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31 03:0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是在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实施的生态工程。论文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例,阐述生态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并以这些关系为基础对生态治理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进行了研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于2000年6月开始实施,经过多年的建设,以植树(灌木)、种草等林业生态工程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公益效益开始显现。同时,在许多地区,建立在国家公共投资、政府管理基础上的公益事业还没有与参与工程建设的农牧民生产和生活发生直接的联系,如何改善管理方式和建设思路,调整生态工程建设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已经成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持续发挥工程建设效益的重要课题。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主要对象,探讨在保证持续发挥工程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在项目区建立以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为基础的产业链,形成与当地的资源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和经济循环,提高项目区内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管理效率。解决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提高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效率和综合效益长效发挥。论文在以往调查研究基础上,收集试验点自然状况... 

【文章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工程目前取得的成就
        1.1.2 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及其应用前景
        1.3.1 意义
        1.3.2 研究的应用前景
    1.4 研究的内容
        1.4.1 新型可持续生产与经济系统形成的途径
        1.4.2 新型生产和经济循环系统运行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1.4.3 项目区在新型生产系统运行过程中获得经济收益的途径和方法
        1.4.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方案
    1.6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内蒙古京津风沙源工程的进展情况
    2.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背景
        2.1.1 我国的草原资源
        2.1.2 草原粗放掠夺式生产方式带来的生态破坏的生态环境状况
        2.1.3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与退耕还林(草)工程
        2.1.4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与成效
    2.2 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情况
        2.2.1 基本情况
        2.2.2 工程下达任务及实际完成任务
        2.2.3 工程资金管理
        2.2.4 实施阶段工程管理情况
            2.2.4.1 工程组织管理
            2.2.4.2 工程计划管理
            2.2.4.3 工程质量管理
        2.2.5 工程运营阶段管理情况
    2.3 内蒙古京津风沙源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3.1 植被管护问题
        2.3.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区的产业发展问题
        2.3.3 对于相关研究的评价与分析
3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科学发展观
        3.1.1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3.1.2 生态价值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价值取向
            3.1.2.1 人与自然的关系
            3.1.2.2 生态道德与生态价值观
    3.2 区域协调发展
        3.2.1 区域协调发展内涵
        3.2.2 区域协调发展的标志
            3.2.2.1 各区域经济都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潜力
            3.2.2.2 区际差异保持在一个社会可容忍限度内或逐步呈现缩小趋势
            3.2.2.3 区域间要素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
            3.2.2.4 区域间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联合得到广泛的发展
        3.2.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3.2.3.1 市场调节模式
            3.2.3.2 政府干预模式
    3.3 均衡发展理论
        3.3.1 非均衡发展理论(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
            3.3.1.1 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3.3.1.2 增长极理论
        3.3.2 梯度推移理论
        3.3.3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3.3.3.1 胡佛—费雪的标准阶段次序理论
            3.3.3.2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3.3.4 区域分工理论
            3.3.4.1 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3.3.4.2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优势理论
            3.3.4.3 要素享赋理论
    3.4 可持续发展能力
        3.4.1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进展
            3.4.1.1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
            3.4.1.2 绿色生产力的研究进展
            3.4.1.3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度量
            3.4.1.4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产系统
            3.4.1.5 对于自然资本量的认识
            3.4.1.6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
        3.4.2 生态足迹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3.4.2.1 生态足迹的研究内容
            3.4.2.2 生态足迹法的基本假设
            3.4.2.3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3.4.2.4 生态足迹法的优缺点
            3.4.2.5 生态足迹分析法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实践
4 京津风沙源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框架
    4.1 几个问题的界定
        4.1.1 工程项目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
            4.1.1.1 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成为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
            4.1.1.2 落后的、粗放生产方式是上述基本矛盾的根源
        4.1.2 改变粗放的传统生产方式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4.1.2.1 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PRED的协调
            4.1.2.2 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4.1.3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项目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4.1.3.1 项目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4.1.3.2 项目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4.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系统
        4.2.1 原有社会生产系统的基本框架
        4.2.2 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以后的社会生产系统
        4.2.3 新型社会生产系统
        4.2.4 工程项目区转变生产方式的条件
    4.3 项目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4.3.1 项目区的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能力
            4.3.1.1 政府部门必须肩负起建立和启动新型社会生产系统的责任
            4.3.1.2 努力提高政府生态环境资金投入的效率
        4.3.2 项目区内的产业建设与产业组织经营能力
            4.3.2.1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区农牧经济产业化
            4.3.2.2 产业组织类型和方式
            4.3.2.3 项目区推进产业化的主要环节
        4.3.3 项目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
            4.3.3.1 草原牧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3.3.2 草原牧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4.3.3.3 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4.3.3.4 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
            4.3.3.5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5 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案例研究
    5.1 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基本情况
        5.1.1 自然条件
            5.1.1.1 地理位置
            5.1.1.2 地形地貌
            5.1.1.3 气候
            5.1.1.4 土壤
            5.1.1.5 植被
        5.1.2 自然资源
            5.1.2.1 土地资源
            5.1.2.2 光热资源
            5.1.2.3 水资源
            5.1.2.4 矿产资源
            5.1.2.5 生物资源
        5.1.3 社会经济条件
            5.1.3.1 行政区划及人口、劳动力资源
            5.1.3.2 经济发展
            5.1.3.3 土利用现状
            5.1.3.4 交通通讯
        5.1.4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现状
        5.1.5 生态治理情况
        5.1.6 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察右后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示范区的实践
        5.2.1 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示范区的必要性和目标
        5.2.2 科技支撑建设总体布局
        5.2.3 项目建设内容
            5.2.3.1 退化草牧场防护林营建及小流域治理
            5.2.3.2 高产灌草饲料加工高效利用
            5.2.3.3 四位一体生态日光温室
            5.2.3.4 舍饲圈养现代化畜牧业及特色养殖建设
            5.2.3.5 人工草地建植和轮封轮牧天然草场可持续利用
            5.2.3.6 生态旅游业建设
            5.2.3.7 村屯绿化
            5.2.3.8 培植高效流通和社区式分工协作运行机制
    5.3 科技支撑提高风沙源治理工程效益案例研究
        5.3.1 科技支撑项目及其应用推广的关键技术
        5.3.2 社会经济评价方法
            5.3.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5.3.2.2 研究样本及其数据来源
            5.3.2.3 数据来源
        5.3.3 效益评价
            5.3.3.1 生态效益与整体经济效益评价
            5.3.3.2 农户受益核算
        5.3.4 研究结论与启示
            5.3.4.1 研究结论
            5.3.4.2 启示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议
        6.2.1 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意义的再认识
        6.2.2 尊重规律,提高工程建设实效
        6.2.3 采取综合措施,巩固工程建设成果
        6.2.4 建立完善区域生态协调发展的长效补偿机制
    6.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6.4 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退耕还林政策选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以我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例[J]. 刘璨,张巍.  经济学(季刊). 2007(01)
[2]生态生产力解析[J]. 洪志生,张春霞,谢志忠.  林业经济问题. 2006(01)
[3]19901999年安徽省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J]. 张红霞,苏勤,章锦河,王群.  生态学杂志. 2006(01)
[4]国内外绿色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综述[J]. 李金算.  中国科技论坛. 2005(05)
[5]紫花苜蓿的价值及其栽培利用[J]. 刘众,杨华.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04)
[6]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研究概述[J]. 高瑞馨,王凤友.  防护林科技. 2005(04)
[7]绿色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J]. 王忠锋.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8]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估[J]. 杨振,常慧丽.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06)
[9]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问题及对策[J]. 李明志,张学培.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10]柠条饲料化技术及应用[J]. 王峰,温学飞,张浩.  西北农业学报. 2004(03)



本文编号:3010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010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3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