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中国货币运行中现金漏损率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05 05:20

  本文选题:现金漏损率 切入点:结构突变 出处:《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首次采用结构突变模型,将现金漏损率纳入资产需求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的现金漏损率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现金漏损率的变化在1992年发生了明显的结构突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金漏损率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阶段性特征,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规律;1992年之前,现金漏损率的不断上升主要归因于物价上涨因素,而1992年之后,现金漏损率的逐渐下降则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与金融改革的深化造成的;而近段时间通胀预期和各地出台的各种地产调控有可能导致现金漏损率反弹。因此文章建议,当前在稳定物价和房价的同时,必须开辟更多的金融投资渠道,以免现金漏损率的反弹带来通胀的潜在隐患。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al catastrophe model is used for the first time. Taking the cash leakage rate into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asset demand,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gularity of the cash leakage rat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China.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in 1992, the change of the cash leakage rate occurred obvious structural abrupt chang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change of cash leakage rate in China has shown a phase characteristic of rising first and then decreasing, and there are obvious seasonal fluctuations. Before 1992, the rising cash leakage rate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rising factors of price, but after 1992, the change of cash leakage rate in China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rising factor of price. The gradual decline of the cash leakage rate is mainly due to the sustained growth of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financial reform. Recent inflation expectations and various real estate controls introduced by various localities are likely to lead to a rebound in the rate of cash leakage. Therefore,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while stabilizing prices and house prices, we must open more channels for financial investment at the same time. To avoid a rebound in the rate of cash leakage with inflation potential.
【作者单位】: 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战略规划与业务发展部;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转型、法律缺失与非正式制度约束:本土化语境中法与金融理论的拓展研究”(09XJL005) 重庆市软科学项目“开放与竞争条件下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创新研究”(CSTC,2010CE0134)
【分类号】:F82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袁志刚,宋铮;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我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年11期

2 胡援成;中国的货币乘数与货币流通速度研究[J];金融研究;2000年09期

3 吴巧英;对影响货币乘数内在因素的实证分析和几点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4 黄燕芬;;我国货币乘数稳定性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岳国华;货币政策透明度规则及中国货币政策实践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林辉,郑吉春,李富强;论股市与经济增长互动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5年02期

2 胡海鸥;张耿;;对我国目前解决流动性过剩几种调控方式的反思[J];上海金融;2007年03期

3 王信;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结构分析与扩张需求的政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18期

4 何运信;;我国货币供应量可控性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6年02期

5 李强,冯中朝;外生性因素作用下城镇居民投资行为研究[J];财经研究;2002年06期

6 周好文,潘朝顺;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J];财经研究;2002年10期

7 骆玉鼎;货币数量调控的作用——1993-1996年中国经济“软着陆”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1999年05期

8 杜惠芬;邮政储蓄制度下货币乘数的漏损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04期

9 黄飞鸣;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析与展望[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10 赵敏燕,袁晓轩,王成勋;扩张性经济政策与紧缩性消费效应[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朝阳;基于经济预测的货币政策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窦晴身;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田秋生;中国通货紧缩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4 窦祥胜;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运行分析[D];厦门大学;2001年

5 张俊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樊卫东;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陈忠;信用消费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毛剑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强弱的实证研究——基于1978~1999年的计量分析[D];浙江大学;2002年

9 刘缉川;江西农村居民消费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朱信凯;中国农户消费函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娇秀;转轨时期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

2 赵亮;货币乘数与个人行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3 陈茜;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李晓晖;我国的居民储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5 胡利君;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原因及对策[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6 邢莹莹;中国银行体制变迁下的通货紧缩[D];西北大学;2001年

7 卫青;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对重构国际金本位制的思考[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8 王璇;经济全球化下我国货币供给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9 张学晖;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取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良毕;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分析[D];湖南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雨露,边卫红;电子货币发展与中央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01期

2 江春;中国超额货币问题的制度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韩留卿;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吴卫华;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博弈分析[J];经济科学;2002年06期

5 周光友;;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基于协整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6年03期

6 易纲,王召;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7 孙华妤,马跃;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8 谢平;张怀清;;融资结构、不良资产与中国M_2/GDP[J];经济研究;2007年02期

9 宋海林;对我国货币(M_o)流通状况的实证分析与思考[J];金融研究;1999年04期

10 卜永祥;我国货币流动性的周期变动及其成因[J];金融研究;1999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惠德;;带有结构突变的单位根检验——文献综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03期

2 邹亚生;粟坤全;;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结构突变特征及其启示[J];金融研究;2010年07期

3 白仲林;刘传文;杨萍;;“堤坝”型结构突变的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及其应用——对PPP的经验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年02期

4 王健;王汝芳;;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面板变结构平稳还是单位根——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9年05期

5 任燕燕;袁丽娜;;中国宏观经济总量波动趋势检验——基于结构突变单位根理论的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余可;于凌云;;分税制改革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7年04期

7 师博;;能源消费、结构突变与中国经济增长:1952-2005[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5期

8 杨成;;我国证券市场结构突变与波动性实证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赵娜;张少辉;;中国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的动态相关性——基于协变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8期

10 王成勇;;结构突变模型研究的新进展[J];统计与决策;2008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孙永平;叶初升;;资源开发是否恶化了西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黄谦;现代套期保值理论的实际运用[N];期货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露;长记忆理论及其在金融市场建模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09年

2 张自然;人民币汇率波动及外汇风险度量的实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3 陈龙江;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农产品出口效应: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胡锡健;股票量价渐近分布及其变点的统计过程控制监测[D];新疆大学;2008年

5 谢品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效应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6 俞开江;人民币“双率”调整与我国贸易收支平衡调控研究: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时文朝;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透明度对流动性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王鹏;我国土地价格的形成机理及其与房地产价格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孙彬;金融危机中流动性黑洞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0 张馨月;基于收入变迁的城镇居民乘用车需求演化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川桃;结构突变下的中国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杨云帆;购买力平价理论与结构突变—中美实际汇率的实证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李科;能源需求的结构突变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4 方晨亮;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相关关系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曹安定;中国经济增长对就业量影响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6 周莉;GMDH结构突变搜索模型及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7 余为政;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模型构造及其应用[D];湖南大学;2006年

8 袁丽娜;中国宏观经济总量波动趋势检验[D];山东大学;2008年

9 胡俊娟;单位根检验—在结构突变与具有EGARCH误差项条件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周靖;随机时间序列模型在商品国际价格预测中的适用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68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568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5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