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公司债券违约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06 03:51
债券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债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信用风险也逐步暴露。在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再融资环境收紧,信用监管趋严的大环境下,债券市场出现了违约潮,违约事件频发。截至2021年12月,信用债市场共有740只债券未能按时兑付利息或本金,涉及的违约主体为222家,违约金额达6,910.08亿元。其中,2019年-2021年分别有191只、155只、145只债券发生违约,总体违约情况较为严重。债券违约的影响范围广,不仅损害了广大债权人的利益,影响违约企业的信用评级,增加企业的融资难度,更是扰乱我国债券市场的平稳运行,严重阻碍债券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剖析债券违约的具体案例,研究违约的成因与风险防范措施,对于保护债权人利益,降低企业债券违约风险,减少违约发生的可能性,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选择2019年民营上市公司债券违约金额所占比例最大的DX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该公司在2019年-2021年连续三年发生债券违约,违约时间集中且违约金额大,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文收集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阐明了...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债券违约风险成因的研究
2.2 债券违约风险度量的研究
2.3 债券违约风险防范的研究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债券违约
3.1.2 技术性违约与实质性违约
3.2 理论基础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2 财务困境理论
3.2.3 财务风险模型
4 案例介绍
4.1 上市公司债券违约总体概况
4.1.1 债券发行规模
4.1.2 债券违约情况
4.2 DX公司债券违约案例介绍
4.2.1 公司简介
4.2.2 公司财务状况
4.2.3 债券违约情况及其后果
5 DX公司债券违约问题的成因分析
5.1 DX公司债券违约问题的外部成因分析
5.1.1 再融资环境收紧
5.1.2 行业竞争激烈
5.2 DX公司债券违约问题的内部成因分析
5.2.1 扩张激进,投资效率低
5.2.2 短债长投,融资结构不合理
5.2.3 内部资金管控存在缺陷,大股东占用资金
5.2.4 研发投入不足,竞争力下降
5.2.5 应收账款管理水平低,周转慢
5.2.6 企业总体财务状况恶化,财务风险高
6 防范债券违约风险的建议
6.1 稳步推进多元化战略布局,避免激进扩张
6.2 优化融资结构,拓宽融资渠道
6.3 加强企业内部治理,约束大股东行为
6.4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6.5 强化应收账款管理水平,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
6.6 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对违约风险进行动态监测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90263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债券违约风险成因的研究
2.2 债券违约风险度量的研究
2.3 债券违约风险防范的研究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债券违约
3.1.2 技术性违约与实质性违约
3.2 理论基础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2 财务困境理论
3.2.3 财务风险模型
4 案例介绍
4.1 上市公司债券违约总体概况
4.1.1 债券发行规模
4.1.2 债券违约情况
4.2 DX公司债券违约案例介绍
4.2.1 公司简介
4.2.2 公司财务状况
4.2.3 债券违约情况及其后果
5 DX公司债券违约问题的成因分析
5.1 DX公司债券违约问题的外部成因分析
5.1.1 再融资环境收紧
5.1.2 行业竞争激烈
5.2 DX公司债券违约问题的内部成因分析
5.2.1 扩张激进,投资效率低
5.2.2 短债长投,融资结构不合理
5.2.3 内部资金管控存在缺陷,大股东占用资金
5.2.4 研发投入不足,竞争力下降
5.2.5 应收账款管理水平低,周转慢
5.2.6 企业总体财务状况恶化,财务风险高
6 防范债券违约风险的建议
6.1 稳步推进多元化战略布局,避免激进扩张
6.2 优化融资结构,拓宽融资渠道
6.3 加强企业内部治理,约束大股东行为
6.4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6.5 强化应收账款管理水平,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
6.6 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对违约风险进行动态监测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90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990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