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智达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效能评价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5 03:45
   当今世界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就是科技创新及科技创新的载体——研发人员。能否充分高效地管理和利用此战略性资源,是决定企业成功的关键。科学有效的效能评价方法是影响研发人员工作态度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的效能评价方法针对研发人员的效能评价工作并不深入,对评价指标的设定过于主观,对效能评价较差的研发人员没有提供改进方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发人员创新性发挥和职业通道发展。合理的效能评价方法,应该客观、科学,并且能在效能评价发生变化时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方向。DEA模型的特点恰好符合研发人员效能评价的需求。本文主要利用DEA模型对研发人员效能评价方法进行研究。论文基于DEA模型以及研发人员的特点进行分析,建立一套适合用DEA模型进行效能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主要采用了分数转化的方法对研发成果和培养人才等方面进行了分数转化。首先,本文利用已经量化的指标,使用传统的径向DEA模型进行效能评价。对评价结果分析发现,有的研发人员效率值小于1,说明它们在研发经费级别和研发输出这两个输出指标方面出现了不足,而其他研发人员效率值都是1,这对决策者而言,很难对它们进行比较。其次,本文运用非径向的DEA模型进行再评价。研究表明模型的区分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即可对研发人员进行效能评价排序。最后,本文使用了莫斯奎特指数进行动态分析,分析了从2013年到2015年该企业研发人员的效能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大多数效能评价指标的莫斯奎特指数大于1,表明其在效能评价方面呈现出逐年进步的态势。即使莫斯奎特指数小于1,但是莫斯奎特指数所分解的两个部分中的效率变化几乎都是大于1的,说明这些研发人员在技术研究上不断的努力。企业通过分析研发人员效能评价逐年变化的趋势,可以有针对性的提供自由的、合适的研发平台和相对明确的职业发展通道。企业选择站在研发人员的立场上,从研发人员利益出发看待问题,会提升研发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学位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F272.92;F426.63
【部分图文】:

方案,研发人员,效能评价,研发部门


图 1-1 采取的研究方案(4)基于 DEA 模型对研发人员效能评价进行实证研究,从样本选取、数据收集、运用 DEA 模型求解、对运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及提出改进完善建议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使用径向 DEA 模型与非径向 DEA 模型对研发人员效能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研发人员效能的综合排序,提升模型的区分能力,然后设计出符合该模型的莫斯奎特指标分析智达科技公司研发部门研发人员连续几年的效能变化。(5)最后对智达科技公司研发部门的研发人员效能评价结果得出结论,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为该公司研发部门的研发人员储备与构建提供研究思路。1.3.2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1)研究难点①研发人员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合理选择指标对于研究起着关键的作用,构建合理、全面的研发人员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研究的难点和重点。②本文基于 DEA 模型对输入、输出指标的要求,结合研发人员效能评价指标

决策单元,DEA有效,例子,最优解


图 2-1 两输入-单输出的例子定义决策单元的 DEA 有效和 DEA 弱有效。线性规划(2-6)的最优解o , , ,满足0 +T y 有效。线性规划(2-6)的最优解 , ,满足 0称该 DMU 为 DEA 有效。划同理定义 DEA 有效和 DEA 弱有效。* * s ,s , 为(2-6)对偶模型的最优解1 时,且 s0 或 s0 时,该决策单元为弱 DEA 有1 ,且 s0 , s0 时,该决策单元为 DEA 有效( 1时,决策单元为非 DEA 有效(纯技术)。C 模型都是输入导向型的,对于输出导向性的 CCR 模定义 DEA 有效和 DEA 弱有效。模型的有效性与改进方案出的p 表示纯技术效率值,根据 CCR 模型得到的

研发人员,权重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标来进行表达,需要通过所培养的优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来标的权重研究非径向的 DEA 模型进行效能评价计算的时候,需要对模本文设定两个输入的权重都是 0.5,即两个输入权重一样的度上反映了决策者的偏好。如果决策者对该输入所设定的更多的减少该输入的输入数量。然后分析下权重对非径向行敏感性分析。选定一个输入的权重分别是 0.1,0.2,0.3,0.9,由于各个权重之和为 1,相应的也可以得出另一个输下,对随机抽样的 20 位研发人员进行计算,并把排序中的 3-1 中展现出来,用以反映在不同权重组合下各位研发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司晓琨;;河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设计[J];当代经济;2016年06期

2 刘加顺;张珍;;人才政策实施效能研究[J];当代经济;2014年03期

3 黄攀攀;刘松林;张小艳;林飞;;建立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机制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年04期

4 张晓燕;王磊;李春侠;;高端技能型人才“3+2+2”分段培养路径研究思路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06期

5 徐源;薛惠锋;崔剑;;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3年01期

6 赵伟;林芬芬;彭洁;包献华;屈宝强;白晨;;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理论模型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24期

7 马衍光;陈莉莉;;基于知识管理的人才评价机制研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10期

8 张小晖;;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跨团队知识共享和转移机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9期

9 朱郑州;苏渭珍;王亚沙;;我国科技人才评价的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5期

10 金盛华;张景焕;王静;;创新性高端人才特点及对教育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06期



本文编号:2855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855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e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