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市场摩擦、工资刚性与中国的通货膨胀持续性——基于不同工资竞价模型的动态分析
本文关键词:劳动市场摩擦、工资刚性与中国的通货膨胀持续性——基于不同工资竞价模型的动态分析 出处:《财经研究》2014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动市场摩擦 工资刚性 通货膨胀持续性 货币政策
【摘要】:现有研究表明,中国的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持续性特征,厘清产生这一特征的内在经济逻辑对于货币政策的分析与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考虑到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市场的重要变化,文章在新凯恩斯框架下通过引入劳动市场摩擦与工资刚性,对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劳动市场摩擦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具有重要影响: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导致经济总需求的变化,当总需求增加时,预期利润的提高使厂商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从而就业增加,但由于存在搜寻匹配摩擦,劳动市场的调整具有滞后性,从而工作时间的变化相对平滑,这延缓了厂商边际成本的变化,由此导致通货膨胀的变化相对缓慢。(2)在引入工资刚性后,工资的动态调整变得更加平滑,从而增强了通货膨胀的持续性。相对于有效纳什竞价模型,在管理权竞价模型中,厂商和工人不需要围绕工作时间和工资进行博弈,工作时间的变化不会导致工资的即时调整,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通货膨胀的持续性。
[Abstract]:Existing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flation in China has obvious persistent characteristic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larify the internal economic logic for the analysis and formul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mportant changes in the labor market during the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i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labor market friction and wage rigidity under the new Keynesian framework.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 of the persistence of inflation in China is analyzed. Labor market friction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the change of monetary policy will lead to the change of total economic demand. When the total demand increases, the increase of the expected profit makes the manufacturers provide more jobs, thus the employment increases, but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search matching friction, the adjustment of the labor market is lagging behind. As a result, the change of working hours is relatively smooth, which delays the change of marginal cost, which leads to the relatively slow change of inflation.)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wage rigidity, the dynamic adjustment of wages becomes smoother. Compared with the effective Nash bidding model, in the management bidding model, firms and workers do not need to play games around working hours and wages. Changes in working hours do not lead to immediate wage adjustments, further enhanc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infl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IRTSHUFE)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CXJJ-2012-394)
【分类号】:F249.2;F822.5;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通货膨胀关系到一国经济能否健康和谐发展、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实施,在政策分析和制定中厘清通货膨胀的动态特征显得尤其重要。欧美大量的经验证据表明,在货币供给冲击下,通货膨胀的反应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如Blanchard和Quah(1989)、Basu和Taylor(1999)以及Christiano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彬;刘凤良;;我国通货膨胀动态和货币政策效果的行为宏观解释[J];管理世界;2007年03期
2 王文甫;;价格粘性、流动性约束与中国财政政策的宏观效应——动态新凯恩斯主义视角[J];管理世界;2010年09期
3 王君斌;郭新强;蔡建波;;扩张性货币政策下的产出超调、消费抑制和通货膨胀惯性[J];管理世界;2011年03期
4 陆军,舒元;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在中国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5 黄赜琳;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一个基于三部门RBC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6期
6 胡永刚;刘方;;劳动调整成本、流动性约束与中国经济波动[J];经济研究;2007年10期
7 张成思;;中国通胀惯性特征与货币政策启示[J];经济研究;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鹏翔;;从货币政策效应看我国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特点[J];北方经济;2007年18期
2 段京怀;论宽松的货币政策适用的条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胡宝娣;汪磊;;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我国居民消费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4 曹永琴;;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7期
5 潘方卉;刘金全;郭燕华;;通货膨胀及其不确定性非线性检验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6 李树培;白战伟;;改革开放三十年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动态演变——基于时变参数模型的考察[J];财经科学;2009年09期
7 刘瑞明;;中国经济的体制困境与波动形成:一个理论框架及其检验[J];财经科学;2009年12期
8 李树培;白战伟;;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的效率与效力比较——基于SVAR模型的分析[J];财经论丛;2009年05期
9 齐鹰飞;王宪勇;;技术冲击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11期
10 张攀峰;;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经验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2 郭其友;陈婧;;土地供给与经济周期: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诠证[A];“科学合理用地,推进海西建设”——福建省土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黄蕾;孙楚仁;;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分析[A];第十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曹永琴;李泽祥;;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形成机理研究——基于价格传导机制的视角[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5 王君斌;李阳;;非完全竞争市场、技术冲击和中国劳动就业——动态新凯恩斯主义视角[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6 卢盛荣;李文溥;林光平;;中国地区间货币政策效应双重非对称性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张成思;;风雨30年:中国通胀周期回顾与宏观政策启示[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王燕武;;财政政策、有效供给能力与经济波动——基于RBC模型的实证研究[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王燕武;;不同筹资方式下的政府支出冲击对居民消费的效应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刘瑞明;白永秀;;晋升激励、宏观调控与经济周期:一个政治经济学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贵鹏;新中国60年货币思想史领域五个理论的历史演进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兰熊;货币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计量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西征;货币政策、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决策[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勇;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关大宇;基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金融条件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李霜;动态随机一般均衡下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赵娟;中国经济波动研究:基于总量和产业层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昊;广义经验似然方法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刘东皇;中国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及增长绩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浩;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杨怀保;中国货币政策对进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马静;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张强;广义脉冲响应模型及其在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分析中的应用[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5 仇丽;货币政策对城市商品房价格的区域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6 吴德q,
本文编号:1421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421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