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工业空间分布现状、问题及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2 14:49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大湾区产业空间布局及其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整理分析了2000年至2018年间的相关数据,发现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工业生产在空间上呈现走廊式带状分布状态;其工业生产由相互促进的空间正向溢出转变为一定程度的过度竞争。基于上述结论,建议优化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客货分离的快速交通走廊;完善区域合作与协同机制,促进地区工业生产的合理分工。
【文章来源】:中国经贸导刊(中). 2020,(10)
【文章页数】:2 页
【部分图文】:
2000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工业增加值空间分布情况
如图1,2000年香港工业生产总体规模居于大湾区11个城市的首位,广州与深圳分别居第二与第三位。肇庆、澳门与惠州工业增加值规模居于最后三位。总体上,香港地区成为大湾区11个城市中工业生产规模最大的城市。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工业生产在空间分布上出现了巨大变化。2018年,大湾区11个城市中,工业增加值规模最大的城市为深圳,佛山和广州紧随其后,具体如图2所示:如图2显示,2018年深圳的工业增加值居于大湾区11个城市的首位,佛山与广州分别居于第二与第三位。同时,澳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居于11个城市的末位。从空间分布情况看,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工业生产呈现明显的带状走向,即“佛山—广州—东莞—深圳—香港”走廊带状。相较之下,肇庆、江门与珠海工业生产总体规模相对较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万亿经济城市的协同趋向[J]. 穆向民. 广东经济. 2020(07)
[2]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 易露霞,尤彧聪.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19(04)
[3]粤港澳大湾区政府间合作困难的原因探析[J]. 黄亚兰.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9(05)
[4]新经济地理视角下粤港澳市场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J]. 陈昭,林涛. 世界经济研究. 2018(12)
[5]粤港澳大湾区的来龙去脉与下一步[J]. 张日新,谷卓桐. 改革. 2017(05)
[6]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定位格局实证分析[J]. 陈朝萌.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4)
本文编号:3379207
【文章来源】:中国经贸导刊(中). 2020,(10)
【文章页数】:2 页
【部分图文】:
2000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工业增加值空间分布情况
如图1,2000年香港工业生产总体规模居于大湾区11个城市的首位,广州与深圳分别居第二与第三位。肇庆、澳门与惠州工业增加值规模居于最后三位。总体上,香港地区成为大湾区11个城市中工业生产规模最大的城市。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工业生产在空间分布上出现了巨大变化。2018年,大湾区11个城市中,工业增加值规模最大的城市为深圳,佛山和广州紧随其后,具体如图2所示:如图2显示,2018年深圳的工业增加值居于大湾区11个城市的首位,佛山与广州分别居于第二与第三位。同时,澳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居于11个城市的末位。从空间分布情况看,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工业生产呈现明显的带状走向,即“佛山—广州—东莞—深圳—香港”走廊带状。相较之下,肇庆、江门与珠海工业生产总体规模相对较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万亿经济城市的协同趋向[J]. 穆向民. 广东经济. 2020(07)
[2]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 易露霞,尤彧聪.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19(04)
[3]粤港澳大湾区政府间合作困难的原因探析[J]. 黄亚兰.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9(05)
[4]新经济地理视角下粤港澳市场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J]. 陈昭,林涛. 世界经济研究. 2018(12)
[5]粤港澳大湾区的来龙去脉与下一步[J]. 张日新,谷卓桐. 改革. 2017(05)
[6]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定位格局实证分析[J]. 陈朝萌.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4)
本文编号:3379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379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