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废旧汽车回收公司的逆向物流方案设计
本文关键词:S废旧汽车回收公司的逆向物流方案设计
【摘要】: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物质文明也在朝着更高的水平迈进,然而,由于人类的种种经济活动,环境所呈现出来的负面现象也在与日俱增,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短缺现象也愈发严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本投入量大、消耗性大以及排放量大,进而带来了严峻的资源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各国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如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等,借以引导经济模式逐步走向节能减排的再生循环经济。在全球再生循环的大背景下,本文以S废旧汽车回收公司为研究对象,以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减少环境污染为研究目的,深入研究废旧汽车在资源化逆向物流运作管理过程中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最终建立S废旧汽车回收公司的逆向物流方案。本文主要阐述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逆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网络等相关理论,说明了逆向物流网络的特点、类型、构成要素以及建模方法;对国内外的汽车回收问题进行研究,表明我国在报废汽车回收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三种废旧汽车回收模式,并提出假设和计算,从社会效益以及资源利用最大化出发,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为企业模式的选择提供建议;研究废旧汽车逆向物流回收评价体系,以经济、技术、社会、资源各种属性为指标以,选择科学的评价体系模型。可持续发展始终作为本论文的理论指导,并以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通过对逆向物流以及供应链的运作方式、废旧汽车回收方式的研究,旨在成功建立一个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管理体系,提高我国废旧汽车回收和再利用率,从而进一步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绿色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报废汽车 逆向物流 回收评价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471;F2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的现状12-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14-16
- 1.3.1 研究的内容14-15
- 1.3.2 研究的方法15-16
- 第2章 汽车逆向物流的理论基础16-25
- 2.1 逆向物流的研究16-18
- 2.1.1 逆向物流的定义16
- 2.1.2 逆向物流产生原因16-18
- 2.2 逆向物流的理论基础18-19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18
- 2.2.2 循环经济理论18
- 2.2.3 绿色物流理论18-19
- 2.2.4 全生命周期理论19
- 2.3 汽车逆向物流研究19-21
- 2.4 汽车逆向物流模式研究21-25
- 第3章 S公司逆向物流现状与问题分析25-30
- 3.1 汽车逆向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25-26
- 3.2 S废旧汽车回收公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26-30
- 3.2.1 S公司的基本情况26-27
- 3.2.2 S公司回收体系不健全27
- 3.2.3 S废旧汽车回收公司资源化科学技术水平低27-28
- 3.2.4 S废旧汽车回收公司规模较小28
- 3.2.5 缺乏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28-29
- 3.2.6 适合中国特点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模式尚未形成29-30
- 第4章 S废旧汽车回收公司逆向物流建议30-39
- 4.1 建议政府立法及政策激励30
- 4.2 建立完整的拆卸流水线30
- 4.3 发展相关技术30-31
- 4.4 考虑在城市建立回收处置中心31-32
- 4.5 选择适合的废旧汽车回收逆向物流模式32-39
- 4.5.1 废旧汽车逆向物流模式的比较32-35
- 4.5.2 废旧汽车逆向物流模式决策35-39
- 第5章 S废旧汽车回收公司逆向物流网络模型构建39-45
- 5.1 逆向物流网络的定义39
- 5.2 逆向物流网络构建的原则39-40
- 5.3 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网络模型的构建40-45
- 5.3.1 问题描述40-41
- 5.3.2 模型假设41-42
- 5.3.3 模型建立42-43
- 5.3.4 模型求解43-45
-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逆向物流——渐为人知的价值空间[J];公路运输文摘;2003年06期
2 刘彩霞,徐莉;逆向物流:企业新的机遇与挑战[J];物流科技;2004年05期
3 李贵华 ,唐琦 ,玄雪;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逆向物流研究[J];物流科技;2004年10期
4 李海婴,蔡长术,翟运开;浅议逆向物流网络结构及其设计——以汽车业为例[J];物流技术;2004年11期
5 冉春娥;逆向物流:不应被遗忘的角落[J];物流科技;2004年12期
6 肖祥鸿;企业逆向物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J];物流科技;2005年05期
7 孙林岩,王蓓;逆向物流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机械工程;2005年10期
8 袁霄;逆向物流中的渠道分流决策[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年07期
9 王西兵,钱燕云;逆向物流及其管理研究[J];物流科技;2005年08期
10 孙珂,冯耕中;我国逆向物流标准化的探讨与展望[J];中国标准化;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菊芳;;逆向物流及其管理研究[A];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物流工程与中国现代经济——第七届物流工程学术年会专辑[C];2004年
2 郝皓;;逆向物流,不再沉默[A];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包菊芳;;逆向物流及其管理研究[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何明珂;田琦;;企业逆向物流研究[A];第三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梁昌顺;;逆向物流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探索[A];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沈默;;逆向物流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7 高阳;周婕;;随机环境下多目标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设计[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王蓓;;逆向物流研究的内容综述[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贝;张好智;;逆向物流网络设计模型分析与算法(英文)[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周根贵;曹振宇;;逆向物流网络模型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运筹学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晓梅;逆向物流:渐为人知的价值空间[N];中国交通报;2003年
2 吴刚;逆向物流服务市场从哪里切入[N];国际商报;2005年
3 阮承健;透视汽车逆向物流[N];现代物流报;2006年
4 周艳;逆向物流:现代物流新的增长点[N];现代物流报;2006年
5 刘月菊;莫忽视逆向物流[N];现代物流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志军;逆向物流:向左走?向右走?[N];现代物流报;2007年
7 邱奇邋李辉;新农村逆向物流建设的谋与对[N];国际商报;2008年
8 爱立信公司 郝皓;逆向物流 利润油田[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9 张凌辉;再造逆向物流[N];医药经济报;2009年
10 刘北辰 ;逆向物流正向控制[N];中国质量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刚;逆向物流规划体系及其补偿控制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郭滕达;逆向物流价值链优化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王海燕;我国逆向物流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刘文杰;逆向物流及其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5 张昕;逆向物流的网络规划与运作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王文娟;企业绿色逆向物流决策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申成霖;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逆向物流网络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魏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下的企业回收逆向物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9 岳辉;不确定环境下再利用逆向物流网络构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常香云;企业逆向物流回收处理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栋;逆向物流网络设计优化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王文娟;逆向物流不确定性建模与回收预测[D];天津大学;2007年
3 何立乾;逆向物流网络模型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孙莹;汽车行业逆向物流渠道设计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
5 隗明明;逆向物流网络规划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黄玉兰;基于逆向物流中心选址的医药逆向物流网络设计[D];中南大学;2008年
7 陈艳红;农业加工品逆向物流的网络设计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年
8 岳庆如;造纸业逆向物流模式选择及系统构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魏明珠;逆向物流网络稳健优化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于佳;灰色环境下的逆向物流网络优化设计[D];安徽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55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755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