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生产物流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3 14:50
长期以来,我国煤炭行业劳动效率远远低于其它产煤国家。有资料显示,美国一个煤矿工人年产量12000吨,而我国国有重点煤矿平均仅234吨!差距就是潜力。本文运用包括系统理论、可靠性理论、工业工程理论、复杂大系统理论、采矿工程理论、机电工程理论、人因工程理论、信息管理理论和方法,对煤矿生产物流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构建煤矿物流学科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立意于井工煤矿的生产物流系统,本文开展了以下创新性研究: 1.提出了煤矿生产物流系统概念,有利于建立煤矿物流学科体系。 2.在煤矿生产供应物流系统优化问题中,为达到优化煤矿供应物流之目的,系统地探讨了推进配送式管理系统,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推进配送模式组织机构、物料计划、配送方式和管理方式。 3.提出了煤矿矿井设施概念。为达到比较客观、全面、真实地对煤矿矿井设施进行优化评价之目的,结合多目标评价方法,在本文中建立了一种煤矿矿井设施多准则变权综合评价模型,更好地体现了变权的思想,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方案的设计水平。 4.为提高煤矿生产物流系统的可靠性,煤炭生产企业通常在井下设置缓冲仓即井下煤仓。井下煤仓直接影响提升运输系统的顺畅程度和产量的稳定程度,是矿井稳产的关键环节之一。基于此,本文中分析了煤仓的可靠性,提出了煤仓储运系统的随机Petri网模型,讨论了这种可修复系统的状态及其转换关系,为分析煤仓储运系统可靠性提供了新的途径。 5.应用复杂系统理论将煤矿生产系统分解为若干个递阶子系统,分级设置协调控制,协调各子系统的关系,从而保证得到总体最有效的煤炭生产系统定性方案和定量参数。 6.为保证煤矿生产物流系统的高效运转,探讨了煤矿生产物流系统有效实施信息化问题,提出应按信息流要求对煤炭生产企业传统的生产工作流程进行改造,建立高效、规范的生产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和激烈竞争市场的需要。
【学位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F407.21;F250
【文章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技术路径和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
2.1 煤矿生产过程与煤矿生产物流系统
2.2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及其分类
2.2.1 生产供应物流
2.2.2 煤炭生产物流
2.3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及其分类
2.4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中的问题剖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矿生产供应物流
3.1 煤矿生产供应物流系统现状分析
3.1.1 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能分配分析
3.1.2 物料计划分析
3.1.3 物料的配送及管理方式分析
3.2 煤矿生产供应物流系统
3.2.1 优化组织机构
3.2.2 优化物料计划
3.2.3 优化物料配送方式
3.2.4 优化物料管理方式
3.3 经济效益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矿矿井生产设施规划与设计
4.1 煤矿矿井设施规划的多目标变权评价
4.1.1 煤矿矿井设施规划的多目标多准则结构
4.1.2 煤矿矿井设施规划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4.1.3 模型应用
4.2 井型开拓方式
4.2.1 竖井及其井底车场
4.2.2 斜井及其与竖井的比较
4.2.3 平硐及其与井筒的比较
4.2.4 副井与风井的布置
4.3 井下巷道布置
4.3.1 巷道布置系统概述
4.3.2 巷道布置子系统分析
4.4 运输方式的选择
4.4.1 矿山提升设备
4.4.2 矿山运输设备
4.5 煤仓储运系统的可靠度分析
4.5.1 随机Petri 网理论
4.5.2 煤仓储运系统的随机Petri 网模型
4.5.3 随机Petri 网的可靠性分析
4.6 煤矿场区的总平面布置
4.6.1 场前区的布置
4.6.2 生产区的布置
4.6.3 辅助生产区的布置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炭生产物流系统优化分析
5.1 煤炭生产物流系统的协调和可靠性分析
5.1.1 煤炭生产物流系统的分解和协调模型
5.1.2 煤炭生产物流系统协调分析
5.1.3 煤炭生产物流子系统可靠性设计
5.2 排水系统的优化
5.2.1 排水系统运行效率分析
5.2.2 排水系统优化分析
5.2.3 排水系统优化途径
5.2.4 水泵节能优化潜力
5.3 通风系统的优化
5.3.1 通风系统运行分析
5.3.2 通风系统特性分析
5.3.3 通风系统优化途径
5.4 辅助系统的优化
5.4.1 动力系统优化对策
5.4.2 灾难救治系统优化对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煤矿生产物流信息化
6.1 煤矿生产物流实施信息化的作用
6.2 煤矿生产物流实施信息化的障碍
6.3 煤矿生产物流信息化体系构建
6.3.1 煤矿物流信息化的实施目标
6.3.2 煤矿物流信息化的功能体系
6.3.3 煤矿生产物流信息化的数据体系结构
6.3.4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实施信息化的路径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39313
【学位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F407.21;F250
【文章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技术路径和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
2.1 煤矿生产过程与煤矿生产物流系统
2.2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及其分类
2.2.1 生产供应物流
2.2.2 煤炭生产物流
2.3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及其分类
2.4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中的问题剖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矿生产供应物流
3.1 煤矿生产供应物流系统现状分析
3.1.1 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能分配分析
3.1.2 物料计划分析
3.1.3 物料的配送及管理方式分析
3.2 煤矿生产供应物流系统
3.2.1 优化组织机构
3.2.2 优化物料计划
3.2.3 优化物料配送方式
3.2.4 优化物料管理方式
3.3 经济效益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矿矿井生产设施规划与设计
4.1 煤矿矿井设施规划的多目标变权评价
4.1.1 煤矿矿井设施规划的多目标多准则结构
4.1.2 煤矿矿井设施规划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4.1.3 模型应用
4.2 井型开拓方式
4.2.1 竖井及其井底车场
4.2.2 斜井及其与竖井的比较
4.2.3 平硐及其与井筒的比较
4.2.4 副井与风井的布置
4.3 井下巷道布置
4.3.1 巷道布置系统概述
4.3.2 巷道布置子系统分析
4.4 运输方式的选择
4.4.1 矿山提升设备
4.4.2 矿山运输设备
4.5 煤仓储运系统的可靠度分析
4.5.1 随机Petri 网理论
4.5.2 煤仓储运系统的随机Petri 网模型
4.5.3 随机Petri 网的可靠性分析
4.6 煤矿场区的总平面布置
4.6.1 场前区的布置
4.6.2 生产区的布置
4.6.3 辅助生产区的布置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炭生产物流系统优化分析
5.1 煤炭生产物流系统的协调和可靠性分析
5.1.1 煤炭生产物流系统的分解和协调模型
5.1.2 煤炭生产物流系统协调分析
5.1.3 煤炭生产物流子系统可靠性设计
5.2 排水系统的优化
5.2.1 排水系统运行效率分析
5.2.2 排水系统优化分析
5.2.3 排水系统优化途径
5.2.4 水泵节能优化潜力
5.3 通风系统的优化
5.3.1 通风系统运行分析
5.3.2 通风系统特性分析
5.3.3 通风系统优化途径
5.4 辅助系统的优化
5.4.1 动力系统优化对策
5.4.2 灾难救治系统优化对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煤矿生产物流信息化
6.1 煤矿生产物流实施信息化的作用
6.2 煤矿生产物流实施信息化的障碍
6.3 煤矿生产物流信息化体系构建
6.3.1 煤矿物流信息化的实施目标
6.3.2 煤矿物流信息化的功能体系
6.3.3 煤矿生产物流信息化的数据体系结构
6.3.4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实施信息化的路径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许尽峰;孙宇博;;矿井绿色开采物流系统模型研究[J];金属矿山;2010年09期
2 高晨光;;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其改善措施[J];煤炭经济研究;2012年07期
3 王红梅;;煤炭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与改善措施[J];企业导报;2010年11期
4 马广川;高明;;我国煤矿生产物流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爱彬;煤炭绿色物流系统构建与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广川;煤矿生产物流系统瓶颈的诊断与优化[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法中;基于神经网络的煤炭企业物流成本预测[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3 陈国强;首钢原燃料生产物流系统合理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伏凌霄;鄂尔多斯市煤炭物流战略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5 孟宁;海运煤供应物流系统保障能力的仿真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6 曲绵友;基于WITNESS的煤炭生产物流系统仿真[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7 周宣赤;煤矿生产物流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10年
8 田盖地;井工煤炭生产物流计划与控制管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陆志龙;基于安全性的煤矿物流优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张明明;郑州市民用建筑节能综合评价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39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839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