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 ——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与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7 19:47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市场全面的对外开放,给我国汽车产业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但面临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优势,中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空心化”和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深层次问题凸显。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使中国汽车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国内知识产权主导型”的支柱产业,将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主题。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产业技术进步主要沿着外源式和内源式两条途径展开:外源式路径主要是技术引进和外商直接投资,内源式路径主要是自主创新。本文认为,上述两条路径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外源式道路中直接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以及基于技术引进而形成的技术基础、技术能力与学习能力是迈进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路径的基础与前提。因此,研究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问题,重点应该是如何实现从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本文研究的主线是: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吸收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性地结合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轨迹和国际汽车产业发展路径,提出产业技术进步路径转换的ETSI分析模型①,并对产业技术进步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转换的过程和条件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0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等技术曲线
27图 2.2 技术进步的最优路径选择 所示,在资源约束线 L0、L1、L2的约束下,技术进步的最接这三个点我们就可以得到一条技术进步的最优路径 L们可以知道这条最优路径的选择主要取决于α /(α +β)。当 Px、Py 的值相对稳定的时候,若α 的增长速度快就会相应增加,而 Y*的值就会相应减少,也就是说这时、而较少采用自主创新来推动技术进步;反之若α 的增则应该更多地采用自主创新,而较少采用技术引进来推值相对稳定的时候,若 Px<Py,表明技术引进的单位价,这时应该多引进技术而较少进行自主创新;若 Px>P大于自主研发的单位价格,这时就应该多自主研发而较
汽车产品制造与产品开发的技术内容示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技术轨道演进机制与中国自主技术创新模式选择[J]. 耿楠. 工业技术经济. 2007(02)
[2]中国工业部门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冯根福,刘军虎,徐志霖. 中国工业经济. 2006(11)
[3]理解“自主创新”[J]. 路风. 中国科技产业. 2006(10)
[4]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机制及政策分析[J]. 曹阳,李林. 中国科技产业. 2006(08)
[5]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杨沿平,唐杰,周俊. 中国软科学. 2006(03)
[6]日韩汽车产业利用外资的比较与借鉴[J]. 陈建国. 国际经济合作. 2006(01)
[7]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J]. 丁树桁. 工业技术经济. 2005(04)
[8]中国汽车产业“市场换技术”战略分析[J]. 时间,吴松泉,王今. 汽车工业研究. 2005(08)
[9]反向工程战略与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J]. 朱明,薛耀文,孟兆森,王学军,邓学成. 中国软科学. 2005(06)
[10]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能力发展战略[J]. 许治,师萍. 中国软科学. 2005(05)
博士论文
[1]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及模式研究[D]. 操龙灿.合肥工业大学 2006
[2]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 冯晓莉.西北大学 2005
[3]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研究[D]. 赵鹏飞.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42321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0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等技术曲线
27图 2.2 技术进步的最优路径选择 所示,在资源约束线 L0、L1、L2的约束下,技术进步的最接这三个点我们就可以得到一条技术进步的最优路径 L们可以知道这条最优路径的选择主要取决于α /(α +β)。当 Px、Py 的值相对稳定的时候,若α 的增长速度快就会相应增加,而 Y*的值就会相应减少,也就是说这时、而较少采用自主创新来推动技术进步;反之若α 的增则应该更多地采用自主创新,而较少采用技术引进来推值相对稳定的时候,若 Px<Py,表明技术引进的单位价,这时应该多引进技术而较少进行自主创新;若 Px>P大于自主研发的单位价格,这时就应该多自主研发而较
汽车产品制造与产品开发的技术内容示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技术轨道演进机制与中国自主技术创新模式选择[J]. 耿楠. 工业技术经济. 2007(02)
[2]中国工业部门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冯根福,刘军虎,徐志霖. 中国工业经济. 2006(11)
[3]理解“自主创新”[J]. 路风. 中国科技产业. 2006(10)
[4]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机制及政策分析[J]. 曹阳,李林. 中国科技产业. 2006(08)
[5]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杨沿平,唐杰,周俊. 中国软科学. 2006(03)
[6]日韩汽车产业利用外资的比较与借鉴[J]. 陈建国. 国际经济合作. 2006(01)
[7]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J]. 丁树桁. 工业技术经济. 2005(04)
[8]中国汽车产业“市场换技术”战略分析[J]. 时间,吴松泉,王今. 汽车工业研究. 2005(08)
[9]反向工程战略与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J]. 朱明,薛耀文,孟兆森,王学军,邓学成. 中国软科学. 2005(06)
[10]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能力发展战略[J]. 许治,师萍. 中国软科学. 2005(05)
博士论文
[1]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及模式研究[D]. 操龙灿.合肥工业大学 2006
[2]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 冯晓莉.西北大学 2005
[3]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研究[D]. 赵鹏飞.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423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442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