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运输通道体系综合评价及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9 23:48
现阶段与我国能源供需相匹配的综合运输通道体系的主体,应包括:铁路、公路、港口、输油(气)管道及超(特)高压输电网络。本文构建了七大能源运输通道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能源运输通道体系中不同运输通道对比评价模型及体系运行效率综合评价模型;找出了能源运输通道布局与其空间影响因素之间、不同运输方式之间、不同运输方式与其选择影响因素之间的多变量反馈控制关系,并结合综合评价结果,提出了各能源运输通道的改进方向和改进空间;之后,构建了基于多个条件约束下的我国输煤、输电,两类典型能源运输通道体系优化的SD模型,利用该模型完成基本模拟和多变量调整模拟,并根据结果,提出关于煤、电能源运输的最佳配置比例等方面的.建议;最后,选择重要煤炭基地——内蒙古,作为典型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优化前后的运输总损失成本,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可行性。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拟解决问题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2 能源运输平衡分析
2.1 能源运输空间分布
2.1.1 能源生产空间分布
2.1.2 能源消费空间分布
2.1.3 区域能源运输形势分析
2.1.4 区际能源运输负荷分析
2.2 原煤运输平衡分析
2.2.1 原煤供应区域分析
2.2.2 原煤需求区域分析
2.2.3 区域原煤运输流向分析
2.2.4 区际原煤运输负荷分析
2.3 焦炭运输平衡分析
2.3.1 焦炭供应区域分析
2.3.2 焦炭需求区域分析
2.3.3 区域焦炭运输流向分析
2.3.4 区际焦炭运输负荷分析
2.4 原油运输平衡分析
2.4.1 原油供应区域分析
2.4.2 原油需求区域分析
2.4.3 区域原油运输流向分析
2.4.4 区际原油运输负荷分析
2.5 天然气运输平衡分析
2.5.1 天然气供应区域分析
2.5.2 天然气需求区域分析
2.5.3 区域天然气运流向分析
2.5.4 区际天然气运输负荷分析
2.6 电力输送平衡分析
2.6.1 电力发端区域分析
2.6.2 电力受端区域分析
2.6.3 区域电力输送流向分析
2.6.4 区际电力运输负荷分析
2.7 区域能源运输负荷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基于DEA能源运输通道体系综合评价
3.1 评价方法选择
3.2 DEA概述
3.2.1 基本概念
3.2.2 基本原理
3.3 通道体系现状
3.3.1 总体概述
3.3.2 煤炭运输通道现状
3.3.3 油气运输通道现状
3.3.4 电力运输通道现状
3.4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体系综合评价
3.4.1 总体目标
3.4.2 决策单元确定
3.4.3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3.4.4 评价模型构建
3.4.5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3.4.6 综合评价
3.4.7 灵敏度分析
3.4.8 灵敏度分析指数评价
3.4.9 改进空间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输煤输电运输通道体系优化研究
4.1 优化研究概述
4.1.1 年费用比较研究
4.1.2 运输价格比较研究
4.1.3 地区价格差异分析
4.1.4 其他方法研究
4.2 体系优化的SD应用
4.2.1 基本原理
4.2.2 模型构建
4.3 输煤输电运输通道SD模型
4.3.1 建模目标
4.3.2 系统边界
4.3.3 因果关系
4.3.4 系统流图
4.3.5 参数设定
4.3.6 有效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输煤输电运输通道优化方案实证分析
5.1 背景分析
5.1.1 我国煤炭运输通道发展分析
5.1.2 我国电力输送发展分析
5.2 情景分析
5.2.1 当前情景分析
5.2.2 情景一:能源运输比例调整
5.2.3 情景二:设定经济增长为高速模式
5.2.4 情景三:能源运输强度调整
5.2.5 情景四:加大政策调节影响
5.2.6 情景分析综述
5.3 典型地区通道总损失成本分析
5.3.1 通道总损失成本定义
5.3.2 典型地区运输总损失成本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待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本文编号:3007825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拟解决问题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2 能源运输平衡分析
2.1 能源运输空间分布
2.1.1 能源生产空间分布
2.1.2 能源消费空间分布
2.1.3 区域能源运输形势分析
2.1.4 区际能源运输负荷分析
2.2 原煤运输平衡分析
2.2.1 原煤供应区域分析
2.2.2 原煤需求区域分析
2.2.3 区域原煤运输流向分析
2.2.4 区际原煤运输负荷分析
2.3 焦炭运输平衡分析
2.3.1 焦炭供应区域分析
2.3.2 焦炭需求区域分析
2.3.3 区域焦炭运输流向分析
2.3.4 区际焦炭运输负荷分析
2.4 原油运输平衡分析
2.4.1 原油供应区域分析
2.4.2 原油需求区域分析
2.4.3 区域原油运输流向分析
2.4.4 区际原油运输负荷分析
2.5 天然气运输平衡分析
2.5.1 天然气供应区域分析
2.5.2 天然气需求区域分析
2.5.3 区域天然气运流向分析
2.5.4 区际天然气运输负荷分析
2.6 电力输送平衡分析
2.6.1 电力发端区域分析
2.6.2 电力受端区域分析
2.6.3 区域电力输送流向分析
2.6.4 区际电力运输负荷分析
2.7 区域能源运输负荷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基于DEA能源运输通道体系综合评价
3.1 评价方法选择
3.2 DEA概述
3.2.1 基本概念
3.2.2 基本原理
3.3 通道体系现状
3.3.1 总体概述
3.3.2 煤炭运输通道现状
3.3.3 油气运输通道现状
3.3.4 电力运输通道现状
3.4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体系综合评价
3.4.1 总体目标
3.4.2 决策单元确定
3.4.3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3.4.4 评价模型构建
3.4.5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3.4.6 综合评价
3.4.7 灵敏度分析
3.4.8 灵敏度分析指数评价
3.4.9 改进空间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输煤输电运输通道体系优化研究
4.1 优化研究概述
4.1.1 年费用比较研究
4.1.2 运输价格比较研究
4.1.3 地区价格差异分析
4.1.4 其他方法研究
4.2 体系优化的SD应用
4.2.1 基本原理
4.2.2 模型构建
4.3 输煤输电运输通道SD模型
4.3.1 建模目标
4.3.2 系统边界
4.3.3 因果关系
4.3.4 系统流图
4.3.5 参数设定
4.3.6 有效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输煤输电运输通道优化方案实证分析
5.1 背景分析
5.1.1 我国煤炭运输通道发展分析
5.1.2 我国电力输送发展分析
5.2 情景分析
5.2.1 当前情景分析
5.2.2 情景一:能源运输比例调整
5.2.3 情景二:设定经济增长为高速模式
5.2.4 情景三:能源运输强度调整
5.2.5 情景四:加大政策调节影响
5.2.6 情景分析综述
5.3 典型地区通道总损失成本分析
5.3.1 通道总损失成本定义
5.3.2 典型地区运输总损失成本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待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本文编号:30078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007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