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城市间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9 09:25
  当今世界,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随着制造业内部服务环节的不断分离以及服务业内部分工的细化,生产者服务业得到了相对较快地发展,并且越来越呈现出集聚于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特征。与此同时,制造业,特别是一般的、低端的制造业不断从大都市向郊区、中小城市转移。这样,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从城市内部的互动逐渐演进为城市之间的互动。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城市的利益分布和产业发展取向,进而引起“中心一外围”格局的演进和城市层级体系的重组。本文将主要关注上述城市间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形成机制、制约因素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运用多重方法分析产业互动背后的内在机理,剖析其对各城市利益格局的冲击,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所谓城市间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是指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生产者服务业及制造业企业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在不同城市(甚至区域或国家)寻求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以产业集聚的方式形成在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一些城市主要发展生产者服务业,而另一些城市主要发展制造业。发展生产者服务业的城市与发展制造业的城市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从而提...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概念的界定
        1.2.1 生产者服务业
        1.2.2 产业互动
        1.2.3 城市
        1.2.4 城市间的产业互动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结论
        1.3.1 研究思路
        1.3.2 基本结论
    1.4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
        1.4.3 文章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生产者服务业集聚与扩散的研究
        2.1.1 国外的相关研究
        2.1.2 国内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城市层级体系理论及中心外围理论的研究
        2.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间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形成机制: 空间交易成本假说
    3.1 空间交易成本、企业空间边界与产业互动的演进
        3.1.1 空间交易成本的含义
        3.1.2 空间交易成本与企业空间边界的拓展
        3.1.3 空间交易成本与产业互动的演进
    3.2 市场一体化、要素的区位偏好差异与城市间产业互动的形成
        3.2.1 市场分割无法形成城市间产业互动
        3.2.2 市场一体化对于城市间产业互动的影响
        3.2.3 价值链不同环节的要素及区位偏好
    3.3 现代技术变迁与产业互动的空间扩展
        3.3.1 技术变迁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
        3.3.2 现代技术变迁推进了城市间产业互动的形成
    3.4 企业组织结构的演进与城市间的产业互动
        3.4.1 全能型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弊端
        3.4.2 新型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影响
    3.5 产业内分工的深化与生产者服务业选址独立性的增强
        3.5.1 产业内的分工
        3.5.2 产业内分工的影响
    3.6 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与城市间的产业互动
        3.6.1 不同因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3.6.2 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业互动演进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间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形成机制:城市比较优势假说
    4.1 封闭条件下的双城模型
        4.1.1 基于劳动率比较优势理论视角的解释
        4.1.2 基于要素禀赋理论视角的分析
    4.2 封闭条件下的多城市模型
        4.2.1 多城市两行业模型
        4.2.2 多城市多行业模型
    4.3 开放条件下的城市间产业互动
        4.3.1 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微笑曲线理论视角的解析
        4.3.2 开放条件下城市间产业互动的复杂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间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形成机制:企业选址模型
    5.1 不同行业的企业对于不同类型城市的选择
        5.1.1 模型的假设
        5.1.2 对于服务业企业的分析
        5.1.3 对于制造业企业的分析
    5.2 同一企业的不同环节对于不同类型城市的选择
        5.2.1 情形一: A市服务、B市制造—A市制造与服务
        5.2.2 情形二: A市服务、B市制造—B市制造与服务
        5.2.3 情形三: B市服务、A市制造—A市制造与服务
        5.2.4 情形四: B市服务、A市制造—B市制造与服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间产业互动中的生产者服务业区位选择: 城市声誉假说
    6.1 对于生产者服务业选址规律认识的演进
        6.1.1 邻近原则及其缺陷
        6.1.2 集聚原则的解释
    6.2 生产者服务交易的信息不对称
        6.2.1 生产者服务供给的时间
        6.2.2 生产者服务供给的标准
        6.2.3 生产者服务供给的比较
    6.3 生产者服务的层级特征及其交易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6.3.1 生产者服务的层级特征
        6.3.2 不同层次生产者服务交易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6.4 空间交易成本假说与生产者服务交易及选址的变迁
        6.4.1 市场一体化之前
        6.4.2 市场一体化之后
    6.5 城市声誉的形成与作用机制
        6.5.1 城市声誉的形成机制
        6.5.2 城市声誉的作用机制
        6.5.3 城市声誉与行业声誉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城市间产业互动的空间演化:有限数量的服务业中心城市假说
    7.1 “中心—外围”模型的拓展
        7.1.1 “中心—外围”模型的基本思想
        7.1.2 一个拓展的“服务业中心—制造业外围”模型
    7.2 有限数量的服务业中心城市假说
        7.2.1 现实中的少数服务业中心城市
        7.2.2 生产者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的异同
        7.2.3 成为服务业中心城市的苛刻条件
    7.3 城市体系的演进
        7.3.1 原先的城市层级体系
        7.3.2 向新城市层级体系演进
    7.4 城市经济地理新格局的影响
        7.4.1 对于优化城市间产业分工的意义
        7.4.2 对于城市间经济利益格局的冲击
        7.4.3 各城市的产业发展偏好
        7.4.4 各城市产业竞争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城市间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经验证据
    8.1 南京都市圈内的城市间产业互动
        8.1.1 南京都市圈产业互动的发展环境变迁
        8.1.2 南京都市圈产业互动的具体进程
        8.1.3 南京都市圈产业互动中的智能电网及电子信息产业
        8.1.4 南京都市圈产业互动进程中的政策引导
    8.2 南京都市圈产业互动的经济分析
        8.2.1 产业互动假说的验证
        8.2.2 产业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8.2.3 产业互动的比较研究
    8.3 现实的城市间产业互动有关分析
        8.3.1 现实的城市间产业互动
        8.3.2 影响城市间产业互动有效性的一些因素
        8.3.3 全球性的城市间产业互动特点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城市间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 计量检验
    9.1 城市间产业互动水平的统计性描述
        9.1.1 城市间产业互动水平指标的设定
        9.1.2 有关城市选取的说明
        9.1.3 数据说明
        9.1.4 城市间产业互动水平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9.2 城市间产业互动关系的协整分析
        9.2.1 检验方程
        9.2.2 计量检验结果及分析
    9.3 城市间产业互动的空间交易成本假说检验
        9.3.1 城市间产业互动的空间交易成本计量检验模型
        9.3.2 城市间产业互动的空间交易成本计量检验结果及解释
    9.4 城市间产业互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9.4.1 城市间产业互动的经济增长效应
        9.4.2 城市间产业互动的经济增长效应计量检验
    9.5 本章小结
结论与政策建议
    形成统一的区域市场
    坚持正确的产业发展导向
附录: 转型背景下中心外围特征的演变机制与发展趋势
    转型背景下中心外围特征的演变机制
    江苏地区中心外围特征演变的实证分析
    中心—外围特征的长期演化趋势
    转型体的中心外围特征与中心外围经典模型的简要比较
外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获奖以及主要学术活动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的“产业互促悖论”——基于国内关联与总关联分离视角[J]. 张月友.  中国工业经济. 2014(10)
[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机制与经验——来自230个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 盛丰.  产业经济研究. 2014(02)
[3]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服务业滞后并存之谜——基于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J]. 谭洪波,郑江淮.  中国工业经济. 2012(09)
[4]全球价值链的“空间逻辑”及其区域政策含义——基于制造组装环节与品牌营销环节空间分离的视角[J]. 张松林,武鹏.  中国工业经济. 2012(07)
[5]基于国际高级生产者服务业布局的珠三角城市网络空间格局研究[J]. 路旭,马学广,李贵才.  经济地理. 2012(04)
[6]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J]. 宣烨.  财贸经济. 2012(04)
[7]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 魏守华,刘小静.  阅江学刊. 2011(04)
[8]不完全信息与生产者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J]. 唐保庆,叶蓁,王绮.  世界经济研究. 2011(06)
[9]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 陈建军,陈菁菁.  中国工业经济. 2011(06)
[10]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及其区域边界——基于HLM模型的实证研究[J]. 顾乃华.  财贸经济. 2011(05)

博士论文
[1]产业集聚、扩散与城市化发展[D]. 吕力.武汉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67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167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9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