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人口红利:基于中国储蓄数据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5 07:20

  本文关键词:人口红利:基于中国储蓄数据的实证研究 出处:《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人口红利 人口年龄结构 抚养系数 储蓄率 经济增长


【摘要】:国外研究表明,储蓄率是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在解析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储蓄率、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经典模型的基础上,设定实证模型并在模型中引入具有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政策虚拟变量,利用中国1952—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以储蓄率体现的"人口红利"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储蓄率的增长一部分由其本身的滞后效应以及经济高增长来解释,另一部分由人口年龄结构因素的变化来解释,人口抚养系数下降成为中国储蓄率保持高位水平的根本原因之一,并通过投资机制作用于中国经济增长,由此证实了中国确实存在着以储蓄率体现的"人口红利"。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扩大就业的理论和对策研究——对中国人口红利经济价值及红利漏损的研究”(09CJY024)
【分类号】:F832.22;C924.2
【正文快照】: 储蓄是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地区等,在战后获得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中,高储蓄率成为解释其经济起飞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中国自1978年以来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特征是较高的储蓄率,这种稳定的储蓄率为中国经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J];经济学(季刊);2010年01期

2 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3 王金营;杨磊;;中国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J];人口学刊;2010年05期

4 王德文,蔡f ,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国;;中国居民健康对劳动参与的影响——基于多维健康指标的实证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赵晓芳;;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新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张彬;;我国商业银行高储蓄率的“囚徒困境”分析[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9年06期

4 蔡f ;王美艳;;How will Population Aging Affect Economic Growth?[J];China Economist;2007年01期

5 王毅;石春华;;A comparison of Chinese,U.S.savings rates[J];China Economist;2010年05期

6 邢志平;;转轨时期中国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研究——基于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7 张成华;郑则文;;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1期

8 李俊青;袁宏运;柯力涵;;天津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支付方式精算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9 胡秋明;;养老金制度运行机理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内部收益率的比较分析[J];财经科学;2008年06期

10 杨继军;;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储蓄效应[J];财经科学;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品;林芳;;中国“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储蓄和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通屏;;从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人口转变与中国消费制度变迁[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3 李亚敏;;企业年金与金融市场的协同发展范式:国际经验与中国的实践[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4 钟若愚;;人口老龄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研究:综述及借鉴[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文溥;肖正根;;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黄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储蓄和经济增长的研究视角[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张立;;论我国人口结构转变与城市化第二次转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黄永香;;对国外及东亚地区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简论[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9 李稻葵;陈实;;破解中国消费率下降之谜[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36期)[C];2010年

10 蒋静婷;;人口结构转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析[A];当代港澳研究·第9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汤向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结构转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廖立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谢勇;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徐升艳;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许涛;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郭柯;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陷阱”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制成本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波;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福利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波;基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4 谷雪;我国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丁鸣杰;基于企业高储蓄的分析谈扩大消费问题[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孟望生;基于世代交叠模型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常晓媛;对我国延迟退休年龄的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8 范小东;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9 何泽慧;日本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滕菲;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伟;;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基于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8年02期

2 李扬;殷剑峰;陈洪波;;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J];财贸经济;2007年01期

3 马丁·费尔德斯坦;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02期

4 汪小勤;汪红梅;;“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家;2007年01期

5 保罗·舒尔茨;;人口结构和储蓄:亚洲的经验证据及其对中国的意义[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6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7 袁志刚,宋铮;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我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年11期

8 张新泽,王毅;“存差”误解和贷款增长[J];经济研究;1999年11期

9 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10 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金营;杨磊;;中国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J];人口学刊;2010年05期

2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率变化的时间序列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年01期

3 贺菊煌;;人口红利有多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4 巩勋洲;尹振涛;;人口红利、财富积累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06期

5 韦兰幸;张婧婧;;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流动性过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23期

6 祝丹涛;;人口年龄结构的国别差异和全球经济失衡[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02期

7 聂鹏;;人口红利与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J];中国市场;2011年13期

8 全倩倩;王诗卉;苗锐;;我国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企业研究;2011年08期

9 王德文,蔡f ,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4年05期

10 郑长德;;中国各地区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进;;1949-1953年北京城市人口的增长与结构变化[A];当代北京研究(2011年第4期)[C];2011年

2 黄匡时;陆杰华;;中国人口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3 汤兆云;;风险管理中的社会协同问题——基于人口风险管理的研究[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黄思宁;;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以及日本的启示[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5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A];中国金融论坛(2005)[C];2005年

6 李中英;;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省人口红利浅析[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钟若愚;;人口老龄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研究:综述及借鉴[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曹景椿;;辽宁省在振兴发展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9 龚凌;;福建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一)——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三[C];2006年

10 刘观海;;谈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兼谈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一)——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三[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任德京 陈玮;我市人口年龄结构尚处“红利期”[N];兰州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徐玢;人口是发展动力[N];科技日报;2011年

3 早报特约评论员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 余佳;当下有必要对人口政策进行讨论[N];东方早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王湘、黎蘅 通讯员  刘占锋;粤正处人口年龄结构黄金期[N];广州日报;2006年

5 南方日报记者 邓红辉 谢庆裕 通讯员 邱俊 黄春红;我省目前仍处“人口红利”期[N];南方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姚自琦;我省人口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N];安徽经济报;2007年

7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终身教授 桂世勋;老龄化是否意味“人口红利”枯竭[N];解放日报;2010年

8 胡宏桃 陈炳澍;应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N];中国人口报;2007年

9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李晓刚 童海华;“人口红利”之辩[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10 孙刚;2020年,上海老年人口比例逾三成[N];解放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D];武汉大学;2010年

2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李文星;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张琼;我国人口转型特征及其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D];清华大学;2011年

5 张学辉;人口红利、养老保险改革与经济增长[D];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5年

6 郑发展;近代河南人口问题研究(1912-1953)[D];复旦大学;2010年

7 刘沁清;老龄化进程中的中国汇率政策[D];复旦大学;2010年

8 陈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分析[D];辽宁大学;2013年

9 江涛;婚姻推迟与性别比上升的经济分析[D];西北大学;2013年

10 王鑫鑫;中国人口结构变迁对收入分配的作用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德友;基于人口红利的广东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马晓君;山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张艳;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经济效应分析[D];兰州大学;2009年

4 陈燕华;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分析[D];暨南大学;2013年

5 王晨烨;人口年龄结构、储蓄率与经常项目关系[D];浙江大学;2007年

6 刘雪飞;成都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郭栋;广东省人口预测及综合利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张卫;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9 张爱芳;新疆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10 田步伟;东北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31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331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1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