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行业规模偏好及逆集中化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9 16:47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步伐加速,我国对钢材的需求急剧增加,直接推动了2000年以来钢铁产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从而使钢产量由2000年的1.28亿吨,猛增到2007年的4.89亿吨。但是,自2000年以后,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急剧下降,逆集中化趋势十分明显。不少研究者认为市场集中度下降是产业组织恶化的表现,是盲目进入和过度竞争的结果。他们认为,钢铁工业是具有很强规模经济性的行业,我国钢铁企业规模过小,不能重复利用规模经济。相关政策部门以此为主要依据,在产业政策上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强行推动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意图提升市场集中度。然而这种观点大多基于与世界钢铁工业发达国家企业规模和市场集中度的简单对比,其理论依据的严谨性和合理性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对于我国钢铁工业规模经济性也缺乏严谨的实证研究。因此,对我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以及对产业组织政策的重新反思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简单与发达国家比较钢铁工业企业规模和集中度来判断我国产业组织合理性的方式是并不合适的:其一,这种简单对比缺乏现实一致性和理论一致性的基础;其二,鉴于我国钢铁行业产业组织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标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4 结构与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述评
2.1 理论研究基础及思考
2.1.1 规模经济理论及其思考
2.1.2 企业规模与适度规模及有关思考
2.2 我国钢铁企业规模经济及集中度的相关研究
2.2.1 最优企业规模估计的主要方法
2.2.2 现有相关研究及其评价
2.2.3 影响集中度的因素
2.2.4 我国钢铁工业集中度的研究
2.3 产业组织政策研究评述
2.3.1 产业组织政策的理论基础及其批评
2.3.2 我国钢铁产业组织政策的相关研究
2.4 国外主要产钢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政策比较
2.4.1 西欧钢铁产业组织政策特点及评价
2.4.2 日本钢铁产业组织政策特点及评价
2.4.3 韩国钢铁产业组织政策特点及评价
2.4.4 有关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的变化与现状
3.1 如何看待企业规模与行业集中度
3.1.1 规模与效率
3.1.2 行业集中度
3.2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概况
3.2.1 钢铁工业生产规模的变化
3.2.2 钢铁工业技术水平的变化
3.2.3 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3.3 我国钢铁企业规模变化
3.3.1 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规模
3.3.2 大规模企业总体数量
3.4 不同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比较
3.4.1 2006年我国钢铁企业技术经济指标比较
3.4.2 2007年我国钢铁企业技术经济指标比较
3.5 我国钢铁工业市场集中度及市场结构的变化
3.5.1 我国钢铁工业市场集中度的变化
3.5.2 我国钢铁工业市场份额分布的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钢铁工业企业规模效率的实证研究
4.1 方法选择与方法的基本原理
4.1.1 传统方法的缺陷与在中国钢铁工业实证的适用性问题
4.1.2 生产前沿面技术的基本原理
4.1.3 生产前沿面技术在规模效率测算中的优点
4.2 数据来源与说明
4.2.1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4.2.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4.3 模型选择与设定
4.4 相关检验与实证结果
4.5 实证结果分析与结论
4.5.1 实证结果分析
4.5.2 我国钢铁企业最优经济规模
4.5.3 我国钢铁企业规模上存在的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钢铁工业的低集中度与逆集中化实证研究
5.1 我国钢铁工业低集中度的阶段合理性
5.1.1 钢铁工业整体发展特点
5.1.2 行业的规模经济性
5.1.3 行业规模及市场分布
5.1.4 小钢铁企业的特殊优势
5.2 我国钢铁工业逆集中化趋势的阶段合理性
5.2.1 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大是逆集中化的主要原因
5.2.2 发达国家钢铁工业集中过程中的经验
5.3 我国钢铁工业市场规模对集中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的方法
5.3.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5.3.3 实证过程与结果
5.3.4 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钢铁工业产业政策反思与政策建议
6.1 我国钢铁工业的产业组织政策回顾
6.1.1 我国钢铁工业组织政策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6.1.2 我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政策的理论依据
6.1.3 我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措施
6.2 对我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政策的反思
6.2.1 现有理论依据的不合理性
6.2.2 我国钢铁工业的特殊性
6.2.3 现有产业组织政策的不良影响
6.3 我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优化政策选择
6.3.1 根本途径:竞争政策与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
6.3.2 具体政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本文研究中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能过剩的概念、判断指标及其在部分行业测算中的应用[J]. 周劲. 宏观经济研究. 2007(09)
[2]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 周黎安. 经济研究. 2007(07)
[3]对近期投资过热程度及后果的分析[J]. 王小广. 中国财政. 2006(11)
[4]提高产业集中度是钢铁业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J]. 魏建新. 冶金经济与管理. 2006(05)
[5]对中国钢铁行业产业逆集中化现象的剖析[J]. 李拥军,杜立辉,高学东. 宏观经济研究. 2006(08)
[6]中国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J]. 熊鹏,潘开灵. 商场现代化. 2006(17)
[7]产能过剩与宏观调控[J]. 张保权. 商场现代化. 2006(17)
[8]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特征分析及对策[J]. 王岳平. 宏观经济管理. 2006(06)
[9]产能过剩,政策应该做什么?[J]. 左小蕾. 现代商业银行. 2006(05)
[10]提高我国钢铁工业集中度研究[J].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冶金管理. 2006(04)
本文编号:3291058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标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4 结构与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述评
2.1 理论研究基础及思考
2.1.1 规模经济理论及其思考
2.1.2 企业规模与适度规模及有关思考
2.2 我国钢铁企业规模经济及集中度的相关研究
2.2.1 最优企业规模估计的主要方法
2.2.2 现有相关研究及其评价
2.2.3 影响集中度的因素
2.2.4 我国钢铁工业集中度的研究
2.3 产业组织政策研究评述
2.3.1 产业组织政策的理论基础及其批评
2.3.2 我国钢铁产业组织政策的相关研究
2.4 国外主要产钢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政策比较
2.4.1 西欧钢铁产业组织政策特点及评价
2.4.2 日本钢铁产业组织政策特点及评价
2.4.3 韩国钢铁产业组织政策特点及评价
2.4.4 有关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的变化与现状
3.1 如何看待企业规模与行业集中度
3.1.1 规模与效率
3.1.2 行业集中度
3.2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概况
3.2.1 钢铁工业生产规模的变化
3.2.2 钢铁工业技术水平的变化
3.2.3 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3.3 我国钢铁企业规模变化
3.3.1 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规模
3.3.2 大规模企业总体数量
3.4 不同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比较
3.4.1 2006年我国钢铁企业技术经济指标比较
3.4.2 2007年我国钢铁企业技术经济指标比较
3.5 我国钢铁工业市场集中度及市场结构的变化
3.5.1 我国钢铁工业市场集中度的变化
3.5.2 我国钢铁工业市场份额分布的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钢铁工业企业规模效率的实证研究
4.1 方法选择与方法的基本原理
4.1.1 传统方法的缺陷与在中国钢铁工业实证的适用性问题
4.1.2 生产前沿面技术的基本原理
4.1.3 生产前沿面技术在规模效率测算中的优点
4.2 数据来源与说明
4.2.1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4.2.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4.3 模型选择与设定
4.4 相关检验与实证结果
4.5 实证结果分析与结论
4.5.1 实证结果分析
4.5.2 我国钢铁企业最优经济规模
4.5.3 我国钢铁企业规模上存在的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钢铁工业的低集中度与逆集中化实证研究
5.1 我国钢铁工业低集中度的阶段合理性
5.1.1 钢铁工业整体发展特点
5.1.2 行业的规模经济性
5.1.3 行业规模及市场分布
5.1.4 小钢铁企业的特殊优势
5.2 我国钢铁工业逆集中化趋势的阶段合理性
5.2.1 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大是逆集中化的主要原因
5.2.2 发达国家钢铁工业集中过程中的经验
5.3 我国钢铁工业市场规模对集中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的方法
5.3.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5.3.3 实证过程与结果
5.3.4 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钢铁工业产业政策反思与政策建议
6.1 我国钢铁工业的产业组织政策回顾
6.1.1 我国钢铁工业组织政策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6.1.2 我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政策的理论依据
6.1.3 我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措施
6.2 对我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政策的反思
6.2.1 现有理论依据的不合理性
6.2.2 我国钢铁工业的特殊性
6.2.3 现有产业组织政策的不良影响
6.3 我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优化政策选择
6.3.1 根本途径:竞争政策与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
6.3.2 具体政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本文研究中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能过剩的概念、判断指标及其在部分行业测算中的应用[J]. 周劲. 宏观经济研究. 2007(09)
[2]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 周黎安. 经济研究. 2007(07)
[3]对近期投资过热程度及后果的分析[J]. 王小广. 中国财政. 2006(11)
[4]提高产业集中度是钢铁业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J]. 魏建新. 冶金经济与管理. 2006(05)
[5]对中国钢铁行业产业逆集中化现象的剖析[J]. 李拥军,杜立辉,高学东. 宏观经济研究. 2006(08)
[6]中国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J]. 熊鹏,潘开灵. 商场现代化. 2006(17)
[7]产能过剩与宏观调控[J]. 张保权. 商场现代化. 2006(17)
[8]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特征分析及对策[J]. 王岳平. 宏观经济管理. 2006(06)
[9]产能过剩,政策应该做什么?[J]. 左小蕾. 现代商业银行. 2006(05)
[10]提高我国钢铁工业集中度研究[J].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冶金管理. 2006(04)
本文编号:3291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291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