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工业化的主体和主题
发布时间:2021-09-23 11:59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今天,中国的工业化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国的工业化研究也由粗浅到深入,由片鳞只羽到渐成系统,在指导中国的工业化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顾这一个多世纪中国工业化历史,对其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是处于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中的中国不可回避的历史课题,也是当代中国工业化研究的必要内容。 本文认为,中国工业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偏重工业化中的技术层面,忽视对工业化中各种制度、权利关系的研究;强调物质条件和技术对工业化的作用,忽视工业化的主体——近现代劳动者的作用。鉴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国一个多世纪工业化历史的回顾,在借鉴已有工业化理论的基础上,提炼出中国工业化的主体和主题两个概念,将中国工业化的主体界定为联合的劳动者与公有制经济,主题界定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优化产业结构。 研究方法。中国工业化作为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非常艰难的,其间矛盾的因素、斗争的势力是多种多样的。要对这样的历史过程进行研究,概括其中的规律性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主义、主体和主题统一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系统抽象的方法...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8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工业化及与其相关概念的规定
1.1.1 工业的概念
1.1.2 工业化概念的内涵
1.1.3 工业化概念的外延
1.1.4 工业化概念与若干相关概念的关系
1.2 中国工业化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本文的理论意义、研究方法与论述体系
1.2.1 中国工业化研究的历史回顾
1.2.2 本文的理论意义
1.2.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2.4 本文的论述体系
第二章 中国工业化的主义--社会主义
2.1 中国历史的特殊性
2.1.1 集权官僚制与小农经济
2.1.2 农业生产方式的先进与保守
2.2 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和理论
2.2.1 以资本为主体的工业化发展历史
2.2.2 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思想和理论
2.3 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工业化之路
2.3.1 官僚资本与官僚资本主义
2.3.2 外国垄断资本的入侵与对中国经济政治的控制
2.3.3 买办和殖民地意识
2.3.4 自由资本势力之弱小
2.3.5 小农经济普遍存在及人口众多
2.4 马克思、列宁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与“苏联模式”的工业化
2.4.1 马克思开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
2.4.2 列宁的工业化理论
2.4.3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的成就
2.4.4 “苏联模式”工业化的特点
2.4.5 “苏联模式”工业化的局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5 以革命开辟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之路
2.5.1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
2.5.2 没收官僚资本
2.5.3 国家资本和国有企业
2.5.4 农业集体化
2.5.5 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的调整
2.5.6 中国工业化的伟大成就
2.6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工业化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6.1 资本主义“私有化”思潮的冲击
2.6.2 国有企业的基础和主导地位不能动摇
2.6.3 合作制是小农经济转入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2.6.4 容许私有资本经济,发挥其在工业化中的辅助作用
第三章 中国工业化的主体--联合的劳动者与公有制经济
3.1 中国工业化不能以资本为主体
3.1.1 劳动价值论--劳动者的经济观
3.1.2 克服劳动异化 确立劳动者主体地位
3.1.3 “自由人的联合体”
3.2 工业生产的协作性要求劳动者的联合
3.2.1 自主劳动者的联合优于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在资本所有者支配下的协作
3.2.2 自主劳动者联合的前提:劳动力个人所有权与生产资料个人所有权
3.2.3 劳动者自主联合的协作创造更大的集体力
3.2.4 按劳分配
3.3 自主劳动者联合的公有制形式及其改革发展
3.3.1 合作企业的形成发展
3.3.2 国有企业及其改革发展
3.3.3 合作股份制企业
3.3.4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中国工业化的根本保证
第四章 中国工业化的主题--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优化产业结构
4.1 中国工业化不能以追求财富增长为主题
4.1.1 资本主义与资本主导的工业化之局限
4.1.2 片面追求财富增长的弊端
4.2 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
4.2.1 劳动者素质技能三个方面及其统一
4.2.2 身体素质
4.2.3 技能素质
4.2.4 文化精神素质
4.2.5 劳动者素质技能的社会表现
4.3 形成工业化的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
4.3.1 强化学校教育
4.3.2 拓宽职业培训
4.3.3 加强科学研究
4.3.4 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
4.4 充分发挥劳动者素质技能--就业结构的调整与完善
4.4.1 就业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基本和主干
4.4.2 根据劳动者素质技能调整产业结构
4.5 当前中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5.1 农业人口过多及其技能落后
4.5.2 工业行业体系基本形成但不合理
4.5.3 主干行业弱化
4.5.4 高技术行业相对落后
4.5.5 服务业布局不当
4.5.6 房地产业畸形发展
4.6 优化产业结构
4.6.1 加快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
4.6.2 强化主干行业
4.6.3 重点发展高技术行业
4.6.4 调整服务业布局
4.6.5 房地产业要服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
第五章 创造和发展中国工业化道路
5.1 坚定主义、强固主体、突出主题
5.1.1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线
5.1.2 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明确并保证劳动者主体地位
5.1.3 公有制经济和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5.1.4 从民族发展和劳动者利益的大局制定工业化战略
5.2 主动对外交往、自力自强
5.2.1 审视“经济全球化”之利弊
5.2.2 坚定主体,不做附庸,争取主动
5.2.3 充分发挥中国劳动者的创造力
5.2.4 吸收、借鉴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5.2.5 确立中国工业在世界的品牌与地位
5.3 中国工业化的持续发展
5.3.1 持续发展的根据在于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
5.3.2 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实现是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5.3.3 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3.4 劳动者的工业化,工业的人性化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405666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8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工业化及与其相关概念的规定
1.1.1 工业的概念
1.1.2 工业化概念的内涵
1.1.3 工业化概念的外延
1.1.4 工业化概念与若干相关概念的关系
1.2 中国工业化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本文的理论意义、研究方法与论述体系
1.2.1 中国工业化研究的历史回顾
1.2.2 本文的理论意义
1.2.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2.4 本文的论述体系
第二章 中国工业化的主义--社会主义
2.1 中国历史的特殊性
2.1.1 集权官僚制与小农经济
2.1.2 农业生产方式的先进与保守
2.2 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和理论
2.2.1 以资本为主体的工业化发展历史
2.2.2 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思想和理论
2.3 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工业化之路
2.3.1 官僚资本与官僚资本主义
2.3.2 外国垄断资本的入侵与对中国经济政治的控制
2.3.3 买办和殖民地意识
2.3.4 自由资本势力之弱小
2.3.5 小农经济普遍存在及人口众多
2.4 马克思、列宁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与“苏联模式”的工业化
2.4.1 马克思开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
2.4.2 列宁的工业化理论
2.4.3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的成就
2.4.4 “苏联模式”工业化的特点
2.4.5 “苏联模式”工业化的局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5 以革命开辟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之路
2.5.1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
2.5.2 没收官僚资本
2.5.3 国家资本和国有企业
2.5.4 农业集体化
2.5.5 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的调整
2.5.6 中国工业化的伟大成就
2.6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工业化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6.1 资本主义“私有化”思潮的冲击
2.6.2 国有企业的基础和主导地位不能动摇
2.6.3 合作制是小农经济转入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2.6.4 容许私有资本经济,发挥其在工业化中的辅助作用
第三章 中国工业化的主体--联合的劳动者与公有制经济
3.1 中国工业化不能以资本为主体
3.1.1 劳动价值论--劳动者的经济观
3.1.2 克服劳动异化 确立劳动者主体地位
3.1.3 “自由人的联合体”
3.2 工业生产的协作性要求劳动者的联合
3.2.1 自主劳动者的联合优于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在资本所有者支配下的协作
3.2.2 自主劳动者联合的前提:劳动力个人所有权与生产资料个人所有权
3.2.3 劳动者自主联合的协作创造更大的集体力
3.2.4 按劳分配
3.3 自主劳动者联合的公有制形式及其改革发展
3.3.1 合作企业的形成发展
3.3.2 国有企业及其改革发展
3.3.3 合作股份制企业
3.3.4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中国工业化的根本保证
第四章 中国工业化的主题--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优化产业结构
4.1 中国工业化不能以追求财富增长为主题
4.1.1 资本主义与资本主导的工业化之局限
4.1.2 片面追求财富增长的弊端
4.2 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
4.2.1 劳动者素质技能三个方面及其统一
4.2.2 身体素质
4.2.3 技能素质
4.2.4 文化精神素质
4.2.5 劳动者素质技能的社会表现
4.3 形成工业化的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
4.3.1 强化学校教育
4.3.2 拓宽职业培训
4.3.3 加强科学研究
4.3.4 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
4.4 充分发挥劳动者素质技能--就业结构的调整与完善
4.4.1 就业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基本和主干
4.4.2 根据劳动者素质技能调整产业结构
4.5 当前中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5.1 农业人口过多及其技能落后
4.5.2 工业行业体系基本形成但不合理
4.5.3 主干行业弱化
4.5.4 高技术行业相对落后
4.5.5 服务业布局不当
4.5.6 房地产业畸形发展
4.6 优化产业结构
4.6.1 加快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
4.6.2 强化主干行业
4.6.3 重点发展高技术行业
4.6.4 调整服务业布局
4.6.5 房地产业要服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
第五章 创造和发展中国工业化道路
5.1 坚定主义、强固主体、突出主题
5.1.1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线
5.1.2 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明确并保证劳动者主体地位
5.1.3 公有制经济和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5.1.4 从民族发展和劳动者利益的大局制定工业化战略
5.2 主动对外交往、自力自强
5.2.1 审视“经济全球化”之利弊
5.2.2 坚定主体,不做附庸,争取主动
5.2.3 充分发挥中国劳动者的创造力
5.2.4 吸收、借鉴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5.2.5 确立中国工业在世界的品牌与地位
5.3 中国工业化的持续发展
5.3.1 持续发展的根据在于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
5.3.2 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实现是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5.3.3 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3.4 劳动者的工业化,工业的人性化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4056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405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