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非线性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非线性特征研究
【摘要】:货币政策是一国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货币政策以来,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货币政策当局及大部分学者对货币政策方面的研究都非常感兴趣,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是所有人都期望的。只有掌握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显现出来的特征及规律,才能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宏观经济总是向给我们抛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问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调控如此复杂的经济形势时,是否具有非线性?又具有怎么的非线性特征?诸如此类的问题对政策制定者意义重大。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有学者通过利用非线性科学来解释经济问题,并且一直到今天仍然很受欢迎。在众多的非线性理论模型中,STR模型因具有一套可操作的设定检验过程,并能应用在各种宏观经济问题中而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本文通过概述西方经典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经济情况,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成从货币传导途径角度考虑与从信贷传导途径角度考虑两种传导机制。并通过建立STR模型、引入脉冲响应函数,分别探究两种途径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非线性特征。实证结果显示:(1)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非线性特征,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都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有重要贡献度。我国中介目标在不同的增长率的情况下,会使得货币政策传导具有不同的相关关系,增长率较低的时候,货币政策传导表现出线性关系,增长率较高的时候,货币政策传导表现出非线性关系,并且货币渠道比信贷渠道要更容易出现非线性关系。(2)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宏观经济发展动态较为敏感,能够在短时间内实施必要的货币政策以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并且与信贷渠道相比,中国人民银行更倾向于采取货币途径的货币政策调节经济。(3)货币政策传导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最终都能够向着与政策实施目标相同的方向发展,并且具有一定时滞性,具体来说,信贷渠道的时滞性要高于货币渠道的时滞性。基于实证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而认为我国必须同时重视货币渠道角度与信贷渠道角度的货币政策,双管齐下,运用货币渠道政策的同时也要考虑信贷渠道政策,建议中央银行在调控宏观经济时,建立以货币调控为主,信贷调控为辅的货币政策制度。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STR模型 非线性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22.0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4
- 变量注释表14-15
- 1 绪论15-2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5-19
- 1.1.1 研究背景15-17
- 1.1.2 研究意义17-19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19-20
- 1.3 研究创新点20
- 1.4 文献综述20-27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20-22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22-27
- 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与非线性因素分析27-37
- 2.1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27-30
- 2.1.1 早期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27-28
- 2.1.2 早期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28
- 2.1.3 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理论28-29
- 2.1.4 信贷传导机制理论29-30
- 2.1.5 财富传导机制理论30
- 2.2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适用分析30-33
- 2.2.1 货币渠道传导机制适用性分析31-32
- 2.2.2 信贷渠道传导机制适用性分析32-33
- 2.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线性分析33-35
- 2.4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非线性因素分析35-36
- 2.5 本章小结36-37
- 3 STR模型理论概述37-45
- 3.1 STR模型的理论及形式37-39
- 3.1.1 STR模型的理论37-38
- 3.1.2 STR模型的拓展模型38-39
- 3.2 STR模型的设定过程39-41
- 3.2.1 估计线性VAR模型40
- 3.2.2 非线性检验与模型识别40-41
- 3.2.3 参数估计41
- 3.3 STR模型估计方法41-43
- 3.3.1 二维网格搜索法42
- 3.3.2 高斯—牛顿迭代法42-43
- 3.4 本章小结43-45
- 4 STR模型货币渠道角度下的货币政策传导的非线性实证分析45-53
- 4.1 数据选取与处理45-46
- 4.2 单位根检验与线性假设46-47
- 4.2.1 单位根检验46-47
- 4.2.2 线性假设47
- 4.3 STR模型开关变量与模型形式的选择47-48
- 4.4 模型参数估计及结果48-50
- 4.5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50-51
- 4.6 本章小结51-53
- 5 STR模型信贷渠道角度下的货币政策传导的非线性实证分析53-61
- 5.1 数据选取与处理53-54
- 5.2 单位根检验与线性假设54-55
- 5.2.1 单位根检验54-55
- 5.2.2 线性假设55
- 5.3 STR模型开关变量与模型形式的选择55-56
- 5.4 模型参数估计及结果分析56-58
- 5.5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58-59
- 5.6 本章小结59-61
- 6 结论与建议61-65
- 6.1 研究结论61-63
- 6.2 政策建议63-64
- 6.3 研究不足64-65
- 参考文献65-70
- 作者简历70-72
- 学位论文数据集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骏;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障碍分析及其优化[J];北方经贸;2001年01期
2 裴学印;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原因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2年07期
3 刘决琦,程希骏;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环境及障碍分析和对策[J];价值工程;2002年06期
4 陈锋;货币政策传导:理性思考与机制创新——基层央行货币政策传导工作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4年05期
5 韩青,符展;影响海南省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海南金融;2004年07期
6 曾宪久;国外货币政策传导模式借鉴(之二)——德国货币政策传导模式[J];西南金融;2004年07期
7 孙铭;四大因素影响中国货币政策传导[J];金融信息参考;2004年06期
8 赵德旺,王广生;基层货币政策传导应处理好三个关系[J];济南金融;2004年11期
9 岳意定;赵振华;;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魏进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功能疲软效应”分析与对策[J];探索;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朱传友;李树岭;唐鲁生;王馨;王冠;;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商业银行行为分析——基于对山东省的实证检验[A];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2010)[C];2011年
2 郭琪;;差别化金融调控与信贷结构调整——基于货币政策传导视角的分析[A];《武汉金融》2010年第12期[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传华;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与制度性障碍[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2 FN记者 曾启通 见习记者 宋焱;发挥央行分支机构在货币政策传导中作用[N];金融时报;2005年
3 许传华;从金融监管分离看货币政策传导[N];上海金融报;2003年
4 高洪民;货币政策传导偏重信用渠道[N];上海金融报;2005年
5 记者 牛娟娟;市场化工具运用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传导力[N];金融时报;2013年
6 记者 莫莉;亚洲货币政策传导更趋复杂[N];金融时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徐飞;“未富先老”国情:关乎货币政策传导[N];金融时报;2004年
8 夏志琼;基层央行如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梗阻[N];经理日报;2004年
9 赵彦华 王 森 ;试析基层货币政策传导梗阻与疏导[N];大众科技报;2005年
10 ;货币政策传导应五措并举[N];上海金融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明宇;货币政策传导的资本渠道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李南成;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3 任啸;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制度分析[D];四川大学;2002年
4 张洪武;金融制度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5 单国俊;银行借贷行为、企业融资决策与货币政策传导[D];复旦大学;2013年
6 孙志贤;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7 闫红波;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差异[D];复旦大学;2008年
8 关大宇;基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金融条件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思;银行资本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罗麒;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FAVAR模型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3 朱午虹;货币政策传导对房地价格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3年
4 吴启;商业银行行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分析[D];河南大学;2015年
5 李涛;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6 姜静;我国银行信贷活动对货币政策传导作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7 黄盼盼;资本充足率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8 梁赫;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冷启;金融结构多元化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D];安徽大学;2016年
10 厉运香;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非线性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642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064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