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资源流动空间格局演化与形成机制 ——基于节点与通道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8 17:47
中国石油资源分布与消费布局的空间不匹配,表现为国内石油生产集中于北部和西部的大型油田,而国内石油消费则主要集中于东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因而在国内各区域之间形成了大规模的石油资源流动;目前,中国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超过两亿吨的石油,今后的进口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大量进口石油流动叠加在国内石油之上,使得中国石油资源流动的规模和格局进一步扩大,出现了石油资源分布与消费布局空间不匹配、石油管网布局不合理及各石油企业之间不合理竞争等问题。论文基于节点和通道这两个视角,尝试采用多种研究理论与方法,探讨中国石油资源流动的空间格局、演化规律及其形成机制,从理论上优化我国石油资源流动的空间配置,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借鉴。全文共分为八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序论。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论述了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对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做出了说明,从总体上对论文研究思路做出了概述。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本章首先对资源流动、能源资源流动和石油资源流动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然后对国内外资源流动研究,尤其是论文所研究的横向资源流动研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详细...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1.1 资源流动成为资源科学研究的新视角
1.1.1.2 石油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1.1.1.3 中国石油资源的流动量大
1.1.1.4 现有石油资源流动的相关研究存在不足
1.1.1.5 GIS技术为石油资源流动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2.1 研究内容
1.2.1.1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节点格局演化及其机制
1.2.1.2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通道格局演化及其机制
1.2.1.3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通道的空间优化
1.2.2 创新之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1.1 文献综述法
1.3.1.2 时空结合法
1.3.1.3 空间分析法
1.3.1.4 非线性分析法
1.3.1.5 模拟优化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
2.1.1 资源流动
2.1.2 能源资源流动
2.1.3 石油资源流动
2.1.4 资源流动节点
2.1.5 资源流动通道
2.2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2.2.1 资源流动研究
2.2.2 20世纪的能源资源流动研究
2.2.2.1 20世纪80年代之前
2.2.2.2 20世纪80-90年代
2.2.3 21世纪以来能源资源流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2.3.1 国外研究
2.2.3.2 国内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化
3.1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源-汇系统划分
3.2 研究方法
3.2.1 相关概念
3.2.2 研究方法
3.3 源地系统空间格局形态演化分析
3.3.1 源地系统空间重心移动轨迹
3.3.2 源地系统空间格局演化的标准差椭圆
3.4 汇地系统空间格局形态演化分析
3.4.1 汇地系统空间重心移动轨迹
3.4.2 汇地系统空间格局演化的标准差椭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通道网络空间格局演化
4.1 中国石油管道网络建设历程
4.1.1 东中部石油管道网络的建设
4.1.2 西北石油管道网络的发展
4.1.3 二十一世纪以来全国石油管网空间格局的形成
4.2 中国石油管道网络的区域分布与特征
4.2.1 研究数据来源
4.2.2 中国石油管网的区域分布
4.2.3 中国石油管网的连接度分析
4.3 中国石油管网枢纽的结构特征与空间差异
4.3.1 基于输油规模系数的石油管网枢纽等级结构
4.3.2 基于最短路径的石油管网枢纽通达指数
4.3.3 中国石油管网枢纽综合类型与空间分布
4.4 基于分形理论的中国石油管道网络结构研究
4.4.1 分形理论简述
4.4.2 研究方法
4.4.2.1 中心节点的选取
4.4.2.2 加权长度-半径维数
4.4.2.3 分枝-半径维数
4.4.2.4 关联维数
4.4.3 中国石油管道网络密度分析
4.4.3.1 中国石油管网的密度
4.4.3.2 各区域石油管网的密度
4.4.4 中国石油管道网络连通性分析
4.4.4.1 中国石油管网的连通性
4.4.4.2 各区域石油管网的连通性
4.4.5 中国石油管道网络通达性分析
4.4.5.1 中国石油管网的通达性
4.4.5.2 各区域石油管网的通达性
4.4.6 对策和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化的形成机制
5.1 源-汇地系统重心演变与中国经济重心的空间耦合
5.1.1 源-汇地系统重心与经济重心移动轨迹特征
5.1.2 经济重心与源-汇地系统重心的空间耦合
5.1.2.1 空间重叠性
5.1.2.2 变动一致性
5.2 源-汇地系统与国内油田、进口石油港(口岸)和炼厂的空间相关性
5.2.1 研究方法及实现过程
5.2.1.1 指示克里金方法
5.2.1.2 空间相关系数
5.2.1.3 研究方法实现
5.2.2 源地系统与国内油田、石油进口港(口岸)和炼厂的空间相关性
5.2.2.1 内插趋势面
5.2.2.2 空间相关系数
5.2.3 汇地系统与国内炼厂的空间相关性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通道网络空间格局演化的形成机制
6.1 中国石油管道网络与区域石油产消的相关性
6.1.1 数据说明
6.1.2 研究方法
6.1.2.1 Z-score数据标准化
6.1.2.2 Pearson相关系数
6.1.3 加权长度-半径维数和区域石油生产-消费量的相关性
6.1.4 关联维数和区域石油生产-消费量的相关性
6.2 中国石油管道网络与区域社会经济的相关性
6.2.1 研究数据选取及预处理
6.2.1.1 影响因素选取
6.2.1.2 数据标准化
6.2.2 中国石油管道网络的主要影响因素计算
6.2.2.1 主成分分析方法
6.2.2.2 主成分计算及主要影响因素判别
6.2.2.3 主要影响因素数值计算
6.2.3 中国石油管道网络与区域社会经济的相关性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通道网络的空间优化
7.1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通道网络实际状况
7.1.1 东北地区
7.1.2 华北地区
7.1.3 华东地区
7.1.4 华南地区
7.1.5 西北地区
7.1.6 西南地区
7.2 中国东中部石油资源流动通道网络优化流量计算
7.2.1 基于运费最低的优化流量计算模型
7.2.2 优化流量计算结果分析
7.2.2.1 东北地区
7.2.2.2 华北地区
7.2.2.3 华东地区
7.2.2.4 优化结果对策和建议
7.3 长江流域石油资源流动通道网络的空间优化
7.3.1 长江流域石油资源流动通道实际状况
7.3.2 研究数据
7.3.3 基于运费最低的管道-水运优化模型
7.3.4 优化结果分析与讨论
7.3.5 长江流域主要石油输出-输入地优化方案分析与讨论
7.3.5.1 胜利油田
7.3.5.2 宁波港
7.3.5.3 长江流域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三、其他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煤炭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演变轨迹研究[J]. 吕涛,张华.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05)
[2]基于分形理论的中国原油管道网络结构研究[J]. 杨足膺,赵媛. 自然资源学报. 2012(05)
[3]中国石油资源流动源—汇系统空间格局特征[J]. 赵媛,杨足膺,郝丽莎,牛海玲. 地理学报. 2012(04)
[4]中国煤炭资源供应格局演变及流动路径分析[J]. 高卫东,姜巍.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02)
[5]2011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报告[J].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12(03)
[6]铁路省际煤炭调运的格局及优化[J]. 张华,吕涛,李爱彬.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2(02)
[7]中国煤炭资源供应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区域经济效益分析[J]. 姜巍,高卫东. 经济地理. 2011(12)
[8]复杂网络理论下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演进研究[J]. 程淑佳,王肇钧. 地理科学. 2011(11)
[9]淮安市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 胡田田,李春茹.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10)
[10]多级煤炭物流网络优化选择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 汪文生,曾志猛,王娟. 煤炭学报. 2011(06)
博士论文
[1]我国能源运输通道体系综合评价及优化研究[D]. 姜广君.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1
[2]中国航空网络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刘宏鲲.西南交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我国石油资源流动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研究[D]. 牛海玲.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我国原油进口运输路径优化及中转调配研究[D]. 秦海瑞.华东理工大学 2011
[3]长航油运船队发展规划研究[D]. 马晓如.大连海事大学 2009
[4]我国沿海煤炭运输主干航线研究[D]. 高阳.上海交通大学 2008
[5]长江流域原油需求预测及运输系统方案研究[D]. 晋安岑.上海海事大学 2007
[6]能源流的空间结构与形成机制研究[D]. 郝丽莎.南京师范大学 2006
[7]我国水路货物运输流向分析与预测研究[D]. 魏巧云.武汉理工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24348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1.1 资源流动成为资源科学研究的新视角
1.1.1.2 石油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1.1.1.3 中国石油资源的流动量大
1.1.1.4 现有石油资源流动的相关研究存在不足
1.1.1.5 GIS技术为石油资源流动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2.1 研究内容
1.2.1.1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节点格局演化及其机制
1.2.1.2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通道格局演化及其机制
1.2.1.3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通道的空间优化
1.2.2 创新之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1.1 文献综述法
1.3.1.2 时空结合法
1.3.1.3 空间分析法
1.3.1.4 非线性分析法
1.3.1.5 模拟优化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
2.1.1 资源流动
2.1.2 能源资源流动
2.1.3 石油资源流动
2.1.4 资源流动节点
2.1.5 资源流动通道
2.2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2.2.1 资源流动研究
2.2.2 20世纪的能源资源流动研究
2.2.2.1 20世纪80年代之前
2.2.2.2 20世纪80-90年代
2.2.3 21世纪以来能源资源流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2.3.1 国外研究
2.2.3.2 国内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化
3.1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源-汇系统划分
3.2 研究方法
3.2.1 相关概念
3.2.2 研究方法
3.3 源地系统空间格局形态演化分析
3.3.1 源地系统空间重心移动轨迹
3.3.2 源地系统空间格局演化的标准差椭圆
3.4 汇地系统空间格局形态演化分析
3.4.1 汇地系统空间重心移动轨迹
3.4.2 汇地系统空间格局演化的标准差椭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通道网络空间格局演化
4.1 中国石油管道网络建设历程
4.1.1 东中部石油管道网络的建设
4.1.2 西北石油管道网络的发展
4.1.3 二十一世纪以来全国石油管网空间格局的形成
4.2 中国石油管道网络的区域分布与特征
4.2.1 研究数据来源
4.2.2 中国石油管网的区域分布
4.2.3 中国石油管网的连接度分析
4.3 中国石油管网枢纽的结构特征与空间差异
4.3.1 基于输油规模系数的石油管网枢纽等级结构
4.3.2 基于最短路径的石油管网枢纽通达指数
4.3.3 中国石油管网枢纽综合类型与空间分布
4.4 基于分形理论的中国石油管道网络结构研究
4.4.1 分形理论简述
4.4.2 研究方法
4.4.2.1 中心节点的选取
4.4.2.2 加权长度-半径维数
4.4.2.3 分枝-半径维数
4.4.2.4 关联维数
4.4.3 中国石油管道网络密度分析
4.4.3.1 中国石油管网的密度
4.4.3.2 各区域石油管网的密度
4.4.4 中国石油管道网络连通性分析
4.4.4.1 中国石油管网的连通性
4.4.4.2 各区域石油管网的连通性
4.4.5 中国石油管道网络通达性分析
4.4.5.1 中国石油管网的通达性
4.4.5.2 各区域石油管网的通达性
4.4.6 对策和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化的形成机制
5.1 源-汇地系统重心演变与中国经济重心的空间耦合
5.1.1 源-汇地系统重心与经济重心移动轨迹特征
5.1.2 经济重心与源-汇地系统重心的空间耦合
5.1.2.1 空间重叠性
5.1.2.2 变动一致性
5.2 源-汇地系统与国内油田、进口石油港(口岸)和炼厂的空间相关性
5.2.1 研究方法及实现过程
5.2.1.1 指示克里金方法
5.2.1.2 空间相关系数
5.2.1.3 研究方法实现
5.2.2 源地系统与国内油田、石油进口港(口岸)和炼厂的空间相关性
5.2.2.1 内插趋势面
5.2.2.2 空间相关系数
5.2.3 汇地系统与国内炼厂的空间相关性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通道网络空间格局演化的形成机制
6.1 中国石油管道网络与区域石油产消的相关性
6.1.1 数据说明
6.1.2 研究方法
6.1.2.1 Z-score数据标准化
6.1.2.2 Pearson相关系数
6.1.3 加权长度-半径维数和区域石油生产-消费量的相关性
6.1.4 关联维数和区域石油生产-消费量的相关性
6.2 中国石油管道网络与区域社会经济的相关性
6.2.1 研究数据选取及预处理
6.2.1.1 影响因素选取
6.2.1.2 数据标准化
6.2.2 中国石油管道网络的主要影响因素计算
6.2.2.1 主成分分析方法
6.2.2.2 主成分计算及主要影响因素判别
6.2.2.3 主要影响因素数值计算
6.2.3 中国石油管道网络与区域社会经济的相关性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通道网络的空间优化
7.1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通道网络实际状况
7.1.1 东北地区
7.1.2 华北地区
7.1.3 华东地区
7.1.4 华南地区
7.1.5 西北地区
7.1.6 西南地区
7.2 中国东中部石油资源流动通道网络优化流量计算
7.2.1 基于运费最低的优化流量计算模型
7.2.2 优化流量计算结果分析
7.2.2.1 东北地区
7.2.2.2 华北地区
7.2.2.3 华东地区
7.2.2.4 优化结果对策和建议
7.3 长江流域石油资源流动通道网络的空间优化
7.3.1 长江流域石油资源流动通道实际状况
7.3.2 研究数据
7.3.3 基于运费最低的管道-水运优化模型
7.3.4 优化结果分析与讨论
7.3.5 长江流域主要石油输出-输入地优化方案分析与讨论
7.3.5.1 胜利油田
7.3.5.2 宁波港
7.3.5.3 长江流域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三、其他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煤炭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演变轨迹研究[J]. 吕涛,张华.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05)
[2]基于分形理论的中国原油管道网络结构研究[J]. 杨足膺,赵媛. 自然资源学报. 2012(05)
[3]中国石油资源流动源—汇系统空间格局特征[J]. 赵媛,杨足膺,郝丽莎,牛海玲. 地理学报. 2012(04)
[4]中国煤炭资源供应格局演变及流动路径分析[J]. 高卫东,姜巍.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02)
[5]2011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报告[J].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12(03)
[6]铁路省际煤炭调运的格局及优化[J]. 张华,吕涛,李爱彬.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2(02)
[7]中国煤炭资源供应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区域经济效益分析[J]. 姜巍,高卫东. 经济地理. 2011(12)
[8]复杂网络理论下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演进研究[J]. 程淑佳,王肇钧. 地理科学. 2011(11)
[9]淮安市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 胡田田,李春茹.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10)
[10]多级煤炭物流网络优化选择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 汪文生,曾志猛,王娟. 煤炭学报. 2011(06)
博士论文
[1]我国能源运输通道体系综合评价及优化研究[D]. 姜广君.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1
[2]中国航空网络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刘宏鲲.西南交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我国石油资源流动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研究[D]. 牛海玲.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我国原油进口运输路径优化及中转调配研究[D]. 秦海瑞.华东理工大学 2011
[3]长航油运船队发展规划研究[D]. 马晓如.大连海事大学 2009
[4]我国沿海煤炭运输主干航线研究[D]. 高阳.上海交通大学 2008
[5]长江流域原油需求预测及运输系统方案研究[D]. 晋安岑.上海海事大学 2007
[6]能源流的空间结构与形成机制研究[D]. 郝丽莎.南京师范大学 2006
[7]我国水路货物运输流向分析与预测研究[D]. 魏巧云.武汉理工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243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924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