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同步”测度与评价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发布时间:2024-05-12 17:35
本研究在“四化同步”相关文献梳理、数据搜集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依托文献研究、理论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利用实证计量手段,明晰研究视野、确定理论依据、综合比较分析测度方法、深入剖析研究案例、尝试提出问题解决策略。据此,梳理“四化同步”研究的国内外历史现状;厘清“四化同步”的内涵意义和基本特征;全面综合分析“四化同步”的理论本质和机理基础;综合筛选“四化同步”的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比较分析测度评价的主要方法;深入研究分析案例;结合测度评价结论,尝试提出策略建议。本论文的研究结论认为:一是“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基础着力点在于逐步化解区域和城乡发展水平的区域空间差距。二是对“四化同步”的问题区域,应针对性地构筑差异性区域政策体系,促进综合性、整合性的空间区域政策创新转型,优化结构性政策体系。三是应充分利用影响“四化同步”的主要因素的作用机理,有目的、有方向地控制“四化同步”的演进方向及结构构建。四是推进“四化同步”应依托工业化构建产业基础,打造就业吸纳平台和创造收入机遇;高度关注信息化的融合引领作用,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继续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扶持...
【文章页数】:20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促进理论升华的当然要求
1.1.1.2 迎接农业现代化面临挑战的必然要求
1.1.1.3 满足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1.1.1.4 顺应城乡和谐统筹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
1.1.1.5 缓解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的迫切要求
1.1.1.6 化解经济社会结构深层次问题的现实要求
1.1.2 研究意义
1.1.2.1 顺应了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挖掘需要
1.1.2.2 顺应了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义
1.1.2.3 顺应了“三农”短板问题化解的必然要求
1.1.2.4 顺应了小康社会构建和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要求
1.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述评
1.2.1 国外对“单化”的相关研究进展
1.2.1.1 国外对工业化的研究
1.2.1.2 国外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
1.2.1.3 国外对城镇化的研究
1.2.1.4 国外对信息化的研究
1.2.2 国外对“多化”的相关研究进展
1.2.2.1 国外对“两化”互动关系的研究述评
1.2.2.2 国外对“四化同步”制约因素的分析研究
1.2.2.3 国外对“四化同步”发展的计量研究
1.2.2.4 国外对“四化同步”路径选择的研究
1.2.3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1.2.3.1 国外的相关研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发展道路
1.2.3.2 国外的相关研究具有“多管齐下”的经验借鉴价值
1.2.3.3 国外的相关研究对具体的“四化同步”着墨不详尽
1.3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及述评
1.3.1 国内对“单化”研究的进展
1.3.1.1 国内对“四化同步”中“单化”地位作用的研究
1.3.1.2 国内对“四化同步”中“单化”新特征的研究
1.3.2 国内对“两化”互动关系的研究进展
1.3.2.1 国内对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研究
1.3.2.2 国内对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相关的研究
1.3.2.3 国内对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间互动的研究
1.3.2.4 国内对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互动相关的研究
1.3.2.5 国内对相关体制机制的研究
1.3.3 国内对“三化”协调的相关研究进展
1.3.3.1 国内对“三化”协调内在关系的研究
1.3.3.2 国内对“三化”协调偏离度及偏差的研究
1.3.3.3 国内对“三化”协调实现方式的研究
1.3.4 国内对“四化同步”的相关研究进展
1.3.4.1 国内对“四化同步”意义内涵的研究
1.3.4.2 国内对“四化同步”总体新特征的研究
1.3.4.3 国内对“四化同步”互动关系的研究
1.3.4.4 国内对“四化同步”内在约束的研究
1.3.4.5 国内对“四化同步”实现路径的研究
1.3.5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1.3.5.1 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丰且借鉴价值大
1.3.5.2 国内相关研究仍具有提升的空间
1.4 相关指标体系及测度评价研究进展及述评
1.4.1 国内对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1.4.1.1 工业化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1.4.1.2 农业现代化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1.4.1.3 城镇化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1.4.1.4 信息化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1.4.2 国内对“单化”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2.1 工业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2.2 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2.3 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2.4 信息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3 国内对“两化”互动和“三化”协调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3.1“两化”互动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3.2“三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3.3“三化”协调互动关系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4 国内对“四化同步”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4.1“四化同步”发展水平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4.2“四化同步”互动关系综合测度评价研究进展
1.4.5 对“四化同步”综合测度评价研究现状小结
1.4.5.1“四化同步”综合测度评价研究借鉴
1.4.5.2“四化同步”的相关研究及综合测度评价存在提升空间
1.4.5.3“四化同步”综合测度评价研究扩展方向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基本脉络
1.5.2 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1.5.3 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6 本文研究形成的框架及主要内容
1.6.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导论(第1章)
1.6.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互动理论基础(第2章)
1.6.3“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方法论选择(第3章)
1.6.4“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案例剖析(第4章)
1.6.5“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政策建议(第5章)
1.6.6“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结论与展望(第6章)
第2章“四化同步”互动机制理论分析
2.1 概念诠释
2.1.1 工业化
2.1.1.1 工业化的国外理论基础
2.1.1.2 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2.1.2 信息化
2.1.2.1 信息化的内涵
2.1.2.2 信息化的效应及阶段性
2.1.3 城镇化
2.1.3.1 城镇化的内涵
2.1.3.2 城镇化的效应
2.1.3.3 城镇化的类别
2.1.4 农业现代化
2.1.4.1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2.1.4.2 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2.1.4.3 农业现代化的典型特征
2.2 “四化同步”的理论基础
2.2.1“四化同步”的系统论基础
2.2.1.1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
2.2.1.2“四化同步”的系统论导向
2.2.2“四化同步”的协同论基础
2.2.2.1 协同论的核心思想
2.2.2.2“四化同步”的协同论实质
2.2.3“四化同步”的产业链理论基础
2.2.3.1 产业链的核心思想
2.2.3.2“四化同步”的产业链互为因果基础
2.2.4“四化同步”的地理学基础
2.2.4.1 地理学的核心思想
2.2.4.2“四化同步”的地理学思想方法
2.2.5“四化同步”的互联网+理论基础
2.2.5.1 互联网+的核心思想
2.2.5.2“四化同步”的互联网+思维启示
2.3“四化同步”的科学内涵
2.3.1“四化同步”的内涵背景
2.3.1.1“四化同步”的渊源
2.3.1.2“四化同步”的理论内涵
2.3.2“四化同步”的本质特征
2.3.2.1“四化同步”的本质
2.3.2.2“四化同步”的意蕴
2.3.2.3“四化同步”的总体把握视角
2.4“四化同步”的互动分析
2.4.1 工业与城镇“两化”之间的互动分析
2.4.1.1 工业与城镇“两化”之间的基本关系
2.4.1.2 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机制作用特征
2.4.1.3 城镇化对工业化的机制作用特征
2.4.1.4 工业与城镇“两化”之间互动的典型特征
2.4.2 工业与信息“两化”之间的互动分析
2.4.2.1 工业与信息“两化”之间的基本关系
2.4.2.2 工业化对信息化的机制作用特征
2.4.2.3 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机制作用特征
2.4.2.4 工业化与信息化间的互动特征
2.4.3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互动机制
2.4.3.1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基本关系
2.4.3.2 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机制作用特征
2.4.3.3 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的机制作用特征
2.4.3.4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互动典型特征
2.4.4 城镇与信息“两化”之间的互动分析
2.4.4.1 城镇与信息“两化”之间的基本关系
2.4.4.2 城镇化对信息化的作用机制
2.4.4.3 信息化对城镇化的作用机制
2.4.4.4 城镇化与信息化间的互动典型特征
2.4.5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互动机制
2.4.5.1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基本关系
2.4.5.2 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特征
2.4.5.3 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的作用特征
2.4.5.4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互动典型特征
2.4.6 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互动机制
2.4.6.1 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基本关系
2.4.6.2 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制
2.4.6.3 农业现代化对信息化的作用机制
2.4.6.4 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互动典型特征
2.4.7“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机制导向
2.4.7.1 注意测度工业化在“四化同步”中的主导作用
2.4.7.2 注意测度信息化在“四化同步”中的引领作用
2.4.7.3 注意测度城镇化在“四化同步”中的质量提升
2.4.7.4 注意测度农业现代化在“四化同步”中的基础作用
2.4.7.5 注意测度“四化同步”的内在互动全局水平
第3章“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方法论
3.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主要依据和原则
3.1.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主要依据
3.1.1.1“四化同步”的指标体系构建和测度评价要依据其内涵特性
3.1.1.2“四化同步”的指标体系构建和测度评价要依据其内在互动机理
3.1.1.3“四化同步”的指标体系构建和测度评价要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3.1.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基本原则遵循
3.1.2.1 系统科学性
3.1.2.2 操作可行性
3.1.2.3 目的重点层次性
3.1.2.4 完善可控性
3.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构建选择
3.2.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初步理论遴选
3.2.1.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理论性甄别
3.2.1.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原始评价指标的调整优化
3.2.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选择确定
3.2.2.1 工业化测度评价指标的选择
3.2.2.2 城镇化测度评价指标的选择
3.2.2.3 农业现代化测度评价指标的选择
3.2.2.4 信息化测度评价指标的选择
3.2.3“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相对关系确定
3.2.3.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模糊隶属度确定
3.2.3.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相关度分析
3.3“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数据的预处理
3.3.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标准化与权重赋值
3.3.1.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3.3.1.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
3.3.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权数地位确定
3.3.2.1 客观赋权法---熵值法
3.3.2.2 客观赋权法---标准离差法
3.3.2.3 客观赋权法---CRITIC法
3.3.2.4 主观赋权法
3.4“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主要方法比较选择
3.4.1“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主成分分析法
3.4.1.1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数学变换原理
3.4.1.2 主成分分析法应用于“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3.4.2“四化同步”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模糊层次分析法
3.4.2.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数理原理
3.4.2.2 模糊层次分析法应用于“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3.4.3“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优劣解距离法(TOPSIS法)
3.4.3.1 TOPSIS法的基本原理方法
3.4.3.2 TOPSIS法应用于“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3.4.4“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熵值法
3.4.4.1 熵值法应用于“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思想方法
3.4.4.2 熵值法应用于“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分析步骤
3.5“四化同步”互动关系水平测度评价的主要方法比较选择
3.5.1“四化同步”互动关系水平测度评价的耦合协调法
3.5.1.1“四化同步”互动关系水平测度评价的耦合法
3.5.1.2“四化同步”互动关系水平测度评价的协调法
3.5.2“四化同步”互动关系水平测度评价的灰色关联度法
3.5.2.1 灰色关联度法应用于“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基本思想
3.5.2.2 灰色关联度法应用于“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算法原理
3.5.3“四化同步”互动关系水平测度评价的单位根--格兰杰法
3.5.3.1 单位根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
3.5.3.2 格兰杰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
3.5.3.3 单位根--格兰杰法的应用
第4章“四化同步”测度与评价的河南案例
4.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4.1.1 基本数据来源
4.1.1.1 主要数据采用范围
4.1.1.2 主要指标数据框架选择
4.1.2 数据预处理
4.1.2.1 数据预处理类别划分
4.1.2.2 数据预处理方法
4.1.3 指标权重确定
4.1.3.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4.1.3.2 工业化层面指标权重确定
4.1.3.3 城镇化层面指标权重确定
4.1.3.4 农业现代化层面指标权重确定
4.1.3.5 信息化层面指标权重确定
4.2“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4.2.1“四化同步”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测度
4.2.1.1 工业化发展水平测度的基本思想方法与测定结果
4.2.1.2 工业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度特征
4.2.2“四化同步”中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4.2.2.1 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的基本思想方法与测定结果
4.2.2.2 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特征
4.2.3“四化同步”中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
4.2.3.1 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的基本思想方法与测定结果
4.2.3.2 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特征
4.2.4“四化同步”中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
4.2.4.1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的基本思想方法与测定结果
4.2.4.2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特征
4.2.5“四化同步”中的“单化”发展水平测度比较分析
4.2.5.1“四化同步”中“单化”发展水平指数的总体比较特征
4.2.5.2“四化同步”中“单化”发展水平指数的均值比较特征
4.2.5.3“四化同步”中“单化”发展水平指数的空间均衡度比较特征
4.2.6“四化同步”总体综合发展水平测度
4.2.6.1“四化同步”总体综合发展水平测度基本思想与测定结果
4.2.6.2“四化同步”发展水平测度综合指数测度特征
4.3“四化同步”互动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评价
4.3.1“四化同步”耦合水平测度评价
4.3.1.1 基本思想方法与耦合发展水平判定标准
4.3.1.2“四化同步”耦合发展水平分析
4.3.2“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4.3.2.1 基本思想与协调发展水平判定标准
4.3.2.2“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水平分析
4.4“四化同步”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水平间的联动比较分析
4.4.1“四化同步”耦合与协调发展水平间的关联比较分析
4.4.1.1“四化同步”耦合与协调发展水平间的关联原理
4.4.1.2 河南案例“四化同步”耦合与协调发展水平间的关联特征
4.4.1.3“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与协调发展水平的关联比较分析
4.4.2“四化同步”的问题区域识别
4.4.2.1 基本思想与步骤
4.4.2.2 问题区域确定与类别特征综合
4.5“四化同步”的关联要素验证发掘
4.5.1“四化同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验证
4.5.1.1“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性验证
4.5.1.2“四化同步”与城乡差异的关联性验证
4.5.2“四化同步”影响因素发掘
4.5.2.1 基本思想与影响因素初步选择
4.5.2.2“四化同步”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6 结论与关注
4.6.1 测度评价主要结论
4.6.2 测度评价政策意蕴
4.6.3 进一步的关注
第5章 河南推进“四化同步”的战略构想与对策
5.1 河南“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环境分析
5.1.1 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5.1.2 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5.1.3 城镇化步伐不断加速
5.1.4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5.2 河南省“四化同步”发展存在的约束挑战
5.2.1 信息化融合工业化的程度不深
5.2.2 工业与城镇“两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不足
5.2.3 城镇与农业“两化”之间的协调互动不够
5.2.4“四化同步”演进的体制机制保驾护航不力
5.3 河南“四化同步”发展的主要任务
5.3.1 全面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格局
5.3.2 打造“四化同步”发展的平台
5.3.3.发挥产业集聚区的聚合效应
5.3.4 强化“四化同步”发展的要素支撑
5.4 河南“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对策
5.4.1 深入推进“互联网+”计划,增强“四化同步”发展的驱动力
5.4.1.1“互联网+”协同制造
5.4.1.2 互联网+智慧城市
5.4.1.3 互联网+现代农业
5.4.1.4 互联网+公共服务
5.4.2 抓紧落实“中国制造 2025”,强化“四化同步”发展的主导力
5.4.2.1 提高“河南制造”的整体创新能力
5.4.2.2 加大对“新经济基础设施”的投入
5.4.2.3 搭建先进制造业支撑平台
5.4.3 加快落实“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升“四化同步”的引导力
5.4.3.1.增强郑汴都市区的中心带动作用
5.4.3.2 增强县域城镇体系的支撑作用
5.4.3.3 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心镇
5.4.3.4 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5.4.4 高效推进现代农业大省建设,加强“四化同步”的支撑力
5.4.4.1 加快现代要素投入改造传统农业
5.4.4.2 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
5.4.5 完善“四化同步”制度体系,提高“四化同步”的保障力
5.4.5.1 创新城乡产权制度
5.4.5.2 创新城乡公共服务制度
5.4.5.3 创新投入机制
5.4.5.4 创新科技体制
5.4.5.5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6.1.1“四化同步”的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特征
6.1.2“四化同步”的耦合协调水平测度评价特征
6.1.3“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结论的事实相符性
6.1.4“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政策意蕴
6.2 本文的研究创新
6.2.1 全面阐释了互动机制的理论基础
6.2.2 综合提炼构建了指标体系
6.2.3 比较梳理综合了指标数据预处理
6.2.4 比较分析了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主要方法及适用性
6.2.5 比较分析了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主要方法及适用性
6.2.6 详细构建了河南案例的“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方法
6.2.7 尝试提出了“四化同步”耦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6.3 本文的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指标体系构建的遗憾与科学性改进
6.3.2 评价方法的多元选用比较提升
6.3.3 数据实证的横纵综合分析完善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971659
【文章页数】:20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促进理论升华的当然要求
1.1.1.2 迎接农业现代化面临挑战的必然要求
1.1.1.3 满足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1.1.1.4 顺应城乡和谐统筹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
1.1.1.5 缓解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的迫切要求
1.1.1.6 化解经济社会结构深层次问题的现实要求
1.1.2 研究意义
1.1.2.1 顺应了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挖掘需要
1.1.2.2 顺应了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义
1.1.2.3 顺应了“三农”短板问题化解的必然要求
1.1.2.4 顺应了小康社会构建和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要求
1.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述评
1.2.1 国外对“单化”的相关研究进展
1.2.1.1 国外对工业化的研究
1.2.1.2 国外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
1.2.1.3 国外对城镇化的研究
1.2.1.4 国外对信息化的研究
1.2.2 国外对“多化”的相关研究进展
1.2.2.1 国外对“两化”互动关系的研究述评
1.2.2.2 国外对“四化同步”制约因素的分析研究
1.2.2.3 国外对“四化同步”发展的计量研究
1.2.2.4 国外对“四化同步”路径选择的研究
1.2.3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1.2.3.1 国外的相关研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发展道路
1.2.3.2 国外的相关研究具有“多管齐下”的经验借鉴价值
1.2.3.3 国外的相关研究对具体的“四化同步”着墨不详尽
1.3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及述评
1.3.1 国内对“单化”研究的进展
1.3.1.1 国内对“四化同步”中“单化”地位作用的研究
1.3.1.2 国内对“四化同步”中“单化”新特征的研究
1.3.2 国内对“两化”互动关系的研究进展
1.3.2.1 国内对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研究
1.3.2.2 国内对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相关的研究
1.3.2.3 国内对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间互动的研究
1.3.2.4 国内对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互动相关的研究
1.3.2.5 国内对相关体制机制的研究
1.3.3 国内对“三化”协调的相关研究进展
1.3.3.1 国内对“三化”协调内在关系的研究
1.3.3.2 国内对“三化”协调偏离度及偏差的研究
1.3.3.3 国内对“三化”协调实现方式的研究
1.3.4 国内对“四化同步”的相关研究进展
1.3.4.1 国内对“四化同步”意义内涵的研究
1.3.4.2 国内对“四化同步”总体新特征的研究
1.3.4.3 国内对“四化同步”互动关系的研究
1.3.4.4 国内对“四化同步”内在约束的研究
1.3.4.5 国内对“四化同步”实现路径的研究
1.3.5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1.3.5.1 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丰且借鉴价值大
1.3.5.2 国内相关研究仍具有提升的空间
1.4 相关指标体系及测度评价研究进展及述评
1.4.1 国内对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1.4.1.1 工业化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1.4.1.2 农业现代化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1.4.1.3 城镇化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1.4.1.4 信息化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1.4.2 国内对“单化”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2.1 工业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2.2 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2.3 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2.4 信息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3 国内对“两化”互动和“三化”协调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3.1“两化”互动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3.2“三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3.3“三化”协调互动关系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4 国内对“四化同步”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4.1“四化同步”发展水平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4.2“四化同步”互动关系综合测度评价研究进展
1.4.5 对“四化同步”综合测度评价研究现状小结
1.4.5.1“四化同步”综合测度评价研究借鉴
1.4.5.2“四化同步”的相关研究及综合测度评价存在提升空间
1.4.5.3“四化同步”综合测度评价研究扩展方向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基本脉络
1.5.2 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1.5.3 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6 本文研究形成的框架及主要内容
1.6.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导论(第1章)
1.6.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互动理论基础(第2章)
1.6.3“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方法论选择(第3章)
1.6.4“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案例剖析(第4章)
1.6.5“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政策建议(第5章)
1.6.6“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结论与展望(第6章)
第2章“四化同步”互动机制理论分析
2.1 概念诠释
2.1.1 工业化
2.1.1.1 工业化的国外理论基础
2.1.1.2 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2.1.2 信息化
2.1.2.1 信息化的内涵
2.1.2.2 信息化的效应及阶段性
2.1.3 城镇化
2.1.3.1 城镇化的内涵
2.1.3.2 城镇化的效应
2.1.3.3 城镇化的类别
2.1.4 农业现代化
2.1.4.1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2.1.4.2 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2.1.4.3 农业现代化的典型特征
2.2 “四化同步”的理论基础
2.2.1“四化同步”的系统论基础
2.2.1.1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
2.2.1.2“四化同步”的系统论导向
2.2.2“四化同步”的协同论基础
2.2.2.1 协同论的核心思想
2.2.2.2“四化同步”的协同论实质
2.2.3“四化同步”的产业链理论基础
2.2.3.1 产业链的核心思想
2.2.3.2“四化同步”的产业链互为因果基础
2.2.4“四化同步”的地理学基础
2.2.4.1 地理学的核心思想
2.2.4.2“四化同步”的地理学思想方法
2.2.5“四化同步”的互联网+理论基础
2.2.5.1 互联网+的核心思想
2.2.5.2“四化同步”的互联网+思维启示
2.3“四化同步”的科学内涵
2.3.1“四化同步”的内涵背景
2.3.1.1“四化同步”的渊源
2.3.1.2“四化同步”的理论内涵
2.3.2“四化同步”的本质特征
2.3.2.1“四化同步”的本质
2.3.2.2“四化同步”的意蕴
2.3.2.3“四化同步”的总体把握视角
2.4“四化同步”的互动分析
2.4.1 工业与城镇“两化”之间的互动分析
2.4.1.1 工业与城镇“两化”之间的基本关系
2.4.1.2 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机制作用特征
2.4.1.3 城镇化对工业化的机制作用特征
2.4.1.4 工业与城镇“两化”之间互动的典型特征
2.4.2 工业与信息“两化”之间的互动分析
2.4.2.1 工业与信息“两化”之间的基本关系
2.4.2.2 工业化对信息化的机制作用特征
2.4.2.3 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机制作用特征
2.4.2.4 工业化与信息化间的互动特征
2.4.3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互动机制
2.4.3.1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基本关系
2.4.3.2 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机制作用特征
2.4.3.3 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的机制作用特征
2.4.3.4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互动典型特征
2.4.4 城镇与信息“两化”之间的互动分析
2.4.4.1 城镇与信息“两化”之间的基本关系
2.4.4.2 城镇化对信息化的作用机制
2.4.4.3 信息化对城镇化的作用机制
2.4.4.4 城镇化与信息化间的互动典型特征
2.4.5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互动机制
2.4.5.1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基本关系
2.4.5.2 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特征
2.4.5.3 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的作用特征
2.4.5.4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互动典型特征
2.4.6 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互动机制
2.4.6.1 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基本关系
2.4.6.2 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制
2.4.6.3 农业现代化对信息化的作用机制
2.4.6.4 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互动典型特征
2.4.7“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机制导向
2.4.7.1 注意测度工业化在“四化同步”中的主导作用
2.4.7.2 注意测度信息化在“四化同步”中的引领作用
2.4.7.3 注意测度城镇化在“四化同步”中的质量提升
2.4.7.4 注意测度农业现代化在“四化同步”中的基础作用
2.4.7.5 注意测度“四化同步”的内在互动全局水平
第3章“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方法论
3.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主要依据和原则
3.1.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主要依据
3.1.1.1“四化同步”的指标体系构建和测度评价要依据其内涵特性
3.1.1.2“四化同步”的指标体系构建和测度评价要依据其内在互动机理
3.1.1.3“四化同步”的指标体系构建和测度评价要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3.1.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基本原则遵循
3.1.2.1 系统科学性
3.1.2.2 操作可行性
3.1.2.3 目的重点层次性
3.1.2.4 完善可控性
3.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构建选择
3.2.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初步理论遴选
3.2.1.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理论性甄别
3.2.1.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原始评价指标的调整优化
3.2.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选择确定
3.2.2.1 工业化测度评价指标的选择
3.2.2.2 城镇化测度评价指标的选择
3.2.2.3 农业现代化测度评价指标的选择
3.2.2.4 信息化测度评价指标的选择
3.2.3“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相对关系确定
3.2.3.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模糊隶属度确定
3.2.3.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相关度分析
3.3“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数据的预处理
3.3.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标准化与权重赋值
3.3.1.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3.3.1.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
3.3.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权数地位确定
3.3.2.1 客观赋权法---熵值法
3.3.2.2 客观赋权法---标准离差法
3.3.2.3 客观赋权法---CRITIC法
3.3.2.4 主观赋权法
3.4“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主要方法比较选择
3.4.1“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主成分分析法
3.4.1.1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数学变换原理
3.4.1.2 主成分分析法应用于“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3.4.2“四化同步”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模糊层次分析法
3.4.2.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数理原理
3.4.2.2 模糊层次分析法应用于“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3.4.3“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优劣解距离法(TOPSIS法)
3.4.3.1 TOPSIS法的基本原理方法
3.4.3.2 TOPSIS法应用于“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3.4.4“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熵值法
3.4.4.1 熵值法应用于“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思想方法
3.4.4.2 熵值法应用于“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分析步骤
3.5“四化同步”互动关系水平测度评价的主要方法比较选择
3.5.1“四化同步”互动关系水平测度评价的耦合协调法
3.5.1.1“四化同步”互动关系水平测度评价的耦合法
3.5.1.2“四化同步”互动关系水平测度评价的协调法
3.5.2“四化同步”互动关系水平测度评价的灰色关联度法
3.5.2.1 灰色关联度法应用于“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基本思想
3.5.2.2 灰色关联度法应用于“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算法原理
3.5.3“四化同步”互动关系水平测度评价的单位根--格兰杰法
3.5.3.1 单位根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
3.5.3.2 格兰杰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
3.5.3.3 单位根--格兰杰法的应用
第4章“四化同步”测度与评价的河南案例
4.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4.1.1 基本数据来源
4.1.1.1 主要数据采用范围
4.1.1.2 主要指标数据框架选择
4.1.2 数据预处理
4.1.2.1 数据预处理类别划分
4.1.2.2 数据预处理方法
4.1.3 指标权重确定
4.1.3.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4.1.3.2 工业化层面指标权重确定
4.1.3.3 城镇化层面指标权重确定
4.1.3.4 农业现代化层面指标权重确定
4.1.3.5 信息化层面指标权重确定
4.2“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4.2.1“四化同步”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测度
4.2.1.1 工业化发展水平测度的基本思想方法与测定结果
4.2.1.2 工业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度特征
4.2.2“四化同步”中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4.2.2.1 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的基本思想方法与测定结果
4.2.2.2 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特征
4.2.3“四化同步”中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
4.2.3.1 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的基本思想方法与测定结果
4.2.3.2 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特征
4.2.4“四化同步”中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
4.2.4.1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的基本思想方法与测定结果
4.2.4.2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特征
4.2.5“四化同步”中的“单化”发展水平测度比较分析
4.2.5.1“四化同步”中“单化”发展水平指数的总体比较特征
4.2.5.2“四化同步”中“单化”发展水平指数的均值比较特征
4.2.5.3“四化同步”中“单化”发展水平指数的空间均衡度比较特征
4.2.6“四化同步”总体综合发展水平测度
4.2.6.1“四化同步”总体综合发展水平测度基本思想与测定结果
4.2.6.2“四化同步”发展水平测度综合指数测度特征
4.3“四化同步”互动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评价
4.3.1“四化同步”耦合水平测度评价
4.3.1.1 基本思想方法与耦合发展水平判定标准
4.3.1.2“四化同步”耦合发展水平分析
4.3.2“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4.3.2.1 基本思想与协调发展水平判定标准
4.3.2.2“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水平分析
4.4“四化同步”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水平间的联动比较分析
4.4.1“四化同步”耦合与协调发展水平间的关联比较分析
4.4.1.1“四化同步”耦合与协调发展水平间的关联原理
4.4.1.2 河南案例“四化同步”耦合与协调发展水平间的关联特征
4.4.1.3“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与协调发展水平的关联比较分析
4.4.2“四化同步”的问题区域识别
4.4.2.1 基本思想与步骤
4.4.2.2 问题区域确定与类别特征综合
4.5“四化同步”的关联要素验证发掘
4.5.1“四化同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验证
4.5.1.1“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性验证
4.5.1.2“四化同步”与城乡差异的关联性验证
4.5.2“四化同步”影响因素发掘
4.5.2.1 基本思想与影响因素初步选择
4.5.2.2“四化同步”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6 结论与关注
4.6.1 测度评价主要结论
4.6.2 测度评价政策意蕴
4.6.3 进一步的关注
第5章 河南推进“四化同步”的战略构想与对策
5.1 河南“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环境分析
5.1.1 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5.1.2 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5.1.3 城镇化步伐不断加速
5.1.4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5.2 河南省“四化同步”发展存在的约束挑战
5.2.1 信息化融合工业化的程度不深
5.2.2 工业与城镇“两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不足
5.2.3 城镇与农业“两化”之间的协调互动不够
5.2.4“四化同步”演进的体制机制保驾护航不力
5.3 河南“四化同步”发展的主要任务
5.3.1 全面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格局
5.3.2 打造“四化同步”发展的平台
5.3.3.发挥产业集聚区的聚合效应
5.3.4 强化“四化同步”发展的要素支撑
5.4 河南“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对策
5.4.1 深入推进“互联网+”计划,增强“四化同步”发展的驱动力
5.4.1.1“互联网+”协同制造
5.4.1.2 互联网+智慧城市
5.4.1.3 互联网+现代农业
5.4.1.4 互联网+公共服务
5.4.2 抓紧落实“中国制造 2025”,强化“四化同步”发展的主导力
5.4.2.1 提高“河南制造”的整体创新能力
5.4.2.2 加大对“新经济基础设施”的投入
5.4.2.3 搭建先进制造业支撑平台
5.4.3 加快落实“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升“四化同步”的引导力
5.4.3.1.增强郑汴都市区的中心带动作用
5.4.3.2 增强县域城镇体系的支撑作用
5.4.3.3 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心镇
5.4.3.4 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5.4.4 高效推进现代农业大省建设,加强“四化同步”的支撑力
5.4.4.1 加快现代要素投入改造传统农业
5.4.4.2 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
5.4.5 完善“四化同步”制度体系,提高“四化同步”的保障力
5.4.5.1 创新城乡产权制度
5.4.5.2 创新城乡公共服务制度
5.4.5.3 创新投入机制
5.4.5.4 创新科技体制
5.4.5.5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6.1.1“四化同步”的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特征
6.1.2“四化同步”的耦合协调水平测度评价特征
6.1.3“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结论的事实相符性
6.1.4“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政策意蕴
6.2 本文的研究创新
6.2.1 全面阐释了互动机制的理论基础
6.2.2 综合提炼构建了指标体系
6.2.3 比较梳理综合了指标数据预处理
6.2.4 比较分析了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主要方法及适用性
6.2.5 比较分析了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主要方法及适用性
6.2.6 详细构建了河南案例的“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方法
6.2.7 尝试提出了“四化同步”耦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6.3 本文的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指标体系构建的遗憾与科学性改进
6.3.2 评价方法的多元选用比较提升
6.3.3 数据实证的横纵综合分析完善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971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971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