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发展成因实证分析——基于2002~2012年月度数据
本文选题:影子银行 切入点:利率管制 出处:《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年01期
【摘要】:综合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分位数回归技术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我国影子银行是在金融二元结构和利率管制格局下,金融活动主体为规避监管、分散风险以及投机套利而进行金融创新的产物。利率管制是促成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根本原因,经济结构变迁、经济周期运行及宏观调控政策在总量与结构层面作用于金融资源供求关系,通过扩大或收缩监管套利空间,也对影子银行规模变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Abstract]:Granger causality test and quantile regression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hadow banking in China.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shadow banking in China is the result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order to avoid supervision, disperse risks and speculate arbitrage under the dual structure of finance and interest rate control.Interest rate regul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hadow banking in China. The changes of economic structure, the operation of economic cycle and macro-control policies a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financial resources at the level of total amount and structure, and expand or shrink the space of regulatory arbitrage.Also to shadow bank scale change produced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2011年度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项目(2011LY043) 2010年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JGJ101481)
【分类号】:F832.3;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澜飚;宫跃欣;;影子银行问题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2年02期
2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与成都分行调查统计处联合课题组;;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及外延[J];金融发展评论;2012年08期
3 陈伟;刘明;林琳;;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形成模式与风险探讨[J];现代金融;2012年07期
4 李扬;殷剑峰;;影子银行体系:创新的源泉,监管的重点[J];中国外汇;2011年16期
5 杨旭;;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发展和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颖;王伟斌;;福建省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运行剖析[J];福建金融;2012年05期
2 方椺;;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及其利弊浅析[J];北方经贸;2013年04期
3 吴俊龙;曹巍;;浅析中国的影子银行[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09期
4 任碧云;高之岩;张彤进;;未观测金融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5 张海云;郑春艳;张煜;;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影响[J];区域金融研究;2013年07期
6 丁刚;;我国影子银行风险问题研究[J];甘肃金融;2013年09期
7 张世强;张青超;眭悦;;影子银行规模估算与监管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8 经严丽;;理性看待影子银行,努力改善金融环境[J];区域金融研究;2013年12期
9 钟薇;;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J];发展研究;2013年10期
10 李建军;赵琪;;“次贷”危机后影子银行监管改革的国际比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崇荣;宏观审慎框架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管理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2 李计花;中国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之谜[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3 高璐;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汪小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5 乔静予;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及其传导机制研究[D];外交学院;2013年
6 夏珊珊;江浙沪地区影子银行规范发展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3年
7 琚泽坤;影子银行的法律监管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8 邹梦佳;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9 肖睿;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对货币政策冲击[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10 潘丕超;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江海学刊;2009年03期
2 金芳;;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10期
3 谈佳隆;;“影子银行”:“剿”还是“抚”?[J];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21期
4 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J];金融评论;2011年04期
5 易宪容;王国刚;;美国次贷危机的流动性传导机制的金融分析[J];金融研究;2010年05期
6 李波;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2011年12期
7 巴曙松;;金融危机下的全球金融监管走向及展望[J];西南金融;2009年10期
8 姚德良;1933年~1999年峰回路转66年——美国金融创新与监管放松互动,推动金融自由化的历程[J];数字财富;2004年02期
9 李志辉;樊莉;;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未来与发展;2011年11期
10 陈华;刘宁;;影子银行助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及思考[J];中国财政;2010年2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张茉楠;[N];中国证券报;2011年
2 本报评论员;[N];人民日报;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惠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下房地产经济周期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年27期
2 杨来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及其宏观调控[J];岭南学刊;2000年01期
3 徐海汇;;转轨时期我国总供求关系评述[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刘国光;;关于近期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点意见[J];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08期
5 徐薇;;中国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对应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06期
6 程建华;杨晓光;;构建面向宏观调控的决策支持系统[J];中国软科学;2006年02期
7 彭岩;;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问题的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谭廷超;;宏观调控对经济影响的正负效应分析[J];时代金融;2009年03期
9 ;转变的环境与决策的转变[J];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05期
10 顾海兵,周智高;2005年我国经济形势分析及预测[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新立;;当前经济走势与2010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2 陈乐一;;论当前我国经济周期的阶段[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程明锦;李应韶;胡于红;;关于提高煤炭行业职工收入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探讨[A];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宁;孙秋鹏;;投资宏观调控过程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行为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5 曹顶祥;;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提高冠县工业经济增长质量[A];探索·创新·发展——聊城市“加快建设强市名城 我们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理论研讨文集[C];2007年
6 卢盛荣;李文溥;林光平;;中国地区间货币政策效应双重非对称性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韩世坤;韩爱琼;叶华;;跨国并购与经济周期相关性研究——美国跨国并购与经济周期相关的实证分析[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易志高;茅宁;耿修林;;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情绪指数开发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郭文伟;宋光辉;;经济周期、经济冲击与“小盘股效应”[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10 陈刃心;;浅析宏观调控下的福州地产市场[A];“科学合理用地,推进海西建设”——福建省土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何鹏邋薛黎;“两个防止”成为首要任务 明年宏观调控基调明确[N];上海证券报;2007年
2 谢光飞;宏观调控关键在于打破地方政府的谋利机制[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王铭辉;五部委“特急令”再掀宏观调控新一轮风暴[N];建筑时报;2006年
4 记者 王晓欣;抑制高房价:政府必须出重手[N];金融时报;2005年
5 记者 战雪雷;经济运行向宏观调控预期发展[N];中国财经报;2006年
6 ;房地产业服务经济全局 宏观调控政策平稳过渡[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7 汪时锋;发改委专家:下半年宏观调控重点在于项目清理[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8 杨子 叶枫;建设部领衔 楼市调控主抓“执行力”[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发改委: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保持连续性[N];现代物流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李敏;07年广东房产走势[N];亚太经济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雄威;我国经济周期非线性特征分析与经济周期测定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李海燕;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周期同步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岑丽君;经济周期协动及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4 赵逸楠;复苏阶段宏观调控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5 张越;基于经济周期的社保基金资产配置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王啸吟;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实证与理论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7 曲国俊;我国汽车产业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黄浩;我国房地产周期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9 熊方军;我国房地产市场分类宏观调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崔晓燕;东亚最适度通货区的经济可行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池京均;金融危机后中日韩经济周期协动性和影响因素的确定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金唯杰;中国和G7经济周期协动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刘丹;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周期协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邹娟;房地产周期波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纪鸿超;基于东亚经济的I-RBC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谭德彬;基于景气预测技术的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7 姚佳;中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周期的关系[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8 杜吉中;FDI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9 刘硕;基于协整 误差修正模型的我国经济周期与能源消费周期关系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10 刘兴堂;中国经济周期和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896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689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