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和发展中国家的外包模式——一个企业中间品生产组织模式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12 10:54

  本文选题:垂直FDI + 离岸外包 ; 参考:《世界经济文汇》2014年01期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模型来研究企业中间品生产的全球组织模式及由此带来的技术溢出和劳动生产率进步,并刻画了三者之间的动态影响过程。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垂直FDI和离岸外包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这反过来又促使发展中国家承接更大比例的中间品生产。从具体的组织模式看,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会吸引更多的垂直FDI,而对离岸外包的影响将是先上升后下降;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有利于离岸外包的发展,但不利于吸收垂直FDI。进一步的数值模拟分别采用比较静态分析和内生性两种方法,均验证了上述的理论结论。本文不仅可以解释中国加工贸易发展滞后于FDI流入的现象,而且我们还认为,由于劳动力市场外部性带来的锁定效应,中国在工资水平大幅上升的同时,仍能吸引到发达国家的垂直型FDI和离岸外包。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construct a model to study the global organization model of intermediate product production and the technological spillover and labor productivity progress, and describe the dynamic process between them.The study found that vertical FDI and offshoring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ncreased labor productivity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ich in turn prompted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undertake a larger proportion of intermediate production.From the specific organizational model, the increase of labor productiv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ill attract more vertical FDI, while the impact on offshoring will rise first and then decreas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outsourcing.But it is not conducive to absorption of vertical FDI.The above conclusions are verified by comparison static analysis and endogenetic method in further numerical simulation.This paper can not only explai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rocessing trade lags behind the inflow of FDI, but also holds that, because of the locking effect brought about by the externality of the labor market, China's wages have risen sharply.Vertical FDI and offshoring can still attract developed countries.
【作者单位】: 上海对外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1CJL015)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1YJC790012) 上海市高校“085工程”项目(Z08511007)的资助
【分类号】:F832.6;F24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潘悦;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6期

2 裴长洪;彭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十一五”时期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课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01期

3 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年11期

4 孙楚仁;沈玉良;赵红军;;FDI和加工贸易的关系:替代、互补或其它?[J];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03期

5 徐毅;张二震;;FDI、外包与技术创新:基于投入产出表数据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8年09期

6 苏振东,侯铁珊,逯宇铎;基于改进H-O模型的贸易投资一体化模型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7 高越;高峰;;产品内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理论模型与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08期

8 蔡伟毅;陈学识;;国际知识溢出与中国技术进步[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晓峰;;基于“钻石模型”的广东省加工贸易实证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2 李国璋;谢艳丽;;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中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分析[J];创新;2010年02期

3 赵峥;姜欣;;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与现实问题分析[J];创新;2012年01期

4 李腊生;关敏芳;;我国政府经济刺激方案的结构性优化[J];财经科学;2010年01期

5 杨凌;李国平;于远光;;区域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及其特征——基于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检验[J];财经论丛;2010年04期

6 李光泗;沈坤荣;;中国技术引进、自主研发与创新绩效研究[J];财经研究;2011年11期

7 戴魁早;;垂直专业化与研发投入——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2年05期

8 张云;李湘黔;廖进中;;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中国出口贸易扩张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6期

9 苏振东;逯宇铎;;中国的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人民币实际汇率——基于最小拉格朗日乘数内生结构突变单整检验和结构VAR模型的动态分析[J];财贸经济;2008年07期

10 张莉;鲍晓华;;外包量化方法的新进展:文献述评[J];财贸经济;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妍;;第五章 中国经济再平衡第二大对冲措施:加快加工贸易模式转型[A];工资、汇率与顺差——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选择[C];2011年

2 王宏涛;王晓芳;;西部大开发中的信息化、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4 高帆;;上海GDP增长率的因素分解及其政策含义[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5 于同奎;曹国华;李红刚;;信贷市场阻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丁胜红;吴应宇;周红霞;;人本资本产权行为异化、信仰危机及其价值偏移:理论和应用[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7 赵细康;曾云敏;王丽娟;石宝雅;吴大磊;龙辉;;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设计的本土化改造[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振华;垂直专业化所有权选择探析[D];南开大学;2010年

2 于明言;企业组织模式选择与出口和外包[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战杰;专业化劳动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D];南开大学;2010年

4 周枝田;企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杨高举;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升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唐铁球;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动因与收益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孙佳;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陈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吕新军;国际外包及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杨;产品内分工视角下中国加工贸易与FDI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陈叶茂;上海加工贸易升级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葛翠翠;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彭兴奎;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加工贸易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朱婉君;科技创新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丽珍;福建省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谭冬;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袁赢;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崔治林;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启示[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10 郎安;中国本土代工企业自创品牌路径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悦,杨镭;产业的全球化趋势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兼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商投资与加工贸易发展[J];财贸经济;2002年10期

2 丁辉侠;冯宗宪;;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对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以引力模型为基础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5年12期

3 郭孝刚;刘思峰;方志耕;;国外R&D溢出对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4期

4 喻美辞;喻春娇;;中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03期

5 高峰;高越;;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基于不同贸易方式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04期

6 陈策;;外国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效应:基于我国行业数据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03期

7 姚坚;持续增长的动力——对在利用外资中加工贸易的基本认识[J];国际贸易;1997年11期

8 冯雷;迈向市场经济的前沿——加工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作用评价[J];国际贸易;2000年09期

9 王子先,杨正位,宋刚;促进落地生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J];国际贸易;2004年02期

10 贾曼丽;外商投资与加工贸易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3年Z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致兵;;我国劳动安全问题及对策[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2 刘潇;;企业区位决策、劳动力流动与集聚经济——基于外部性的一个初步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26期

3 王根贤;;促进就业与GDP同步增长的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思考[J];当代财经;2009年09期

4 袁林;张红霞;;东道国人力资本水平与FDI技术溢出的关系:一个文献综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张红霞;袁林;;中国人力资本水平与FDI技术溢出关系研究[J];亚太经济;2011年03期

6 陈静;朱宏杰;;简析美国离岸外包对其就业市场的影响[J];国际商务研究;2005年06期

7 唐代盛;王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几个假定及投资风险的理论实证[J];理论与改革;2006年02期

8 武秀波;;市场失灵与政府在技工培养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10期

9 王海宁;陈媛媛;;产业集聚效应与地区工资差异研究[J];经济评论;2010年05期

10 文东伟;冼国明;;垂直FDI、区位选择与工资差异[J];南开经济研究;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邱斌;潘凌燕;孙少勤;;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工资效应综述[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3 高佃恭;;试论人才创新机制中的非正式交流[A];海南省“人才发展与荣辱观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朱绍平;;浙江外来农民工技能培训探析[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五辑)[C];2005年

5 赵立雨;师萍;;基于空间计量的R&D人力资本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6 于相龙;;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政府路径选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李俊雄;给员工涨工资决不是吃亏的事[N];东莞日报;2011年

2 孙兴伟;技工短缺 病根在哪儿[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3 王全兴;建立飞行员流动的长效机制[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4 卫志民;解决技工短缺离不开工资杠杆[N];经济参考报;2006年

5 卫志民;技工短缺是否“市场价格”不公?[N];苏州日报;2006年

6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唐擺 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史珍珍;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劳动关系管理的伦理基础[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7 媒体人 柳五;以机制保证就业培训的有效性[N];东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朱敏;海外人才回流与FDI技术溢出[D];山东大学;2013年

2 王致兵;劳动安全监管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3 刘翠翠;经济开放对我国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戎建;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与中国劳动力流动[D];复旦大学;2009年

5 谢露露;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集聚与互动:观察和解释[D];复旦大学;2011年

6 张小雪;中国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供给的内生结构与经济增长研究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钱芳莉;人力资本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明;劳动分工对经济增长促进机制的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陆浩然;FDI技术溢出对中国就业技能结构和技能溢价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3 丁琳;中国人力资本溢出的收入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杜雪;东北地区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与劳动生产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琳;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转移的影响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6 张娟;贸易自由化对行业相对工资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7 朱明华;市场潜力与地区工资差距[D];暨南大学;2010年

8 孙舒榆;开放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R&D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洪燕;研发支出、人力资本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田斌;公共投资、人力资本积累对北部湾经济追赶的影响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394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7394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f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