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城市群内金融集聚及其空间演进:以长三角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02 22:07

  本文选题:城市群 切入点:金融集聚 出处:《经济经纬》2011年06期


【摘要】:城市群内金融业的集聚现象是明显的,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非均匀性和非相关性,那些信息服务业主导而非生产主导的城市往往具有较高的金融集聚水平。城市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出现生产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分离及产业分化,最终那些信息服务中心主导的城市会最终成长为区域或更高级别的金融中心。
[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in urban agglomeration is obvious,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non-uniform and non-related. Those cities dominated by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but not by production tend to have a higher level of financial agglomeration.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to a certain stage, there will be the separation of production center and information center and industrial differentiation. Finally, those cities dominated by information service center will eventually grow into regional or higher level financial center.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
【分类号】:F83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冯德连,葛文静;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机制新说:轮式模型[J];财贸研究;2004年01期

2 张三峰;;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城市集聚度测算及其特征研究——基于21个城市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3 刘军;黄解宇;曹利军;;金融集聚影响实体经济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04期

4 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5 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6 赵晓斌;;全球金融中心的百年竞争:决定金融中心成败的因素及中国金融中心的崛起[J];世界地理研究;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尹希果;曾冬梅;;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3 琚晓星;刘岳平;钟世川;;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4 李伟军;;经济增长极视角下的金融集聚问题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曲鲁宁;;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及其发展态势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16期

6 张连城;韩蓓;;北京地区与全国总体经济增长阶段性特点的比较分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李俊;徐晋涛;;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的分析——一种非参数方法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黄树青;论京沪金融中心建设及北京的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9 孙久文;邓慧慧;叶振宇;;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合作与北京的功能定位[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10 管驰明;徐爱华;;基于面板数据的长三角金融业集聚动态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国华;;我国地区经济的俱乐部收敛性[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赵弘;;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项松林;赵曙东;;开放型经济增长收敛速度估计与比较——对FDI作用的反思[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吴宇川;;中国区域经济收敛、人力资本门槛与教育经费投入[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陆剑;李菲;;中国产业间的俱乐部收敛:1993—2002[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6 豆建民;;我国省际资本流动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7 潘英丽;;回归后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目标定位与发展对策[A];2003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特区发展与国际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贺京同;李峰;;中国地区间互作、人力资本、技术扩散与技术进步[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9 沈能;;基于专利结构视角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10 王耀武;由宗兴;;金融产业布局中城市规划的作用机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2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5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陈丽荣;中国林业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赵威;中国空间趋同俱乐部影响因子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刘瑞明;国有企业如何拖累了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的经验证据[D];复旦大学;2011年

9 崔荃;家庭背景、教育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差距[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李杨;中国财政支出空间效应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祥;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张维花;产业集群持续成长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益鸣;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徐健生;南京构建区域金融中心:金融发展分析与潜力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晁倩;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许雪剑;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文红武;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及调控启示[D];南昌大学;2010年

8 沈岳敏;丰泰保险在鄂湘渝蜀新设分支机构选址的实证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韩霜;金融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宫映华;我国区域金融产业集群的模式选择及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霞;;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集聚变动趋势研究[J];财贸经济;2008年06期

2 裴长洪;谢谦;;集聚、组织创新与外包模式——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视角[J];财贸经济;2009年07期

3 胡霞;;产业特性与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9年02期

4 何骏;;探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之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04期

5 邵晖;;北京市生产者服务业聚集特征[J];地理学报;2008年12期

6 李文秀;谭力文;;服务业集聚的二维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以美国服务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7 高春亮;文献综述:生产者服务业概念、特征与区位[J];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11期

8 蔡f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9 刘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06期

10 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吴晓灵;[N];国际金融报;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国兴;试论重庆中心城市群网络系统的构建[J];重庆工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 ;金华市构筑群体优势 培育浙中城市群[J];浙江经济;2002年10期

3 刘艳军;孙迪;李诚固;;城市群发展的产业集群作用机制探析[J];规划师;2006年03期

4 李文博;;浙中城市群区域一体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提升路径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游志鸿;王东;;辽中南城市群职能分工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18期

6 许连君;支炳义;刘卫东;;浙中城市群的经济功能联系[J];浙江经济;2006年21期

7 李平;;促进城市群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07年02期

8 边季言;;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要有新理念[J];领导之友;2007年03期

9 郭琰;;试论中原城市群旅游区域合作[J];商场现代化;2008年12期

10 张攀;徐长乐;;城市群整合与发展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士谋;;城市群发育机制及其创新系统——中国城市群第三版出版有感[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鞠立新;;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机制的构建——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机制建设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3 徐连捷;张红岩;张戈;;京沪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群协同发展优化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志成;管驰明;;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城市群集聚效应的比较研究——以长三角、武汉城市群及川渝城市群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陈健;尹长林;黄军林;;“轨道机遇”下的城市商业中心扩张机制及其特征研究——以长沙城市为例[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6 张明龙;;台州产业集群突破生命周期拐点的关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海莺;张华新;;辽宁中部城市群资源环境一体化问题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8 陈雁云;朱丽萌;;论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的耦合发展[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莉;;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模式选择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张汉江;李海霞;;构建和完善产业生态系统,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丰晓原 陆旭升;在推进浙中城市群建设上下工夫[N];金华日报;2006年

2 吉明亮;让浙中城市群成为新经济增长极[N];金华日报;2008年

3 苏明;浙中城市群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4 首席记者 徐朝晖邋通讯员 邵振红;浙中崛起成为省内第三股增长力量[N];金华日报;2008年

5 傅淞巍;向最具影响力的城市群迈进[N];辽宁日报;2011年

6 ;在东大门上为青海东部城市群打造靓丽风景[N];西海农民报;2011年

7 记者马献忠;世界核心国家要拥有顶级城市和城市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专家献策“第6城市群”[N];国际金融报;2004年

9 本报大城市群论坛联合报道组;世界城市群对话实录[N];国际金融报;2004年

10 刘静玉 程善光;城市群形成的驱动机制[N];河南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志刚;现代物流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谷海洪;基于网络状主体的城市群区域规划政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郭凤城;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4 裴tq;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产业整合[D];复旦大学;2005年

5 王永刚;中国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6 张冀新;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机理及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7 朱克敏;泛珠三角大都市带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王春震;基于城市群的公路网布局优化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9 孟祥林;城市化进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红;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华;我国小城市群生活垃圾优化管理的技术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胡宁;山东半岛城市群结构及发展动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唐振飞;长三角城市及城市群对降水变化影响的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尹亮;中国国际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分析[D];汕头大学;2002年

5 李兴建;西部地区城市集群化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6 冯意刚;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模式与政府调控机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7 何剑;长株潭城市群结构特征与结构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8 徐鹏;关中城市群内部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9 游细斌;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吴丽丽;成德绵城市带战略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023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7023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0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