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过度集聚、要素拥挤与产业转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6 12:38
  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在进行空间布局的重新调整,中国制造业总体上向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集聚,呈现出“极度东倾”的空间聚集态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生产要素成本,尤其是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加之地区间“产业同构---重复建设---过度竞争”,使得一些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经或正在失去比较优势,并出现资源配置效率不尽如意、生产要素拥挤和产业效益损失等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在中西部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建设基础设施,筑巢引鸟,但效果不堪理想。制造业空间布局的这种失衡状态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和闲置,且其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已成为中国大国发展模式所面临的现实难题。因此,如何分析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态势、科学评价集聚过程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区域产业集聚的合理性,以及再进一步,如何进行国家层面产业梯度转移、产业结构重组和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各区域各产业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以我国二位数制造业中28个行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近十... 

【文章来源】: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过度集聚、要素拥挤与产业转移研究


我国中西部主要城市距离最近沿海口岸铁路货运里程图(单位:公里)

示意图,梯度转移,产业转移,浙江工业大学


我国纺织业国内梯度转移示意图

示意图,梯度转移,纺织业,制造业


图 6.6 纺织业服装制造业国内梯度转移示意图从劳动密集型过度集聚行业的国内梯度转移路径看,过度集聚区的企业最可能转移到东部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还没有出现过度集聚的地区,以及在地理置上靠近东部且已经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中部地区省份,其次是中部较远的其省份,第三梯度中主要是产业规模不大的西部一些地区。这与国内一些学者提的我国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最有可能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且资源享赋优越的夏等西部地区的说法不太一样。主要是因为,从我国劳动力的流动规模还是比大,且已经形成规模的产业具有一定的梯度“粘性”,还要考虑到运输成本和套设施问题,因此不会在短期内出现大规模的向西部地区转移的现象。但是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要素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综述[J]. 汪彩君,徐维祥,唐根年.  经济学动态. 2011(09)
[2]威廉姆森假说: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域数据门槛回归的实证研究[J]. 徐盈之,彭欢欢,刘修岩.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04)
[3]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下的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滞缓的研究[J]. 许正松,万青.  经济问题探索. 2011(04)
[4]中国制造业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变迁及其与空间集聚关系研究[J]. 徐维祥,汪彩君,唐根年.  中国工业经济. 2011(03)
[5]梯度模式、跳跃模式与雁阵模式比较研究[J]. 梁亚敏.  社会科学研究. 2011(02)
[6]要素集聚、技术进步与城市生产率——基于长三角16城市的实证研究(1978-2008)[J]. 邓智团,宁越敏.  南京社会科学. 2011(02)
[7]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空间集聚、生产要素拥挤与集聚适度识别研究[J]. 汪彩君,唐根年.  统计研究. 2011(02)
[8]城市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的PAF模型[J]. 吴丰林,方创琳,赵雅萍.  地理研究. 2011(01)
[9]产业转移的新经济地理学解释[J]. 丁建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1(01)
[10]工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来自我国东北34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 连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1(01)

博士论文
[1]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 孙华平.浙江大学 2011
[2]中国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D]. 王丽丽.山东大学 2010
[3]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D]. 江霈.南开大学 2009
[4]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D]. 邹璇.南开大学 2009
[5]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集聚差异性研究[D]. 米娟.辽宁大学 2008
[6]要素区域流动与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程度研究[D]. 李建国.暨南大学 2008
[7]中国产业集聚分析[D]. 吴学花.山东大学 2006
[8]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张孝锋.南昌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基于生态种群增长模型的产业集群合理规模研究[D]. 张卉.西北大学 2009
[2]我国产业的梯度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问题研究[D]. 郑鑫.郑州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642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3642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a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