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研究: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27 21:15
从建国初到今天,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又到各区域协调发展的演变过程,中国工业在各区域之间呈现出了非均衡性,这种非均衡性的差距有多大?是什么原因影响并决定了当前的区域工业布局?应如何度量这种非均衡性?都有什么因素影响到区域之间工业竞争力的强弱?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形成机制是什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使各区域工业竞争力之间的差距缩小?今后各区域的工业发展应注重从哪些方面提高自身的工业竞争力,推进区域工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于这些十分重要的问题,相关的研究尚没有给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和让人满意的回答。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以区域工业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将区域工业竞争力的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在梳理竞争力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区域工业竞争力理论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在分析中国区域工业布局现状及历史成因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衡量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的相对水平并对其进行分析,进而对中国区域工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提出对策建议。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导论
0.1 选题意义
0.2 研究方法
0.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0.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0.3.2 基本框架
0.4 可能的创新点
1 相关理论述评
1.1 传统竞争力理论述评
1.1.1 斯密和李嘉图的竞争力理论
1.1.2 基于要素禀赋的竞争力理论
1.1.3 新贸易理论中的竞争力理论
1.2 马克思关于竞争力理论的思想
1.3 现代竞争力理论述评
1.3.1 现代产业竞争力理论
1.3.2 现代区域竞争力理论
1.4 我国学者对区域工业竞争力相关问题的研究
2 区域工业竞争力理论探索
2.1 区域工业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及本文研究对象
2.2 区域工业竞争力的特征及其实质
2.2.1 区域工业竞争力的特征
2.2.2 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实质
2.3 区域工业竞争力构成要素
2.4 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
3 中国区域工业布局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中国区域工业布局的历史进程
3.1.1 建国初期的中国区域工业的均衡发展
3.1.2 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
3.1.3 改革开放后的区域工业的非均衡发展
3.2 中国区域工业布局现状
3.2.1 中国区域工业发展现状
3.2.2 区域工业结构比较
3.2.3 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与区域工业协调发展
3.3 中国区域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地理因素
3.3.2 制度性因素
3.3.3 产业结构因素
4 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4.1 对我国综合区域的划分
4.2 工业竞争力评价方法探讨
4.2.1 德尔菲(Delphi)法
4.2.2 主成分分析法及因子分析法
4.2.3 对应分析法
4.2.4 熵值法
4.2.5 各种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取
4.3 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3.1 指标选取原则
4.3.2 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4 综合评价得分计算
5 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实证结果分析及对策建议
5.1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1.1 区域工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得分分析
5.1.2 按地区对结果分析
5.1.3 按一级指标对结果分析
5.2 中国区域工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5.2.1 工业发达地区发展策略
5.2.2 工业中等发达地区发展策略
5.2.3 工业落后地区发展策略
结论
附表1: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数据部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其他科研成果
中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地区工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 林秀梅,宋晓杰,郝华,方毅. 当代经济研究. 2007(09)
[2]促进中部崛起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J]. 宋新海. 理论探索. 2006(04)
[3]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 徐康宁,王剑. 经济研究. 2006(01)
[4]浅析城市竞争力[J]. 李丽.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5(15)
[5]我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现状研究[J]. 王秉安. 华东经济管理. 2005(06)
[6]论城市竞争力及评价方法和程序[J]. 李娜,于涛方. 人文地理. 2005(03)
[7]中国城市全球化与地方化程度分析[J]. 于涛方,刘娜.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03)
[8]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J]. 何添锦. 经济问题探索. 2005(05)
[9]我国31个省市区工业综合竞争力水平的评估[J]. 曾鹏,熊文. 生产力研究. 2005(02)
[10]城市竞争力:一个系统分析框架及其应用——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J]. 周德群,樊群,钟卫东. 经济地理. 2005(01)
本文编号:3523061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导论
0.1 选题意义
0.2 研究方法
0.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0.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0.3.2 基本框架
0.4 可能的创新点
1 相关理论述评
1.1 传统竞争力理论述评
1.1.1 斯密和李嘉图的竞争力理论
1.1.2 基于要素禀赋的竞争力理论
1.1.3 新贸易理论中的竞争力理论
1.2 马克思关于竞争力理论的思想
1.3 现代竞争力理论述评
1.3.1 现代产业竞争力理论
1.3.2 现代区域竞争力理论
1.4 我国学者对区域工业竞争力相关问题的研究
2 区域工业竞争力理论探索
2.1 区域工业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及本文研究对象
2.2 区域工业竞争力的特征及其实质
2.2.1 区域工业竞争力的特征
2.2.2 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实质
2.3 区域工业竞争力构成要素
2.4 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
3 中国区域工业布局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中国区域工业布局的历史进程
3.1.1 建国初期的中国区域工业的均衡发展
3.1.2 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
3.1.3 改革开放后的区域工业的非均衡发展
3.2 中国区域工业布局现状
3.2.1 中国区域工业发展现状
3.2.2 区域工业结构比较
3.2.3 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与区域工业协调发展
3.3 中国区域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地理因素
3.3.2 制度性因素
3.3.3 产业结构因素
4 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4.1 对我国综合区域的划分
4.2 工业竞争力评价方法探讨
4.2.1 德尔菲(Delphi)法
4.2.2 主成分分析法及因子分析法
4.2.3 对应分析法
4.2.4 熵值法
4.2.5 各种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取
4.3 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3.1 指标选取原则
4.3.2 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4 综合评价得分计算
5 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实证结果分析及对策建议
5.1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1.1 区域工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得分分析
5.1.2 按地区对结果分析
5.1.3 按一级指标对结果分析
5.2 中国区域工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5.2.1 工业发达地区发展策略
5.2.2 工业中等发达地区发展策略
5.2.3 工业落后地区发展策略
结论
附表1: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数据部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其他科研成果
中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地区工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 林秀梅,宋晓杰,郝华,方毅. 当代经济研究. 2007(09)
[2]促进中部崛起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J]. 宋新海. 理论探索. 2006(04)
[3]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 徐康宁,王剑. 经济研究. 2006(01)
[4]浅析城市竞争力[J]. 李丽.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5(15)
[5]我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现状研究[J]. 王秉安. 华东经济管理. 2005(06)
[6]论城市竞争力及评价方法和程序[J]. 李娜,于涛方. 人文地理. 2005(03)
[7]中国城市全球化与地方化程度分析[J]. 于涛方,刘娜.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03)
[8]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J]. 何添锦. 经济问题探索. 2005(05)
[9]我国31个省市区工业综合竞争力水平的评估[J]. 曾鹏,熊文. 生产力研究. 2005(02)
[10]城市竞争力:一个系统分析框架及其应用——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J]. 周德群,樊群,钟卫东. 经济地理. 2005(01)
本文编号:3523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523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