一体化对光伏行业整体的影响,构建“平价上网”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出光伏产业的技术和成本进步,实现了对光伏“平价上网”时间表的动态预测。本文最后分析了实施纵向一体化的两个路径:投资新建和外部并购,通过构建上、下游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的博弈模型,得出两种路径的选择边界。从博弈模型的动因研究得出:光伏企业进行纵向并购可以占据更大市场份额,实现更多的利润,促进最终产品价格的下降和行业总供给的增加;如果考虑研发效应,一体化研发较上下游独立研发可以实现更大的产出和市占率,且利润有明显增长。通过纵向一体化水平的测度和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得出:我国光伏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水平远高于海外光伏企业,并且在2008到2011年间经历了快速的上升,随后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大多数样本企业的一体化水平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说明实施纵向一体化能有效提升经营绩效。通过“平价上网”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得出:假如我国光伏发电的年有效利用小时数为1400小时,则“平价上网”目标要到2023年初实现;光伏行业在高一体化水平的情形下,会更快的实现成本下降,有利于“平价上网”目标的更早实现。从实施纵向一体化的路径选择研究得出:两种路径的选择取决于新建产能技术先进性带来的变动成本优势与外部并购在投资支出上的减少之间的比较。外部并购方式较投资新建方式能减小行业的总体产出,在当前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有利于抑制产能规模的增长。本论文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无论是考虑研发的动因博弈模型,还是路径选择博弈模型,由于模型设计和可计算性的限制,都未考虑研发和新建产能在产品性能方面的提升,而这正是光伏产业当前的特征之一。
【学位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426.61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光伏,光伏发电,年利用小时数,小时数


图 3-2 2011-2017 年我国光伏发电年利用小时数Figure 3-2 The Utilization Hours of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in China in 2011-201由于目前我国分布式光伏应用并未大规模启动,因此光伏装机仍以西北型地面电站为主。随着光伏应用技术的发展,光伏电站监控和运行管在快速进步,全国大多数地区光伏发电运行良好,但光伏发电设备平小时数

蛛网图,蛛网图,模型,竞争力


图 3-3 GEM 模型蛛网图及得分示意igure 3-3 GEM Model and Score of the Spider Diagram为 450.8 分,说明江苏光伏产业集群总体竞争力的竞争力,但并未形成明显竞争优势。从指标反应集群“量”特征的指标平均得分达到了 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令丞;钱伟;;光伏发电并网电价及补贴政策效果[J];南大商学评论;2015年04期

2 余杨;李虹;舒振宇;;光伏产业结构、合同安排和纵向价格传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09期

3 熊勇清;李晓云;黄健柏;;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补贴方向:供给端抑或需求端——以光伏产业为例[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年05期

4 熊勇清;刘凡;;新兴产业发展阶段、成长导向与稳健性评估——以光伏、风电、光热产业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5年08期

5 张晓明;闫申;;中国光伏产业市场势力与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07期

6 余杨;包海波;王培;;太阳能技术R&D战略研究:战略布局与创新成效[J];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11期

7 甘卫华;刘振梅;;光伏产业技术特征和政策研究:一个文献综述(2009—2013年)[J];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01期

8 李兵;朱东华;杨帆;;创新导图在技术创新路径选择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年01期

9 袁小武;江瑜;周红卫;;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研究[J];东方电气评论;2014年03期

10 徐胜;司登奎;;结构转型、能源效率对低碳经济的异质性影响——基于省际数据的面板协整分析[J];软科学;2014年07期



本文编号:28088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8088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9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