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4 08:17

  本文关键词: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研究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股权激励 管理层机会主义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民营上市公司


【摘要】:股权激励制度最早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现在美国,七八十年代开始在西方盛行,并在九十年代推广到世界各地,其产生的背景主要是着眼于解决因委托代理带来的利益矛盾,它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将管理层与股东利益统一,激励管理层更加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减少其短期行为。 我国关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法规直到2005年底才出现,虽然目前已有不少公司开始了股权激励的尝试,然而与股权激励机制密切联系的配套制度尚不完善,在实践过程中还产生了股权激励是否从“金手铐”演变为“金手表”等不同意见。国内虽然已有较多文献研究了股权激励问题,但多从从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这个角度展开,忽略了股权激励中容易滋生管理层的机会主义等问题。本文通过中外股权激励制度比较分析、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等,为有针对性地监管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 通过考察中外股权激励的环境差异和制度差异,研究发现股权激励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在英、美两国股权激励的发展过程中,美国规定法定股票期权可以享受税收优惠,英国则规定行权收益经税务部门批准可以获得较大幅度税收优惠,税收制度发挥了明显的导向作用。从我国的发展实践来看,也是在2005年底股权激励一系列制度出台之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才得以有序发展。要进一步推进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发展,离不开税收缴纳、费用处理、信息披露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从目前来看,我国尤其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在税收政策上予以突破。 以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之间公告股权激励预案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使用SAS数据处理系统,分别采用风险调整模型和Basu (1997)模型(经适当修改),经研究发现,管理层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即通过信息披露、盈余管理等影响业绩和股价,使之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另外,在股权激励的授予决策、授予对象、行权价格、授予数量、行权条件等环节,都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既有监管机构过度干预方案设计的细节问题,也有公司自身设计方案考虑不周全的问题。股权激励制度本意是激励经营者努力工作,有效监督经营者日常经营行为是达到激励效果的前提条件。但是,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追求的目标和利益是有差异的,而且企业经营者具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因此,强化内外监督和约束、防范股权激励的负面影响,是推进股权激励制度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自2006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期间发布的65份股权激励方案为研究对象,发现不少国有上市公司的经营者的选任是通过政府组织部门任命的,行政任命的选任方式考虑的因素较多,而不是简单地看其经营才能,这与股权激励制度的运作机理背道而驰。另外,国有上市公司的委托代理链冗长,股权激励只是对其中的最后一环进行激励,却没有关注这个多级代理链中政府作为委托人的动力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建立国有上市公司委托代理链条中的多个环节同时激励的系列机制,来使各级委托都能够有效监督下一级代理人,各级代理人人都能够被有效激励,从而解决各级委托人动力不足的问题,提高整个链条的代理效率。 以民营上市公司自2006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期间发布的286份股权激励方案为研究对象,发现民营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比较简单,其主要问题是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潜在利益冲突。另外,民营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通过股权激励以弥补民营公司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不利地位。因此,一方面要减少行政干预,提高民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自主决策力;另一方面切实保护中小股东利益,防范因为股权激励过度稀释中小股东的股权价值,防范股权激励操作中通过盈余管理和市场操纵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 最后,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深入剖析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全球股权激励的发展经验和历史教训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并就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Abstract]:The stock - equity incentive system emerg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50s and 1970s , which began in the West during the 1970s and the 1970s , and its background is to solve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s brought by the principal agent . The fundamental point of departure lies in unifying the management and the shareholder ' s interests , encouraging the management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long - term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and reduce its short - term behavior .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literatures to study the issue of equity incentive ,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ortion of shar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any , and neglects the opportunism of the management in the incentive of stock rights .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quity incentive in the UK and the United States , the stock options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can enjoy the preferential tax benefit .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quity incentive in the UK and the United States , the stock rights incentive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can be developed in order . As the research object , all A - share listed companies that announced equity incentive plan between January 1 , 2006 and December 31 , 2011 , use SAS data processing system , respectively adopt risk adjustment model and Basu ( 1997 ) model ( modified appropriately ) . On the basis of 65 equity incentive schemes issued by state - controlled listed companies from January 1 , 2006 to December 31 , 2011 , it is found that the selection of the operators of many state - owned listed companies is more than that of the right incentive system . According to 286 equity incentive schemes issued by private listed companies from January 1 , 2006 to December 31 , 2011 , it is found that the principal issue is the potential conflict of interest between large shareholders and small shareholders . Finally ,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of the whole text ,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 equity incentive , makes a deep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historical lessons of the global equity incentive ,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further advance the equity incentive in China ' s listed companies .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75;F83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永珍;我国董事会约束机制现状及其问题——对我国500家上市公司的描述性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3年19期

2 张宗益,宋增基;上市公司经理持股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李乐;张良;闫磊;;行业特征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影响——一个新的研究框架[J];财经科学;2011年08期

4 王国刚,兰邦华;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员股票期权制设计的几个要点[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1期

5 黄群慧;业绩评价与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制度的激励性[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6期

6 肖继辉;彭文平;;高管人员报酬与业绩的敏感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管理;2002年18期

7 叶康涛;公司控制权的隐性收益——来自中国非流通股转让市场的研究[J];经济科学;2003年05期

8 施东晖;上市公司控制权价值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3年06期

9 晚春东,岳璞;经理股票期权计划实施的利弊分析[J];经济师;2002年09期

10 姚凯,李凯风,陶学禹;激励理论发展的新趋势[J];经济学动态;1998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丽佳;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227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4227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d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