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VAR模型的货币政策冲击效应检验
本文选题:货币政策 切入点:区域差异 出处:《经济问题》2011年10期
【摘要】: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的逐渐扩大,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研究也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使用SVAR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定量分析了1994~2007年我国统一货币政策冲击对各区域产出和物价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不同区域存在不同效应,表现为货币政策冲击对各地区产出和物价在反应程度和时滞上具有显著差异。
[Abstract]:With the gradual expansion of the unbalanced degre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tudy of regional asymmetry of monetary polic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By using SVAR model and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method,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shocks on regional output and prices in China from 1994 to 2007 a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n different regions, which shows that monetary policy shock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degree and time lag to regional output and prices.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
【分类号】:F224;F82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晓;杨开忠;;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2期
2 宋旺;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3 戴金平;金永军;;货币政策的行业非对称效应[J];世界经济;2006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索彦峰;范从来;;货币政策立场指示器的实证研究——来自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的证据[J];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02期
2 张晶;;国外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的新进展[J];上海金融;2006年12期
3 徐涛;;中国货币政策的行业效应分析[J];世界经济;2007年02期
4 贾蜀苇;;信息问题、银行结构与信贷市场“沉默螺旋”配置效应[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孟亮;我国区域金融差异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卢盛荣;转型期中国货币政策地区效应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3 赵海云;中国货币政策体系框架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培华;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差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马海玲;信贷市场缺陷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3 王燕;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华娇;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地区差异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钟俊芳;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6 秦雪丽;银行业在区域经济市场化过程中的策略选择[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 程连顺;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8 袁仕陈;二元经济视角下的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D];湘潭大学;2007年
9 蒋晓婕;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区域差异性的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宏瑾;我国房地产市场垄断程度研究——勒纳指数的测算[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3期
2 姚耀军;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02期
3 杨晓;杨开忠;;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2期
4 张旭,伍海华;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因素——机制、模式与政策选择[J];当代财经;2002年01期
5 刘颖,杨彦强;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11期
6 李国平,陈安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02期
7 肖建国;区域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2004年08期
8 于则;;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02期
9 梅建明,靖玉新;农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及对策[J];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04期
10 宋旺;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于春玲;王海忠;赵平;林冉;;不同区域驱动品牌忠诚的感知价值差异分析[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龚敏;李文溥;;扩大内需中的货币政策效应——1996-2003年的实证分析[A];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转轨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倪外;邵晓辉;吴丽;李娟文;;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内部差异的量化分析[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4 刘世雄;卢泰宏;;中国区域消费差异的二维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高建华;杨建涛;;基于ANP的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测度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6 鞠晴江;曹瑛;;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效果:基于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郑超愚;;中国总需求函数及其货币政策含义[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朱承亮;师萍;安立仁;;人力资本及其结构与研发创新效率——基于SFA模型的检验[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丹;支持货币政策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2 韩妍;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汤卫君;垄断厂商产品差异化与歧视博弈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马惠兰;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04年
5 余军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孙利荣;基于函数数据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7 徐琼;基于技术效率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于秋阳;中国旅游产业潜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齐;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差异的动态演变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2 田雨;中国现代服务业区域生产效率差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卢昕婵;中国城镇居民人力资本个人收益率之差异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4 王少链;我国房地产价格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5 杜晓荪;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区域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周阳;经济过热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李延茁;关于货币政策效应的一个基于主体的微观模拟模型[D];吉林大学;2006年
8 邹声堂;国债融资效应的政策协调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竞先;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10 冯其云;我国东西部外资企业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180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718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