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影响因素及溢出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地区差异 影响因素 溢出效应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自2003年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到2011年,我国已成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第六大经济体,初步奠定了对外直接投资大国的国际地位。在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差异性特征非常显著,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非均衡性现象非常突出。因此,本文以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差异为研究对象,利用理论阐释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差异的演变趋势、影响因素及溢出效应进行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基于国际地位、产业选择、区位分布、主体构成、地区差异特征等角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与世界投资强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及中国香港地区相比,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在高科技行业的比重非常小。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多元化趋势在增强,但仍高度集中于我国香港地区、英属维尔京群岛及开曼群岛等少数国家或地区。国有企业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最主要的投资主体,而以私营企业为代表的非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份额非常少,这反映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府主导特征显著。同时,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差异性特征非常显著。 本文通过构建统计指标体系,对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差异性进行了测度。基于地区份额、赫希曼一赫芬达尔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极商指数、基尼系数的测度显示,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差异性近年来虽有所降低,但地区不均衡现象依然非常突出。基于总体差异指标的研究发现,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对差异虽然逐步缩小,但绝对差异依然进一步扩大。基于Theil系数的分析发现,自2003年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差异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但中部地区降低的幅度较小。基于区位熵的研究发现,2003年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绩效较高的省市逐渐增多。 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差异性的动态演变趋势如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差异的动态演变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全国及三大俱乐部的对外直接投资整体上表现出了“总体收敛、局部分散”的动态演变规律。从σ收敛来看,除个别年份外,全国层面、东部俱乐部及中部俱乐部均出现了σ收敛,而西部俱乐部趋向发散。从β绝对收敛来看,全国层面及东部俱乐部、中部俱乐部的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β绝对收敛的发展态势,而西部地区没有出现β绝对收敛。加入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及人均外商直接投资后,全国及三大俱乐部均出现了β条件收敛。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制度与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结合现有文献,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基于母国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视角,实证研究了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来看,市场化水平、政府治理对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促进作用,知识产权保护起到了抑制作用。从东部地区来看,市场化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分别对其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促进和抑制作用。从中部地区来看,市场化水平对中部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西部地区来看,市场化水平和对外开放度均对西部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促进作用。控制变量人力资本对全国和中部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促进作用。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而推动本国的技术创新。本文借鉴国际上研究溢出效应最流行的CH模型和LP模型,构建国际RD技术溢出模型,将主要国际技术溢出渠道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比较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与其他主要国际技术溢出渠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总体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低于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不仅存在地区差异,还与技术本身所属的创新层次有关。但总体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多数地区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这说明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市场换技术”战略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本文利用空问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将空间相关性纳入分析体系,通过构建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利用Moran I指数的检测发现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通过对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的选择发现,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效应表现为空间溢出效应。在面板空间滞后模型的双固定模型中,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人均对外贸易、人均外商直接投资及人力资本对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最后,针对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客观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Panel Data的地区差异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7年24期
2 孙江明;樊大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年03期
3 曾国平;刘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王卓,胡日东;福建引进外资、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分析[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张静;美国在欧洲的投资[J];山东税务纵横;1999年05期
6 高敏雪,李颖俊;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国际经验与中国现状的探讨[J];管理世界;2004年01期
7 郭志仪;郑钢;;突破“追赶式”发展的局限——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分析[J];中国投资;2007年11期
8 关连升;;国际间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1987年06期
9 傅(女赞)其;;试析法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变化[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10 欧志伟 ,金芳;当前国际经济关系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常娥;;对外直接投资:韩国的经验和启迪[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金新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政策选择[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22次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优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利益分析[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祖强;蔡之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模型[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昕莹;;对外直接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6 Peter Malanczuk;;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与国际投资法的未来(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入世十年之发展”WTO圆桌会议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7 李颖俊;高敏雪;;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统计分析[A];北京市第十二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3年
8 朱钟棣;刘凯敏;;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9 赵春明;;论反倾销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其启示——以美国为例[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扩大会议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下的中美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胡平;夏保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及战略选择[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薛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势强劲 去年达211.6亿美元[N];上海证券报;2007年
2 郭小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161亿美元[N];威海日报;2007年
3 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超900亿美元[N];中国改革报;2007年
4 袁亚平;成浙江对外直接投资中坚力量[N];商务时报;2007年
5 江国成邋刘雪;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去年全球排名第13位[N];中国信息报;2007年
6 李勰;历史性的突破[N];国际经贸消息;2000年
7 卢铮;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增30%[N];中国证券报;2007年
8 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 李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累计572亿美元[N];深圳商报;2006年
9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邢厚媛;外向国际化不可逆转[N];国际商报;2010年
10 龚雯;对外直接投资数据首次公布[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展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影响因素及溢出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姜亚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制度影响与主体结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杨丹丹;中外对外直接投资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李述晟;制度视角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5 朱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决定因素与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尹德先;加快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7 姜华欣;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王钢;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遇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升级效应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10 肖光顺;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健;中国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2 何清;比较优势与对外直接投资[D];湘潭大学;2003年
3 王雪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4 朴杉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周春霞;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6 范小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7 刘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不同地域的区位选择[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薛志翔;试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D];安徽大学;2004年
9 储贻波;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张爱群;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区位和方式选择[D];厦门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488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488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