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区工业化空间分异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5 11:46
由于中国二元的经济特征,在工业化的内涵和衡量上,国内学者普遍采取二分法。具体说,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对工业化内涵的界定普遍认为是全面的结构性变迁过程。而在工业化进程的衡量上,受计划经济时期重工业优先发展和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影响,在相当长时期内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主要体现在工业内部的自循环,作为解释现实的结构性指标,国内学者更多地采用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来衡量工业化进程。为了全面反映工业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过程,本文在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工业结构、人口的空间结构以及人口的就业领域结构等指标,并利用阶段阈值法对相应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加法合成法计算了以河南省为代表的传统农区的地区工业化综合指数。结果表明:传统农区工业化的空间结构已经由平面型过渡到金字塔型,并有进一步向橄榄型演变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结构的贡献均衡程度对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具有重要影响;采掘业等初级原材料工业支撑的区域更容易导致工业化进程的相对滞后。从全面结构变迁的角度来看,工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的变化对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文通过计算制造业区位基尼系数进一步验证了制造业性...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1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 对工业化历程的反思以及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利益考量的思考
(二) 源于对传统农区产业发展机制的思考
二 研究范围的界定
(一) 是农区工业化而非农村工业化
(二) 对传统农区的界定
(三) 选择河南省为分析对象的科学依据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五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回顾
一 工业化理论
(一) 工业化内涵的文献梳理与述评
(二) 工业化进程的度量
(三) 工业化模式的认识和研究
二 区位理论
(一) 古典区位论
(二) 新古典区位论
(三) 新经济地理学
(四) 产业区位选择最新研究进展
三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第三章 传统农区工业化概述
一 传统农区工业化运行机制的一 般性与特殊性
(一) 传统农区工业化运行机制的一般性
(二) 传统农区工业化运行机制的特殊性
(三) 传统农区工业化的解释需要新的视角
二 传统农区工业化模式的分类
(一) 传统农区工业化模式的划分标准
(二) 不包含资本流动的技术扩散的工业化模式及其特征
(三) 伴随资本流动的产业搬迁的工业化模式及其特征
三 传统农区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因素
(一) 农业资源禀赋较高的区域不利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二) 自然资源依赖型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三) 政府规模越大越不利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四) 成本收益规则的市场经济的社会价值观有利于工业化在空间上的推进
(五) 产业转移逐渐改变着工业化进程在空间上的推进路径
四 本章结语
第四章 传统农区工业化空间分异的综合评价与演变路径
一 评价指标选取的时代背景
二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
三 评价指标体系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
四 评价方法和实施过程
五 数据处理结果
六 评价结果分析:地区工业化的特征
(一) 空间结构特征
(二) 速度结构特征
(三) 贡献支撑结构特征
七 本章结语
第五章 传统农区制造业空间聚集的演变趋势与特征研究
一 制造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 制造业空间聚集程度的评价方法与实施过程
三 数据处理结果
四 评价结果分析
(一) 时间趋势特征
(二) 制造业结构特征
(三) 空间布局特征
五 制造业空间布局与工业化进程空间分异的关系
六 本章结语
第六章 内生能力与传统农区工业化空间分异:一个分析框架
一 传统农区工业化特殊性的进一 步阐述
(一) 传统农区工业化与一般的次生工业化的异同
(二) 传统农区工业化的内生性与内生能力
二 内生能力与发展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一) 内生能力的特点
(二) 内生能力与自生能力的联系和区别
(三) 发展经济学对内生能力问题的忽视
三 内部条件对外部环境的反应机理分析
(一) 外部环境对传统农区工业化的重要作用
(二) 交通区位与内生能力
(三) 自然资源与内生能力
(四) 制度环境与内生能力
(五) 社会价值观与内生能力
(六) 内生能力使得历史的偶然事件转化为现实的必然事件
四 本章结语
第七章 内生能力对工业化进程空间分异的实证研究
一 内生能力与市场化条件之间的关系
(一) 内生能力的动态提高需要源源不断的企业家精神支撑
(二) 企业家的生成机制与市场化环境密切相关
二 内生能力的度量
(一) 创业行为的衡量
(二) 创新行为的衡量
三 内生能力对工业化进程空间分异的解释
四 内生能力对工业化进程空间分异的计量分析
(一) 模型设定
(二) 数据说明
(三) 实证结果分析
五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
(一) 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结构的贡献均衡程度对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具有重要影响
(二) 制造业性质的空间差异反映了工业化进程的空间分异
(三) 产业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工业化实现路径的差异
(四) 传统农区工业化的运行机制具有相当程度的内生性质
(五) 内生能力有效解释了传统农区工业化的动力机制
(六) 内生能力对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具有重要作用
二 政策建议
(一) 大力培植中小企业,培育企业家发挥作用的微观机制
(二) 建立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化的退出机制,为劳动力的区域间流动提供制度支撑
(三) 构建多元化的政绩考核体系
(四) 各个区域应该根据现有要素禀赋条件制定产业政策
(五) 政府政策应该向顺市场化方向设计
三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一) 研究的局限性
(二)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村工业化还能走多远?[J]. 钟宁桦. 经济研究. 2011(01)
[2]企业家精神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基于SYS-GMM的实证研究[J]. 李杏. 科研管理. 2011(01)
[3]制度质量与企业家活动配置——对鲍莫尔理论的经验检验[J]. 李晓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1(01)
[4]产业聚集、工业化水平与区域差异——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刘军,徐康宁. 财经科学. 2010(10)
[5]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区域比较与分析[J]. 颜双波.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0(08)
[6]中国西部工业化进程与继续工业化途径——基于四川的实证分析[J]. 袁天凤,刘晓鹰,杨军. 经济体制改革. 2010(04)
[7]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启示[J]. 丁谦. 科技管理研究. 2010(07)
[8]制度安排、企业家才能配置与中国持续经济增长[J]. 吴义爽. 理论探讨. 2010(01)
[9]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估及发展研究——以辽宁为例[J]. 李飞,宋玉祥,潘志. 经济问题. 2009(12)
[10]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企业成长——基于分工与信任的视角[J]. 周文,李晓红. 管理世界. 2009(12)
博士论文
[1]财政制度变迁与现代经济发展[D]. 宋丙涛.河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23696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1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 对工业化历程的反思以及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利益考量的思考
(二) 源于对传统农区产业发展机制的思考
二 研究范围的界定
(一) 是农区工业化而非农村工业化
(二) 对传统农区的界定
(三) 选择河南省为分析对象的科学依据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五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回顾
一 工业化理论
(一) 工业化内涵的文献梳理与述评
(二) 工业化进程的度量
(三) 工业化模式的认识和研究
二 区位理论
(一) 古典区位论
(二) 新古典区位论
(三) 新经济地理学
(四) 产业区位选择最新研究进展
三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第三章 传统农区工业化概述
一 传统农区工业化运行机制的一 般性与特殊性
(一) 传统农区工业化运行机制的一般性
(二) 传统农区工业化运行机制的特殊性
(三) 传统农区工业化的解释需要新的视角
二 传统农区工业化模式的分类
(一) 传统农区工业化模式的划分标准
(二) 不包含资本流动的技术扩散的工业化模式及其特征
(三) 伴随资本流动的产业搬迁的工业化模式及其特征
三 传统农区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因素
(一) 农业资源禀赋较高的区域不利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二) 自然资源依赖型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三) 政府规模越大越不利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四) 成本收益规则的市场经济的社会价值观有利于工业化在空间上的推进
(五) 产业转移逐渐改变着工业化进程在空间上的推进路径
四 本章结语
第四章 传统农区工业化空间分异的综合评价与演变路径
一 评价指标选取的时代背景
二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
三 评价指标体系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
四 评价方法和实施过程
五 数据处理结果
六 评价结果分析:地区工业化的特征
(一) 空间结构特征
(二) 速度结构特征
(三) 贡献支撑结构特征
七 本章结语
第五章 传统农区制造业空间聚集的演变趋势与特征研究
一 制造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 制造业空间聚集程度的评价方法与实施过程
三 数据处理结果
四 评价结果分析
(一) 时间趋势特征
(二) 制造业结构特征
(三) 空间布局特征
五 制造业空间布局与工业化进程空间分异的关系
六 本章结语
第六章 内生能力与传统农区工业化空间分异:一个分析框架
一 传统农区工业化特殊性的进一 步阐述
(一) 传统农区工业化与一般的次生工业化的异同
(二) 传统农区工业化的内生性与内生能力
二 内生能力与发展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一) 内生能力的特点
(二) 内生能力与自生能力的联系和区别
(三) 发展经济学对内生能力问题的忽视
三 内部条件对外部环境的反应机理分析
(一) 外部环境对传统农区工业化的重要作用
(二) 交通区位与内生能力
(三) 自然资源与内生能力
(四) 制度环境与内生能力
(五) 社会价值观与内生能力
(六) 内生能力使得历史的偶然事件转化为现实的必然事件
四 本章结语
第七章 内生能力对工业化进程空间分异的实证研究
一 内生能力与市场化条件之间的关系
(一) 内生能力的动态提高需要源源不断的企业家精神支撑
(二) 企业家的生成机制与市场化环境密切相关
二 内生能力的度量
(一) 创业行为的衡量
(二) 创新行为的衡量
三 内生能力对工业化进程空间分异的解释
四 内生能力对工业化进程空间分异的计量分析
(一) 模型设定
(二) 数据说明
(三) 实证结果分析
五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
(一) 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结构的贡献均衡程度对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具有重要影响
(二) 制造业性质的空间差异反映了工业化进程的空间分异
(三) 产业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工业化实现路径的差异
(四) 传统农区工业化的运行机制具有相当程度的内生性质
(五) 内生能力有效解释了传统农区工业化的动力机制
(六) 内生能力对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具有重要作用
二 政策建议
(一) 大力培植中小企业,培育企业家发挥作用的微观机制
(二) 建立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化的退出机制,为劳动力的区域间流动提供制度支撑
(三) 构建多元化的政绩考核体系
(四) 各个区域应该根据现有要素禀赋条件制定产业政策
(五) 政府政策应该向顺市场化方向设计
三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一) 研究的局限性
(二)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村工业化还能走多远?[J]. 钟宁桦. 经济研究. 2011(01)
[2]企业家精神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基于SYS-GMM的实证研究[J]. 李杏. 科研管理. 2011(01)
[3]制度质量与企业家活动配置——对鲍莫尔理论的经验检验[J]. 李晓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1(01)
[4]产业聚集、工业化水平与区域差异——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刘军,徐康宁. 财经科学. 2010(10)
[5]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区域比较与分析[J]. 颜双波.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0(08)
[6]中国西部工业化进程与继续工业化途径——基于四川的实证分析[J]. 袁天凤,刘晓鹰,杨军. 经济体制改革. 2010(04)
[7]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启示[J]. 丁谦. 科技管理研究. 2010(07)
[8]制度安排、企业家才能配置与中国持续经济增长[J]. 吴义爽. 理论探讨. 2010(01)
[9]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估及发展研究——以辽宁为例[J]. 李飞,宋玉祥,潘志. 经济问题. 2009(12)
[10]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企业成长——基于分工与信任的视角[J]. 周文,李晓红. 管理世界. 2009(12)
博士论文
[1]财政制度变迁与现代经济发展[D]. 宋丙涛.河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23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323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