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轿车产业组织演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31 16:38
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竞争内容,围绕该产业展开的研究在国内外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应用探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聚焦于中国轿车产业1979年至2005年的发展时间段,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方法和框架来研究其演化过程及其原因。沿着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理论解释的研究思路,本文首先运用SCP的分析方法,对二十年多来中国轿车产业变迁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运用博弈论和系统论的基本思路,从内部竞争均衡和外部影响因素两个角度诠释其演变的原因,从而完成中国轿车产业组织演变理论框架的构建。 中国轿车产业变迁过程大致将其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产业引入期、首次价格战、密集进入期、井喷增长期和品牌扩散期。 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出台之前,中国轿车生产处于引进国外车型、填补各档产品空白时期,即产业引入期。此时生产能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企业之间的竞争以数量竞争为主,生产能力扩张成为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中央和地方的一些汽车生产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形式争相生产轿车,当这些厂商积累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之后,生产能力逐渐超过了市场需求,价格竞争逐渐替代了产能竞争,轿车产业自然步入价格战期。1996年至1998年期间,即使在轿车价格实行国家指导价的严格管制下,轿车产业经历了几次大的价格战。在生产规模达不到最小经济规模的条件下,面对降价对利润的不断侵蚀,中国轿车生产企业一度试图通过共谋稳定市场,1998年第一个轿车价格联盟协议出现。然而,轿车产业所带来的高利润吸引了众多厂商进入,这种共谋状态并没持续多久。1999年至2001年的三年间,国际品牌通过合资的形式不断进入利润较为丰厚的中高端轿车市场,民营和地方企业通过边缘化进入的方式进入易于拷贝的中低端轿车市场,中国轿车产业步入密集进入期。 2001年是中国轿车产业的分水岭,不仅产业政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且厂商竞争呈现新的格局,主要特征是从“弱竞争”走向“强竞争”。轿车价格国家指导、产品目录审批制取消后,企业之间的价格战不断爆发,新车型如雨后春笋般推向市场。需求弹性的经济规律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轿车产业出现连续多年的井喷式增长。井喷增长期过后,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再次呈现,轿车生产企业的库存迅速增加。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出台之后,企业间的竞争逐渐恢复理性,差异化的品牌竞争正逐步取代纯粹的价格竞争,轿车产业步入品牌扩散期。在这一时期,轿车生产企业通过完善产品质量空间,在不同的细分市场开始进行品牌扩散,不同企业逐步在不同产品质量空间上的垄断势力,从而获得高于市场平均回报率的盈利水平。 对中国轿车产业组织特征进行了深入考察后,本文运用博弈论的基本知识,对不同阶段企业竞争及其产业均衡的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在初始的厂商古诺竞争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放松假设条件多次进行扩展,建立了产能约束、产量扩张、市场进入、竞争优势、品牌扩散等多个静态均衡模型,以此来分析企业数量竞争的缘由、产量扩张的动机、不同谈判能力企业不同进入方式的原因、企业市场份额差异的内在因素、企业品牌扩散的绩效影响等等,从而为中国轿车产业组织的内在原因及其演化方式提供了严密的理论解释。然后本文对中国轿车产业组织演化的外部因素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行政壁垒、产权关系、消费环境、技术创新四大外部因素变化对产业竞争均衡条件的影响,以此作为静态均衡理念模式的补充。最后本文对未来竞争格局进行了初步的推测,对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提出了必要的建议。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F426.471
【部分图文】:
中国轿车提高,分别达到16.9%和15.1%【l]。而由于汽车关税大幅下调和素,中高级轿车的市场比重有所下降.从轿车价格分类分析,低下)销量大幅增长,中价车(11一25万)、高价车(25万)的销少。可以从中看出,中国轿车的消费需求在逐渐向经济型集中。图4.4:2侧挑年中国不同类型轿车销量比较
本文编号:2809061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F426.471
【部分图文】:
中国轿车提高,分别达到16.9%和15.1%【l]。而由于汽车关税大幅下调和素,中高级轿车的市场比重有所下降.从轿车价格分类分析,低下)销量大幅增长,中价车(11一25万)、高价车(25万)的销少。可以从中看出,中国轿车的消费需求在逐渐向经济型集中。图4.4:2侧挑年中国不同类型轿车销量比较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敏;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李光全;西部资源型城市产业与组织双演变的动态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3 欧瑞秋;网络博弈视角下的中国汽车企业对抗互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子媛;中国轿车市场结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于悦;华晨汽车出口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王一;高档轿车市场顾客忠诚的双维模型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4 黄婷婷;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轿车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5 温宇;华晨中华汽车国际市场环境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6 赵宝山;中国轿车产业SCP范式分析[D];沈阳大学;2009年
7 盛静怡;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晓琮;我国轿车产业的SCP分析[D];山东经济学院;2010年
9 杜鹏;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通道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10 窦立辉;中国轿车产业组织演进与优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09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809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