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基于非正式制度视角下的三期代际交叠模型

发布时间:2017-11-17 05:13

  本文关键词:基于非正式制度视角下的三期代际交叠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代际交叠 消费 非正式制度


【摘要】:本文将Diamond二期代际交叠模型扩展为三期,并在考虑我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下,将微观经济主体对下代人遗赠和对上代人馈赠两个方向"利他主义"的收入转移以及财富偏好同时引入消费效用函数,通过构建拉格朗日函数来求解和分析我国居民在消费和储蓄等方面的特征,进而得出相关政策启示。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
【分类号】:F126.1;F832.22
【正文快照】: 一、引言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消费函数作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始终是研究的焦点。凯恩斯(1936)开创性地提出了绝对收入理论,认为消费决定于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即消费是随着即期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但由于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增加的比例会随着收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少安,孙涛;非正规制度、消费模式和代际交叠模型——东方文化信念中居民消费特征的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4期

2 戴丽娜;;习惯形成、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与居民消费——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宝娣;汪磊;;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我国居民消费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2 陈享光;王志远;;2005年我国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05期

3 陈享光;刘霄;;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06期

4 董小麟;欧阳秋珍;;对企业启蒙消费不足的思考[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简泽;;企业间的生产率差异、资源再配置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J];管理世界;2011年05期

6 方松海;王为农;黄汉权;;增加农民收入与扩大农村消费研究[J];管理世界;2011年05期

7 胡仕强;;长寿风险、投资组合与退休决策[J];财经论丛;2013年01期

8 孙爱军;;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96—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9 刘洋;罗润东;;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研究[J];黄海学术论坛;2011年01期

10 杨天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的消费理论研究述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敏;;中国居民消费方式变革的文化视角分析[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文杰;内生消费、消费行为和消费增长[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马少康;资产价格对动态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徐索菲;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于丽敏;农民工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考燕鸣;中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公共财政支出水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王敏;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张继海;社会保障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蒲新微;老年群体的层级结构与养老保障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望生;基于世代交叠模型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郑志峰;股票市场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3 曹剑锋;房地产价格与居民消费的关联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高宁宁;政府与居民基于消费倾向的博弈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玉娟;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对消费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6 刘湘海;基于生命周期的家庭资产配置模型[D];天津大学;2008年

7 苏晓宁;农户教育选择问题的模型研究和实证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8 汝虎;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供给影响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李男;非正式制度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陈敏娟;扩大湖南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龙志和,王晓辉,孙艳;中国城镇居民消费习惯形成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2年06期

2 欧阳俊,刘建民,秦宛顺;居民消费流动性约束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3年05期

3 龙志和,周浩明;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4 万广华,张茵,牛建高;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5 孔东民;前景理论、流动性约束与消费行为的不对称——以我国城镇居民为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凌;非正式制度对市场秩序建立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05期

2 李一平;加强非正式制度建设 推进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5期

3 杨红雄;郝晋清;梁建秀;;工程咨询企业非正式制度环境的进化博弈论分析[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蒋万胜;;非正式制度对市场经济秩序作用的二重解读[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蒋万胜;;文化传承与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J];商业时代;2008年03期

6 托尼·赛奇;陈方;;探索合理的发展方式——简评胡必亮教授新作《非正式制度与中国农村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05期

7 夏宏;;企业文化与制度变迁探讨——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01期

8 安小雷;;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知识经济;2009年02期

9 魏少婷;;论税权划分中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廖祖君;;农民工流动的制度因素及其演进[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崇明;;市场经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调与统一——非正式制度视角下的文化建设刍议[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2 郭俊华;;京津冀文化消费水平实证比较研究初探[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秦海林;;论非正式制度失灵[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4 周纪昌;;区域循环经济的制度分析[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韩学平;刘兆军;;非正式制度对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的影响[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冯天丽;王国锋;井润田;;合资,制度的交汇、理解与目标的相容——第一家中外合资制造企业“北京吉普”案例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7 杨宇;李布;郑垂勇;赵敏;;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苏北欠发达原因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高兴民;;WTO与经济特区发展——从制度兼容与经济绩效谈起[A];2001中国经济特区论坛:WTO与特区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张汉元;;2000年北京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预测[A];发展战略与系统工程——第五届系统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1986年

10 张有隽;林海;;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鲍晓倩;见证百姓消费水平的提升[N];经济日报;2009年

2 宋志平;企业发展中的非正式制度研究[N];经理日报;2005年

3 蒋万胜;重视非正式制度建设和谐发展社会[N];陕西日报;2005年

4 福建社会科学院 周道华;建设非正式制度有利于社会和谐[N];福建日报;2010年

5 记者 陈国润;我市消费水平稳中有升[N];朔州日报;2010年

6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苏振华;消费水平升级才能引导产业全面升级[N];东方早报;2008年

7 通讯员 李树奇 记者 段丽茜;居民年消费水平达6400元[N];河北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健生;调查显示多数家庭预备先过春节再“过冬”[N];中国改革报;2009年

9 潘寿田;拉美消费水平悬殊大[N];中国贸易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潘广文;水涨船高看兴隆[N];盘锦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乌云高娃;蒙古族非正式制度对行政管理活动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2 邹德新;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效率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3 甄志宏;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与融合——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4 刘健;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制度与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罗昌瀚;非正式制度的演化博弈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6 胡钦晓;大学社会资本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骏宇;加入WTO与我国的制度变迁[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杨红军;非正式制度与企业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包艳;行动与制度实践[D];上海大学;2008年

10 陆冰然;非正式制度,社会资本与契约选择[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兰兰;我国政府组织运行中的非正式制度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2 张帆;非正式制度对西藏经济制度变迁方式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2年

3 王志辉;信用的制度基础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4 龙云;非正式制度对农村集市发展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5 黄中南;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制度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马丁娜;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分析[D];河北大学;2005年

7 刘迟;东北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8 李银玉;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保障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张羽;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调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斌;中美政府绩效评估分析[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949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1949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c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