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能源消耗碳足迹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30 01:34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作出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量相比2005年下降40%-45%。这体现了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感。但是,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工业化迅速发展的阶段,完成这样的减排目标有很大的挑战性。这就要求全国每个省区都积极行动,为实现碳减排目标而努力。天津市是中国的经济重镇,也是碳排放大户。天津碳减排的效果对于我国能否实现碳减排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天津市碳足迹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为天津市制定减排政策,实现碳足迹的降低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基于LMDI法的天津市能源消耗碳足迹影响因素分解。首先,核算出天津市2001—2009年的能源消耗碳足迹,进而计算出天津市碳足迹生态压力,并对碳足迹生态压力进行分析。然后建立LMDI模型对天津市三大产业以及34个工业部门进行因素分解,将碳足迹的变化分解为碳足迹因子、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五个因素,通过对因素分解结果的分析确定各个因素对碳足迹变化的作用,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天津市碳足迹增加最主要的促进因素,能源强度是最主要的抑制因素。 (2)基于CDM和GFI法的天津市能源强度因素分解。由前一章的结论可知,能源强度是天津市碳足迹增加最主要的抑制因素。为了实现天津市的碳足迹的降低,就要充分发挥能源强度对碳足迹增长的抑制作用,这就需要充分了解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本文首先分析了CDM法和GFI法的特点,然后利用CDM法将2001—2009年天津市三大产业能源强度的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利用GFI法将天津市工业能源强度分解为技术进步、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结合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可知:对于三大产业,技术进步是能源强度下降的最主要的促进因素,而产业结构是最主要的抑制因素;对于工业,对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作用由大到小依次是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3)基于VAR模型的碳足迹影响因素的动态作用分析。根据VAR模型构建的要求,对碳足迹以及因素分解方法分解出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经济结构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检验通过后构建碳足迹与这三种影响因素的VAR模型,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分析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对碳足迹的长期动态作用。分析结果显示,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三种因素对碳足迹的长期解释性较强,存在长期的影响作用。
【学位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X24;F426.2
【部分图文】:
750-2010年全球碳排放量
燃料碳排放比重也增加到总排放量的 15.24%。图 1-3 1950-2010 年全球人均碳排放量由图 1-3 可见,全球的人均碳排放量从 1950 年到 2010 年的变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 1950 年到 1970 年是快速增长期;到了 1970 年之后,进入波动增长的时期。结合前文关于全球碳排放的分析可知,1951 年开始,全球进入了碳排放的快速增长期,而进入 1970 年后,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人均碳排放量并没有像碳排放量那样持续上升,出现了波动上升的趋势。从国家的角度来看
图 2-1 1995—2007 年全国各省区人均年碳排放量2.1.2 天津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举措“低碳经济”这个概念正式出现在我国的时间并不早,但我国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开始强调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治理“三废”等问题,这些行动在思想上与发
本文编号:2830553
【学位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X24;F426.2
【部分图文】:
750-2010年全球碳排放量
燃料碳排放比重也增加到总排放量的 15.24%。图 1-3 1950-2010 年全球人均碳排放量由图 1-3 可见,全球的人均碳排放量从 1950 年到 2010 年的变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 1950 年到 1970 年是快速增长期;到了 1970 年之后,进入波动增长的时期。结合前文关于全球碳排放的分析可知,1951 年开始,全球进入了碳排放的快速增长期,而进入 1970 年后,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人均碳排放量并没有像碳排放量那样持续上升,出现了波动上升的趋势。从国家的角度来看
图 2-1 1995—2007 年全国各省区人均年碳排放量2.1.2 天津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举措“低碳经济”这个概念正式出现在我国的时间并不早,但我国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开始强调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治理“三废”等问题,这些行动在思想上与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张庆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对策[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3 廖建凯;;德国减缓气候变化的能源政策与法律措施探析[J];德国研究;2010年02期
4 史培军;王静爱;冯文利;叶涛;葛怡;陈婧;刘婧;;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环境安全响应与调控[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5 陈文颖;代光辉;;广西重点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6期
6 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7期
7 查冬兰;周德群;;地区能源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差异性——基于Kaya因素分解[J];系统工程;2007年11期
8 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8期
9 宁亚东;丁涛;外冈丰;;中国能源消费特征分析——基于完全因素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10 范丹;王维国;;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基于广义GFI的指数分解[J];系统工程;2012年11期
本文编号:2830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830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