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困境与监管启示——基于信誉机制理论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 信用评级 信誉机制 特许权价值 出处:《财经科学》2011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期欧债危机表明,信用评级已成为影响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可是当前却被控制在少数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手中。因此,构建可持续发展而有公信力的信用评级业是中国维护切身利益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信誉机制理论框架剖析了中国信用评级市场,认为自发需求不足和信息化水平低对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和公信力构成巨大挑战,而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则强化了监管的必要性,迫切需要提高监管方式的有效性。
[Abstract]:The recent European debt crisis has shown that credit rating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national financial sovereignty and economic security, but are currently controlled by a small number of American credit rating agencies. 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 to maintain its vital interests to build a credible credit rating industry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redit rating market of China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eputation mechanism.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lack of spontaneous demand and the low level of informatization pose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redibility of the credit rating industry, while relying on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to promote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necessity of supervision, and the urgent nee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gulatory method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832.2
【正文快照】: 一、引言信用评级是专业性信用评级机构(以下简称“评级机构”)根据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发债人在未来一段时间如约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的综合评价。首先,信用评级的核心作用在于揭示债务的信用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因而具有信息价值;其次,信用评级有利于发债人拓宽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强;张宝;;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研究[J];经济经纬;2010年01期
2 中国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课题组;胡新智;;加快建设我国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的探讨与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1年02期
3 白钦先;黄鑫;;美国信用评级认可制度的多视角分析及启示[J];上海金融;2010年12期
4 彭宇松;;中国信用评级业的供需矛盾及解决途径探讨[J];上海金融;2010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王信川;[N];经济日报;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昱今;;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制度性缺陷与破解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12期
2 刘迎霜;;“发行方付费”模式下的信用评级法律迷局解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3 梁涛;;评级市场的声誉机制及对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的启示[J];征信;2011年06期
4 孙海容;;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准入条件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0期
5 邢毅;晋晓琴;闫翠英;;论美国评级机构的垄断地位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与经济;2012年06期
6 石仁飞;王书琴;;后金融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之完善[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7 徐小茗;;美国信用评级行业改革对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的启示[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10期
8 郑云桥;;浅谈目前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现状[J];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11期
9 刘晓剑;张强;;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声誉约束的实证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周石;;金融市场稳定器还是捣乱者——信用评级机构作用分析及机制改进建议[J];时代金融;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施丹;;会计信息在公司债信用等级迁移中的预测作用研究[A];第四届海峡两岸会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聂飞舟;信用评级机构法律监管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彭秀坤;国际社会信用评级机构规制及其改革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振;美国金融监管立法改革及其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君红;我国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向忠德;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4 李佳禧;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改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熊正德;郭艳梅;;证券承销商声誉机制:机理、缺失动因与路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03期
2 白宏宇,张荔;百年来的金融监管:理论演化、实践变迁及前景展望[J];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01期
3 张亦春,郑燕洪,雷连鸣;国外信用评级制度与对我国的启示[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何运信;赵静;;信用评级业监管研究的中外比较与启示[J];征信;2009年04期
5 李群奎;;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年08期
6 李增福;;信用评级收费模式:机制与选择[J];上海金融;2008年01期
7 吴风云;赵静梅;;论美国证券信用评级霸权[J];世界经济;2005年12期
8 张强;张宝;;次贷危机视角下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重新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牛娟娟;[N];金融时报;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增福;;信用评级收费模式:机制与选择[J];上海金融;2008年01期
2 徐世伟,柏群;论发挥工商管理职能对建立市场信誉的作用[J];经济师;2002年11期
3 陈善昂;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经济学分析[J];福建金融;2003年03期
4 刘俊剑;;谈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问题与对策[J];浙江金融;2009年12期
5 张锐;;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罪与罚[J];决策与信息;2010年08期
6 安忆;;国家主权信用评级[J];老同志之友;2010年15期
7 ;主权债务评级[J];青海金融;2011年09期
8 张慧;信誉机制在欺诈行为中的运行分析——来自一次博弈与重复博弈的解释[J];财经研究;2003年05期
9 李群峰;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中的信用评级机构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应娟;张益新;;信用评级机构收费模式探讨[J];上海金融;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真;;信用评级:信用机制的商法保障[A];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2 邹峰;杨明;童永;;一种基于信誉机制的安全P2P系统[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福新;;建立保险公司评级制度 完善保险信用体系[A];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角色——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4[C];2004年
4 张宁;陈迪红;樊毅;;声誉理论下我国保险公司信用评级制度研究[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卓;蔡云泽;许晓鸣;;移动博弈者之间基于信誉的伙伴选择机制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B卷[C];2011年
6 魏忆龙;;推展中国的知识产权证券化[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7 黄启后;;诚信——人际之本[A];孔学研究(第九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九次暨海峡两岸第六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应望江;秦慈;缪愫生;曹华叶;黄霞;程红;黎沂鑫;曾鹏;缪佳易;马妙武;;CMOs模式在我国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2002—2003年度)[C];2003年
9 吴宣恭;;当前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10 周小亮;;资本运营中的信息、信誉与规制:理论考察与现实分析[A];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下)[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俊剑;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前景广阔[N];经济日报;2007年
2 邵钰;中国人民银行:发展信用评级防范金融风险[N];商务时报;2007年
3 宋焱;充分发挥信用评级助推银行间债市发展作用[N];金融时报;2008年
4 柴静;保监会新增两信用评级机构[N];经济参考报;2003年
5 马红漫;信用评级机构应钻出行政“襁褓”[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张牧涵;我国信用评级行业中方独资局面被打破[N];市场报;2006年
7 ;美证交会拟“斩断”信用评级行业利益链条[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本报记者 家路美;中诚信:证券行业展望调整为负[N];证券日报;2009年
9 吴睿鸫;警惕外资评级机构掌控中国金融话语权[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姬岳洪邋左维;东亚联手谋夺国际信用评级话语权[N];财经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洪建;银行特许权价值和稳健性的关系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2 汪世新;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博弈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李恩友;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4 王克;中国公司债券融资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宫剑;民营企业信用评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华坚;多视角的银行关闭策略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7 李奎;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8 王建;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9 缪心毫;跨境资产证券化中的私人治理法律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韦冬;对等网络文件共享系统中的信誉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应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汪炜;我国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研究[D];江苏大学;2006年
3 梅克;基于数量化理论Ⅱ对信用评级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罗光兴;中国资产证券化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5 陈健;短期融资券发行主体信用状况的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6 霍志丽;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7 王少博;创业企业信用评级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邓宏誉;LVQ神经网络在信用评级上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李宁;我国推行商业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姚煜;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方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492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449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