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我国煤矿、金属矿损毁土地复垦潜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2 11:31
   矿山资源尤其是煤炭、金属矿石作为我国最主要的能源之一,在过去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一直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开采对象。煤炭、金属矿产资源开采程度逐年加剧,在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损毁或占用了大量包括耕地资源在内的土地资源,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然而,目前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现状是“旧账未还,新帐又至”,土地复垦速度远远落后于土地损毁速度,造成了许多矿区破坏严重,人居环境恶化,部分百姓陷入“无地可种、无房可住、无岗可上、无水可用”的困境。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国策,《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也明确提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全面推进”。土地复垦作为补充耕地潜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煤矿、金属矿损毁土地复垦潜力巨大。 在以上背景下,论文通过土地复垦潜力综述,厘定了土地复垦潜力研究的相关概念及土地复垦潜力研究的基础理论,揭示了国内外土地复垦潜力的历史及现状,并对国内外土地复垦潜力的研究进行了评述,明确了我国煤矿、金属矿损毁土地复垦潜力的研究方向。 论文针对煤矿、金属矿区土地复垦潜力的研究方法进行筛选,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土地函调统计以及矿山地质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矿山损毁土地复垦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上方法只能作为研究我国矿山土地复垦潜力的参照,要想相对准确的摸清我国矿山土地的复垦潜力,在现阶段全国土地复垦潜力详查无法开展的情况下,以国土资源部及各省国土资源厅审查通过的矿山土地复垦方案为基础,通过分析全国土地损毁系数、典型省份土地损毁系数以及典型矿山土地损毁系数,确定了我国煤矿、金属矿开发利用损毁土地的系数。 以《土地复垦规定》(1988年)和《土地复垦条例》为时间点,将我国矿山损毁土地分为历史遗留废弃地、已损毁土地和拟损毁土地三种类型。依据矿山损毁土地的系数统计分析我国煤矿、金属矿损毁土地面积。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法、典型抽样调查法、实证分析法、类比分析法、趋势外推法等方法确定我国煤矿、金属矿土地复垦潜力。 通过分析研究,论文提出以下基本结论(1)明确了土地复垦潜力的内涵:指在一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条件下,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将损毁的土地复垦后增加的可利用土地面积,用于农、林、牧各业或其他方面的潜在能力。(2)测算出我国煤矿、金属矿土地复垦的潜力:1987-2009年,矿区损毁土地复垦为耕、林草、建设用地的潜力分别为627.80、729.04、150.76万亩,可以有效的缓解耕地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压力,还能为我国经济建设用地提供一定补充。2010-2020年,我国煤矿、金属矿土地复垦潜力总计达到1860万亩,对于保障发展、保证粮食安全、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3)厘清了土地复垦投资主体:结合国家政策,本文将我国煤矿、金属矿土地复垦投资主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7年以前煤矿、金属矿山损毁土地,由于历史原因无法确定该部分损毁土地的复垦义务人,因此统称为历史遗留损毁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复垦。第二阶段为1987-2009年煤矿、金属损毁土地,由土地复垦义务人和县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复垦。第三阶段为2010-2020年煤矿、金属矿损毁土地,全部由土地复垦义务人负责复垦。(4)落实了煤矿、金属矿土地复垦潜力区域布局:根据我国煤矿、金属矿土地损毁现状,结合我国重点煤炭基地和金属矿山分布,从宏观上对我国煤矿、金属矿土地复垦潜力进行区域布局,为落实煤矿、金属矿土地复垦重大工程提供参考依据,以便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合理的实施土地复垦工程。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301;F426.1;TD88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
        1.4.2 本文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土地复垦潜力研究综述
    2.1 土地复垦研究概况
        2.1.1 国外土地复垦研究
        2.1.2 国内土地复垦研究
    2.2 土地复垦潜力研究概况
        2.2.1 土地复垦潜力概述
        2.2.2 土地复垦潜力评价方法
        2.2.3 区域土地复垦潜力评价
        2.2.4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2.3 土地复垦潜力基础理论
        2.3.1 区位理论
        2.3.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3 循环经济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5 其它相关理论
    2.4 土地复垦潜力相关概念界定
        2.4.1 土地复垦潜力
        2.4.2 损毁土地及损毁系数
        2.4.3 土地可复垦系数及复垦系数
第三章 矿区土地复垦潜力研究方法选择
    3.1 文献资料分析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分析
    3.2 土地函调统计法
        3.2.1 函调依据
        3.2.2 结果分析
    3.3 矿山地质环境参照法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分析
    3.4 土地复垦潜力方法选择
第四章 矿山土地损毁系数确定
    4.1 全国土地损毁系数分析
        4.1.1 煤矿开采土地损毁系数
        4.1.2 金属矿开采土地损毁系数
    4.2 典型省份土地损毁系数分析
        4.2.1 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损毁系数分析
        4.2.2 山西省土地损毁系数分析
        4.2.3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损毁系数分析
    4.3 典型矿区土地损毁分析
        4.3.1 安太堡露天煤矿
        4.3.2 伊敏露天煤矿
        4.3.3 德兴铜矿
        4.3.4 平果铝土矿
    4.4 土地损毁系数确定
        4.4.1 煤矿土地损毁系数
        4.4.2 金属矿土地损毁系数
第五章 矿区损毁土地分析与预测
    5.1 1987-2009年损毁土地分析
        5.1.1. 煤矿损毁土地分析
        5.1.2. 金属矿生产损毁土地分析
    5.2 2010-2011年损毁土地预测
        5.2.1 煤炭生产损毁土地预测
        5.2.2 金属矿损毁土地预测
第六章 矿区土地复垦潜力评价
    6.1 1987-2009年损毁土地复垦的潜力
        6.1.1 煤炭损毁土地复垦潜力
        6.1.2. 金属矿损毁土地复垦潜力
    6.2 2010-2020年损毁土地复垦的潜力
        6.2.1 煤炭损毁土地复垦潜力
        6.2.2 金属矿损毁土地复垦潜力
    6.3 土地复垦的潜力评价
        6.3.1 土地损毁面积分析
        6.3.2. 土地复垦潜力评价
第七章 土地复垦潜力重点区域划分
    7.1 区域划定基本原则
    7.2 复垦潜力区域布局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尽;杨继伦;杨波;;汶川地震损毁土地类型及复垦潜力[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2 刘增华,孙群;对土地复垦的一点认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3 王德利,陈秋计;矿区废弃土地复垦潜力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李红梅,张志强;翟镇采煤沉陷地复垦潜力评价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5 苏光全,何书金,郭焕成;矿区废弃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4期

6 何书金,苏光全;矿区废弃土地复垦潜力评价方法与应用实例[J];地理研究;2000年02期

7 何书金,郭焕成,韦朝阳,刘慧;中国煤矿区的土地复垦[J];地理研究;1996年03期

8 潘元庆;刘晓丽;谷志云;陈伟强;祝桂兰;王争艳;;矿山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复垦模式研究——以河南省重点煤炭基地土地复垦工程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04期

9 范军富,李忠伟;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地复垦及其生态学原理[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孙志芬,郝润梅;土地复垦潜力分析与可持续发展—以和林格尔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S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红梅;新泰市翟镇采煤沉陷地复垦潜力及用地结构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姚章杰;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采煤塌陷区发展潜力评价与生态重建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51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851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c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