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发布时间:2020-10-22 10:10
   纵观工业革命后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发展经常显示出一定的地理特征,这既包括在世界范围内,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也包括在一国以内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本文中我们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截止到2005年,中国制造业的集聚总体情况如何?在不同的地区,中国制造业中的各产业分布有何差异? 2、中国制造业集聚模式是怎样的?是以产业内集聚为主还是以产业间集聚为主?产业集聚模式在地区之间有何差异? 3、中国制造业集聚对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何种模式产生的?为什么在不同的地区间制造业会以不同的集聚方式产生作用? 为了更加全面地回答以上问题,我们对本文的内容作了如下安排: 第一章是导言。在这一部分,我们通过描述建国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中制造业的地理分布状况,引出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章是对之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一个文献综述。 在第三章中,我们对中国制造业各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作了一个统计性描述。我们通过图表等形式,对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产业在全国范围的分布差异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写作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让我们对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布局形成一个基本认识,从而为后面的分析打下基础。 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的计算与分析。首先我们简单分析了造成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几个因素。随后,本章介绍了较为通行的几种集聚指标的计算方法。然后我们引入EG指数并对之进行修正,使得它能够符合目前可以得到的中国数据要求。通过对中国制造业产业EG指数的计算,我们得到了全国范围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产业的集聚程度并对之进行了分析。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中国制造业产业的集聚程度,我们同时还计算了赫芬达尔指数和区域基尼系数,并用这两个指数的计算结果与EG指数进行对比分析。 在第五章中,我们选取2003、2004和2005年中国30个省市C门类制造业中17个大类产业中的88个中类产业作为研究样本,检验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通过构造国民经济产业分类标准C门类制造业中类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产业内集聚指数等作为解释变量,同时控制专业化指数和企业规模来计量和解释不同产业集聚结构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内集聚和产业间集聚都对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的表现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随后我们运用Hoover(1937)和Henderson等(1995)发展的产品周期理论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解释。 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在这一章,我们回顾了本文的工作,并对本文得到的一些主要结论作了总结。根据这些结论,我们针对中国产业集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在这一章的最后,我们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我们之后进一步要做的工作作了展望。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F424
【文章目录】: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建国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历程与地理分布演化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 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
        2.2.1 早期的产业集聚研究
        2.2.2 1980年代后的产业集聚研究
        2.2.3 关于产业集聚模式
    2.3 集聚和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2.3.1 增长极理论
        2.3.2 集聚和经济增长关系:理论研究
        2.3.3 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理论的演绎
    2.4 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之影响的研究方法
        2.4.1 生产函数方法
        2.4.2 间接方法
    2.5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
    2.6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的演进路径与区域分布:1996—2006
    3.1 引言
    3.2 中国制造业的总体发展状况
        3.2.1 中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1996—2006
        3.2.2 中国制造业各产业就业人数变化趋势:1996—2006
    3.3 中国制造业产业的省际分布特征
        3.3.1 东部地区制造业产业的省际分布
        3.3.2 中部地区制造业产业的省际分布
        3.3.3 西部地区制造业产业的省际分布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的度量与地区差异
    4.1 引言
    4.2 导致产业集聚的因素分析
    4.3 几种产业集聚指数
        4.3.1 赫芬达尔指数
        4.3.2 区位熵
        4.3.3 区域基尼系数
        4.3.4 Ellison-Glaeser产业集聚指数
        4.3.5 Maurel-Sedillot产业集聚指数
        4.3.6 基于连续空间距离的产业集聚测度方法
    4.4 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的度量
        4.4.1 对Ellison-Glaeser指数的一个修正
        4.4.2 计算结果分析
    4.5 中国制造业产业的分地区集聚程度
        4.5.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4.5.2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4.6 小结
    附录:中国制造业的赫芬达尔指数和区域基尼系数计算(1996—2005)
        一、赫芬达尔指数
        二、区域基尼系数
第五章 产业集聚、多样性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5.1 简单的文献回顾
    5.2 数据、模型与变量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2 变量选取
        5.2.3 计量模型设定
    5.3 计量结果分析
        5.3.1 全国样本数据分析
        5.3.2 关于中国地区间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
    5.4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对本研究的总结
    6.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6.2.1 本文当中的不足之处
        6.2.2 今后的研究方向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吴海涛;杨应德;;兰州都市区零售业和批发业集聚水平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08期

2 戴学珍;白鑫;;我国图书出版业集聚现象解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3年09期

3 刘军;李廉水;王忠;;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行业差异[J];科研管理;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晓丹;东北三省制造业集聚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袁鹏;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演变趋势与成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3 赵放;制造业与物流业的空间协同集聚及其增长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骆火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D];暨南大学;2008年

2 张浩然;广东省制造业集聚程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董雪松;我国制造业清洁化水平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综合评价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许志芳;京津冀产业集聚效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张逸;产业集聚对工业化的影响[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6 郑瑶;FDI与广东省的产业集聚[D];汕头大学;2010年

7 肖雯;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2年

8 吴林兵;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与效益的实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51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851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7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