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迹视角下中国建筑全产业链碳排放测算方法及减排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1 20:05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40%-45%,2030年国家碳排放总体达峰,这对各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严峻考验。工业、建筑和交通是中国碳排放的大户,尽管建筑业本身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不是很高,但因建筑物生产及消费上下游关联产业带来的可观的能耗和碳排放量而使建筑领域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因此从宏观视角,对整个社会建筑碳排放量进行测算,找出影响建筑整个产业链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进行政策引导是当前建筑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升级转型和低碳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基于碳足迹视角,站在国家宏观层面,提出了有别于单体建筑的、涵盖物化生产和消费使用两个阶段的建筑全产业链碳排放的内涵。其次,结合投入产出模型和宏观统计方法,提出了建筑全产业链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得出了碳足迹视角下建筑全产业链碳排放各类能耗来源的分布状态和总量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关于碳排放及能源消耗影响因素研究成果,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包含因素,用拓展型STIRPAT方法,从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产业规模、经济产出...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I-21978-2015年主要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及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Figure1-2Carbondioxideemissionsandpercapitacarbonemissionsin1978-2015
?1?绪论???排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3)中国城镇化进程与房屋建筑总量规模??当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根据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城市??化水平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城镇化率低于30%)、中期阶段(介于30%??到70%之间)和后期阶段(高于70%)。中国城镇化率1978年为17.92%,?1981年??为20.16%,?1996年达到30.48%,?2003年提升到了?40%,到2015年人口城镇化比??率已增加到57.10%?(如图1-3)。与国外的城镇化进程比较发现,中国仅用了?22??年时间(1981?2003)便从20%提升到了?40%,而日本用了?30年(1925 ̄1955)、??美国?60?年(1860?1920),德国?80?年(1785?1865),法国?100?年(1800?1900)、??英国120年(1720-1840)完成此项进程、??
建筑总量增长的同时,人均住宅面积也在快速提升。2015年中国城镇人均住.??宅面积为34.48?m2,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43.67m2,这一数字接近甚至超过日本??及欧盟部分国家水平(以2015年数据为例,见图1-5、图1-6)。如果不加以控制??引导,到2020年城镇人均住宅面积将超过45?m2,城镇住宅面积将接近400亿m2,??全国建筑面积将超过800亿m2。??^?.?^A;fe75TK?2012年各国居住建筑面积比较??g?城市人均住宅面积?100????I?40?32?12〇%?|?1〇??lJ::?lilliilmlllilii??°?_——■-?*?〇%?美日奧丹芬法爱卢德荷匈瑞英中??1981?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国本地麦兰国尔森国兰牙典国国??利?兰堡?利??图1-5中国城市人均住宅面积变化?图1-6?2012年各国居住建筑面积比较??Figure?1-5?China's?urban?per?capita?housing?area?Figure?1-6?2012?Residential?building?area??注:图中数据来源为作者根据《统计年鉴》整理?注:图中数据来源为作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4)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挑战和潜力??建筑物生产环节。世界各国的建筑生产环节所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一直占据全世界主要地位。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建筑促进组织??(UNEP-SBCI)??公布的《建筑与气候变化:决策者摘要》指出,全社会总能耗中??建筑业及其带动的其它生产行业的能耗举足轻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的技术偏向研究[J]. 周喜君,郭淑芬. 科研管理. 2018(05)
[2]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建筑碳排放预测研究[J]. 刘菁,赵静云. 科技管理研究. 2018(09)
[3]2005年中国城市CO2排放数据集[J]. 蔡博峰,刘晓曼,陆军,王金南,刘红光,陈洋,陈占明,丛建辉,崔志鹏,代春艳,董会娟,方恺,冯彤,郭杰,李芬,孟凡鑫,唐伟,王庚哲,谢运生,张建军,阿依吐尔逊·沙木西,布买日也木·买买提,蔡伟光,曾胜,常盼,陈前利,陈振国,单钰理,丁冠乔,独威,范敏,冯相昭,干晓宇,高壮飞,谷雨,何凌昊,何姚,胡鸣明,黄丽珍,黄桥,贾小平,菊春燕,蓝菁,李爽,李松,李耀光,李照令,刘合林,刘婧文,刘庆燕,刘竹,逯飞,马贤磊,欧金沛,潘栋,沈杨,税月,孙露,谭效时,唐敏,唐祎祺,王柯,王思亓,王香爱,王晓培,吴家杰,吴雪萍,肖连香,邢文婷,徐丽笑,叶瑞克,袁子坤,张飞云,张袆,张明,张琦峰,张曦文,张宇,赵晶,赵胜男,郑思伟,周来友,朱天琦,曹丽斌,冯乐,李栋,李一静,龙瀛,孙瑞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04)
[4]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精细化的主要内容和启示[J]. 朱松丽,蔡博峰,朱建华,高庆先,张称意,于胜民,方双喜,潘学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01)
[5]基于能源平衡表的建筑能耗拆分模型及应用[J]. 蔡伟光,李晓辉,王霞,陈明曼,武涌,冯威. 暖通空调. 2017(11)
[6]基于SD模型的湖北省农业碳排放系统仿真与政策优化[J]. 徐磊,董捷,张俊峰,李璐.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09)
[7]GM-LSSVM模型在建筑能耗预测中的应用[J]. 吴炜洪,许巧玲,严哲钦,林跃东.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8]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吴萌,任立,陈银蓉. 中国土地科学. 2017(02)
[9]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肃省建筑业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J]. 张小平,高苏凡,傅晨玲. 开发研究. 2016(06)
[10]基于DEA的江西省能源消耗碳排放效率研究[J]. 张星灿. 科技广场. 2016(11)
博士论文
[1]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分析与系统动力学仿真[D]. 吴萌.华中农业大学 2017
[2]严寒地区办公建筑形态数字化节能设计研究[D]. 韩昀松.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3]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D]. 王玉.东南大学 2016
[4]整合碳排放评价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D]. 高源.天津大学 2014
[5]中国碳排放测算分析与减排路径选择研究[D]. 樊星.辽宁大学 2013
[6]中国减排成本及减排政策模拟:CEEPA模型的拓展研究[D]. 姚云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7]中国低碳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 卢晓彤.华中科技大学 2011
[8]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倾向的变化研究[D]. 施雯.华中科技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北京市碳排放驱动因素及其减排机制仿真研究[D]. 张俊荣.北京化工大学 2017
[2]基于SD模型的不同区域节能减排系统的仿真模拟研究[D]. 邓康.西南石油大学 2017
[3]上海市建筑能耗影响因素与情景预测研究[D]. 林丽玲.福州大学 2016
[4]我国省域城镇民用建筑能耗及碳排放差异性研究[D]. 杨佳.重庆大学 2016
[5]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分解分析[D]. 陈进道.重庆大学 2016
[6]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钢铁供应链碳减排策略研究[D]. 刘俊红.湖南工业大学 2015
[7]福建省城镇民用建筑能耗及碳排放研究[D]. 饶兆勋.江西理工大学 2013
[8]苏州多层住宅生命周期评价[D]. 王洁.苏州科技学院 2010
[9]基于碳排放的居住建筑节能研究[D]. 靳俊淑.长安大学 2010
[10]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研究[D]. 周峰.北京交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13899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I-21978-2015年主要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及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Figure1-2Carbondioxideemissionsandpercapitacarbonemissionsin1978-2015
?1?绪论???排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3)中国城镇化进程与房屋建筑总量规模??当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根据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城市??化水平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城镇化率低于30%)、中期阶段(介于30%??到70%之间)和后期阶段(高于70%)。中国城镇化率1978年为17.92%,?1981年??为20.16%,?1996年达到30.48%,?2003年提升到了?40%,到2015年人口城镇化比??率已增加到57.10%?(如图1-3)。与国外的城镇化进程比较发现,中国仅用了?22??年时间(1981?2003)便从20%提升到了?40%,而日本用了?30年(1925 ̄1955)、??美国?60?年(1860?1920),德国?80?年(1785?1865),法国?100?年(1800?1900)、??英国120年(1720-1840)完成此项进程、??
建筑总量增长的同时,人均住宅面积也在快速提升。2015年中国城镇人均住.??宅面积为34.48?m2,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43.67m2,这一数字接近甚至超过日本??及欧盟部分国家水平(以2015年数据为例,见图1-5、图1-6)。如果不加以控制??引导,到2020年城镇人均住宅面积将超过45?m2,城镇住宅面积将接近400亿m2,??全国建筑面积将超过800亿m2。??^?.?^A;fe75TK?2012年各国居住建筑面积比较??g?城市人均住宅面积?100????I?40?32?12〇%?|?1〇??lJ::?lilliilmlllilii??°?_——■-?*?〇%?美日奧丹芬法爱卢德荷匈瑞英中??1981?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国本地麦兰国尔森国兰牙典国国??利?兰堡?利??图1-5中国城市人均住宅面积变化?图1-6?2012年各国居住建筑面积比较??Figure?1-5?China's?urban?per?capita?housing?area?Figure?1-6?2012?Residential?building?area??注:图中数据来源为作者根据《统计年鉴》整理?注:图中数据来源为作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4)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挑战和潜力??建筑物生产环节。世界各国的建筑生产环节所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一直占据全世界主要地位。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建筑促进组织??(UNEP-SBCI)??公布的《建筑与气候变化:决策者摘要》指出,全社会总能耗中??建筑业及其带动的其它生产行业的能耗举足轻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的技术偏向研究[J]. 周喜君,郭淑芬. 科研管理. 2018(05)
[2]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建筑碳排放预测研究[J]. 刘菁,赵静云. 科技管理研究. 2018(09)
[3]2005年中国城市CO2排放数据集[J]. 蔡博峰,刘晓曼,陆军,王金南,刘红光,陈洋,陈占明,丛建辉,崔志鹏,代春艳,董会娟,方恺,冯彤,郭杰,李芬,孟凡鑫,唐伟,王庚哲,谢运生,张建军,阿依吐尔逊·沙木西,布买日也木·买买提,蔡伟光,曾胜,常盼,陈前利,陈振国,单钰理,丁冠乔,独威,范敏,冯相昭,干晓宇,高壮飞,谷雨,何凌昊,何姚,胡鸣明,黄丽珍,黄桥,贾小平,菊春燕,蓝菁,李爽,李松,李耀光,李照令,刘合林,刘婧文,刘庆燕,刘竹,逯飞,马贤磊,欧金沛,潘栋,沈杨,税月,孙露,谭效时,唐敏,唐祎祺,王柯,王思亓,王香爱,王晓培,吴家杰,吴雪萍,肖连香,邢文婷,徐丽笑,叶瑞克,袁子坤,张飞云,张袆,张明,张琦峰,张曦文,张宇,赵晶,赵胜男,郑思伟,周来友,朱天琦,曹丽斌,冯乐,李栋,李一静,龙瀛,孙瑞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04)
[4]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精细化的主要内容和启示[J]. 朱松丽,蔡博峰,朱建华,高庆先,张称意,于胜民,方双喜,潘学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01)
[5]基于能源平衡表的建筑能耗拆分模型及应用[J]. 蔡伟光,李晓辉,王霞,陈明曼,武涌,冯威. 暖通空调. 2017(11)
[6]基于SD模型的湖北省农业碳排放系统仿真与政策优化[J]. 徐磊,董捷,张俊峰,李璐.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09)
[7]GM-LSSVM模型在建筑能耗预测中的应用[J]. 吴炜洪,许巧玲,严哲钦,林跃东.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8]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吴萌,任立,陈银蓉. 中国土地科学. 2017(02)
[9]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肃省建筑业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J]. 张小平,高苏凡,傅晨玲. 开发研究. 2016(06)
[10]基于DEA的江西省能源消耗碳排放效率研究[J]. 张星灿. 科技广场. 2016(11)
博士论文
[1]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分析与系统动力学仿真[D]. 吴萌.华中农业大学 2017
[2]严寒地区办公建筑形态数字化节能设计研究[D]. 韩昀松.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3]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D]. 王玉.东南大学 2016
[4]整合碳排放评价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D]. 高源.天津大学 2014
[5]中国碳排放测算分析与减排路径选择研究[D]. 樊星.辽宁大学 2013
[6]中国减排成本及减排政策模拟:CEEPA模型的拓展研究[D]. 姚云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7]中国低碳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 卢晓彤.华中科技大学 2011
[8]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倾向的变化研究[D]. 施雯.华中科技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北京市碳排放驱动因素及其减排机制仿真研究[D]. 张俊荣.北京化工大学 2017
[2]基于SD模型的不同区域节能减排系统的仿真模拟研究[D]. 邓康.西南石油大学 2017
[3]上海市建筑能耗影响因素与情景预测研究[D]. 林丽玲.福州大学 2016
[4]我国省域城镇民用建筑能耗及碳排放差异性研究[D]. 杨佳.重庆大学 2016
[5]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分解分析[D]. 陈进道.重庆大学 2016
[6]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钢铁供应链碳减排策略研究[D]. 刘俊红.湖南工业大学 2015
[7]福建省城镇民用建筑能耗及碳排放研究[D]. 饶兆勋.江西理工大学 2013
[8]苏州多层住宅生命周期评价[D]. 王洁.苏州科技学院 2010
[9]基于碳排放的居住建筑节能研究[D]. 靳俊淑.长安大学 2010
[10]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研究[D]. 周峰.北京交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13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113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