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基于供应链联盟提升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9 21:11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大而不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加入WTO后,又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当前最迫切的课题。供应链联盟是一种基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思维的竞争合作组织形式,正在改变全球的竞争方式与经营环境。它的涌现为有色金属工业提供了一种走出困境和寻求发展的全新机制和思路。论文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研究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问题,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界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大而不强。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从深层次揭示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生产要素和上年需求增长以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对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正向影响,而当年国内需求以及产业集中度等却具有逆向作用。 (2)突破目前通过调整资源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来提升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思维框架,提出并论证了建立供应链联盟是提升其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建立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不仅能带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联结经济与速度经济,提高产业利润率;而且能改善有色金属工业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与辅助产业等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与市场治理、企业治理等方式相比较,有色金属工业实行供应链联盟治理时的成本最小、利润最大。这一切表明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供应链联盟是目前有色金属工业最优的产业组织形式。 (3)在分析有色金属产业链的现状与建立供应链联盟的优势与条件的基础上,构建了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的建立模型——显过程(组织变革过程)与隐过程(文化整合过程)有机结合的过程模型。并对其中的重点,如协作企业选择、组织重构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提出协作企业选择应考虑因素和应遵循原则的基础上,给出了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协作企业选择的三阶段模型。构建了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分层竞争的立体结构模式及融效率型供应链与反应型供应链于一体的组织结构。 (4)通过博弈分析得出传统有色金属工业产业政策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不同利益层次主体(地方或企业)的主动性与适应性。指出在制订引导有色金属企业建立供应链联盟的产业政策时,应特别注意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行为选择,制定基于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产业政策,使联盟成员合理分享联盟利益,实现帕累托改进,产业政策才会被各层次经济主体遵循,其有效性才会得到增强。
【学位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F426.3
【文章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际竞争力
        1.2.2 供应链
        1.2.3 供应链联盟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第二章 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2.1 产业国际竟争力的涵义
        2.1.1 产业概念的界定
        2.1.2 国际竞争力的涵义
        2.1.3 测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常用指标
        2.1.4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2.2 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2.2.1 有色金属工业现状
        2.2.2 有色金属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2.2.3 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
    2.3 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2.3.1 两个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实证分析模型
        2.3.2 适合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经济模型及其估计
        2.3.3 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应链联盟: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手段
    3.1 供应链联盟—新世纪有色金属企业合作竞争的组织模式
        3.1.1 供应链与供应链联盟
        3.1.2 供应链联盟的特点
        3.1.3 供应链联盟的类型
        3.1.4 供应链联盟在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前景
    3.2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的经济性分析
        3.2.1 规模经济
        3.2.2 范围经济
        3.2.3 联结经济
        3.2.4 速度经济
    3.3 供应链联盟对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作用机制
        3.3.1 供应链联盟对有色金属工业生产要素的影响
        3.3.2 供应链联盟对有色金属工业需求因素的影响
        3.3.3 供应链联盟对有色金属工业相关与辅助产业的影响
        3.3.4 供应链联盟对有色金属企业经营战略、组织与竞争的影响
        3.3.5 供应链联盟对有色金属工业机遇的影响
        3.3.6 供应链联盟对政府行为的影响
        3.3.7 供应链联盟对有色金属工业对外商务活动的影响
    3.4 市场、供应链联盟与企业的比较
        3.4.1 经济活动的三种组织模式
        3.4.2 三种组织模式治理成本的博弈分析
        3.4.3 三种组织模式利润的比较
        3.4.4 有色金属工业组织模式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供应链联盟的有色金属产业链重组
    4.1 有色金属产业链现状研究
        4.1.1 有色金属产业链现状
        4.1.2 建立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的优势与条件
    4.2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的建立过程
        4.2.1 有色金属工业产业组织变革过程
        4.2.2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的文化观念整合过程
    4.3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协作企业的选择
        4.3.1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协作企业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及应遵循的原则
        4.3.2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协作企业的选择过程
    4.4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的组织结构
        4.4.1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的组织模式
        4.4.2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的组织结构
        4.4.3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组织结构的特点
        4.4.4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组织再造应注意的问题
    4.5 建立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的产业政策
        4.5.1 引导有色金属工业建立供应链联盟的产业政策
        4.5.2 有色金属工业产业政策失效的原因分析
        4.5.3 制定基于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有色金属工业产业政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的运行
    5.1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的决策机制
        5.1.1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的决策结构
        5.1.2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决策的特点
        5.1.3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的群决策
        5.1.4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群决策的算例分析
    5.2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的收益分配
        5.2.1 供应链联盟的几种收益分配模型
        5.2.2 供应链联盟收益分配的团体激励模型
    5.3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的冲突管理
        5.3.1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协作企业间的冲突及其成因
        5.3.2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协作企业冲突的分类
        5.3.3 针对建设性冲突,采用激发与沟通性策略
        5.3.4 针对破坏性冲突,采用压制、判定与权力性策略
    5.4 建立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协作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
        5.4.1 信任及其分类
        5.4.2 信任在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中的作用
        5.4.3 有色金属行业的信任现状
        5.4.4 从关系信任到一般信任、从初始信任到持续信任
    5.5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政策的动态一致性分析
        5.5.1 平均主义倾向下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收益分配的动态博弈
        5.5.2 联盟收益最大化倾向下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收益分配的动态博弈
        5.5.3 有色金属供应链联盟政策动态一致性的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分析
第七章 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珊艳;;论聚焦有色金属科技成果转化——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冶金设计研究所发展掠影[J];有色金属工程;2011年04期

2 郭朝先;程国江;;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回顾与转型升级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1年06期

3 吴爱祥;姚志华;禹智潭;;有色金属急缺矿产资源的界定及其品种转换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1年04期

4 赵武壮;;有色利润在哪里?[J];中国金属通报;2011年34期

5 陈全训;;在三届二次会长会上的讲话(节选)[J];中国有色金属;2011年17期

6 张庆;;民营企业给力有色[J];中国金属通报;2011年36期

7 ;打造有色建设工程行业监督品牌[J];中国有色金属;2011年18期

8 ;《有色设备》投稿须知[J];有色设备;2011年04期

9 刘梦飞;潘斌;;加速资源资产整合 打造有色工业航母——访广西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阳通[J];中国有色金属;2011年13期

10 刘梦飞;;有色创新觅径[J];中国金属通报;2011年2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卫锋;;浅议河南有色金属工业发展[A];合作 发展 创新——2008(太原)首届中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苏俊杰;陈冬一;;发展中的河南有色金属工业[A];合作 发展 创新——2008(太原)首届中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江东海;;发展中的安徽有色金属工业[A];合作 发展 创新——2008(太原)首届中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黄仁辉;;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思考[A];合作 发展 创新——2008(太原)首届中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周杰;李平;;基于交易价值视角的供应链联盟模式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运作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6 王香槐;;发展中的山西有色金属工业[A];合作 发展 创新——2008(太原)首届中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钟金松;;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广东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方式转变[A];有色金属工业低碳发展——全国有色金属工业低碳经济及冶炼废气减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辉;;发展湖南有色金属工业循环经济的研究和探讨[A];合作 发展 创新——2008(太原)首届中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潘家柱;曹宝奎;;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战略思考[A];中国重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暨重冶学委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姜连馥;齐二石;满杰;;基于合作对策的制造业供应链联盟多目标决策研究[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 康义;努力建设节约型有色金属工业[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2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 康义;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经验 着力推进有色金属工业科学发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3 陈明生 赵武壮;上半年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问题及措施[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4 记者 罗娜;2010有色金属工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会议召开[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5 采访人 《中国有色金属报》记者 马永刚 本报见习记者 李莉 记者 高杰;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靠什么导航?[N];中国环境报;2011年

6 记者 杜君 通讯员 苏俊杰;我省有色金属工业稳定增长[N];河南日报;2011年

7 记者 刘京青;促进有色金属工业再上新台阶[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8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 康义;坚持科学发展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为实现有色金属工业强国努力奋斗[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9 国务院参事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 陈全训;担当起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强国的历史责任[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10 记者 钟荣光;广东有色金属工业“十一五”成绩斐然[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禹智潭;基于供应链联盟提升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2 王敏晰;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刘吉成;电力供应链联盟BIC构建与协同决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4 卓翔芝;供应链联盟伙伴关系动态演化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李剑;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资源约束问题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6 黄俊;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与联盟绩效关联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7 周红梅;网络组织及提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颜安;虚拟整合:理论维度与整合绩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杰;以客户为中心的制造业企业管理模型及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陈琳;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战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昕昀;基于共生理论的供应链联盟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陈鹏;供应链联盟协同进化的路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俊涛;论批发商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刘婷婷;基于供应链联盟的中国小麦加工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1年

5 崔U

本文编号:2830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830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5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