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基于熵理论的我国产融结合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18 12:15

  本文选题:产融结合 + 耗散结构 ; 参考:《统计与决策》2011年11期


【摘要】:产融结合的本质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的动态博弈结合过程,产融结合形成的体系符合耗散结构的所有特征。鉴于这一特点,文章利用耗散理论的熵变模型并结合各阶段的现实情况对我国1998~2008年期间产融结合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近年来产融结合的支持熵、压力熵和影响熵有同步增大的趋势,但是支持熵基本保持大于压力熵的趋势,再加上外部影响熵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也会给产融结合体系输入一定量的负熵。因此我国产融结合体系日趋稳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度也日趋紧密。
[Abstract]:The esse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finance is the dynamic game process between financial capital and industrial capital, and the system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finance accords with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In view of this characteristic,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rend of production and finance combination in China from 1998 to 2008 by using the entropy change model of dissipation theory and the reality of each st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pporting entropy of production and finance combin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pressure entropy and the influence entropy increase synchronously, but the supporting entropy keeps the trend that the pressure entropy is larger than the pressure entropy, and the external influence entropy will input a certain amount of negative entropy to the production and finance combination system when the conditions are suitable.Therefore, our domestic financial integration syst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table, financial capital and industrial capital integration is becoming closer and closer.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分类号】:F124;F8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魏遥;雷良海;;产融集团生成的耗散结构分析[J];特区经济;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爱香;企业连续并购的熵变解析[D];暨南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登德;;《富国策》著译者考释[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2 张长有;;基于理论和实践的农民养老保障方案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3 王延涛;;廖仲恺的经济思想[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Z1期

4 厉以宁;美国边疆学派“安全活塞”理论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4年03期

5 李超;冯琳;;马克思地租理论与边远农村土地流转机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王璐;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百年论争研究综述[J];财经科学;2004年04期

7 曹东勃;秦茗;;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兼论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J];财经科学;2009年01期

8 郭娅;濮励杰;赵姚阳;胡晓添;;国内外土地利用区划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6期

9 任洲鸿;劳动产权与劳动力产权辨析——兼与张亚斌等同志商榷[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06期

10 米丽娟;;三个基本的哲学问题[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彪;;超越实证与思辨——马克思哲学的历史思维方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2 强乃社;;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基础——从新康德主义者到哈贝马斯[A];“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鲁品越;;社会主义:在驾驭资本中走向强大——社会主义对资本的辩证否定[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4 张克难;;把建设生态文明的点子敲在制度创新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体会[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5 章伟国;;试析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体制的三度创新——学习《资本论》心得[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6 朱立元;;新时期“文学是人学”命题的重新确立及其理论意义的与时俱进——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7 陈俊明;;《资本论》:深化与外化的统一[A];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钟春洋;;在方法论上坚持劳动价值一元论[A];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许光伟;;从企业理论视角看的《资本论》——马克思企业理论体系探源及其拓展[A];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角田修一;刘洋;;现代经济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能性[A];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美平;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许兰凤;企业道德资本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宝平;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施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李颖;陈独秀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朱雨可;中国经济转型期新中间阶层消费方式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6 王铬;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杨慧玲;劳动协作及报酬递增[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8 方智毅;我国当前公共消费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 唐文金;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10 王炬;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文乐;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晋西北农村变工互助探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姚红明;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物役化的反思与批判[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占兵;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颜秉玺;马克思劳动观探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邵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郑旭亮;揭阳市重化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调查报告[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齐自琨;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查芳灵;论马克思的社会正义理论及其现代价值[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尹铃新;扩大农村内需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孙跃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地流转问题及对策[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荣杰;刘卓见;杨晓琛;;基于耗散结构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演化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12期

2 马春龙,孟冬妍;企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复合机制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02期

3 蔡柏良;;中国现代企业并购效应实证研究——基于多项并购效应的综合得分模型检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7期

4 雷辉;胡发基;郝艳艳;SIT小组;;上市公司不同并购类型风险与绩效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2期

5 高良谋,高静美;基于企业购并失败的整合管理[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6 于伟佳;熵理论与经济学交叉基因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03期

7 徐传谌,李松涛,闫敏;耗散结构、自组织与制度耦合——入世后国企制度变迁障碍及发展趋向的演进经济学解释[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02期

8 李华,李兴斯;证券投资组合中的熵优化模型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9 牛海鹏,齐永安,袁占良;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范从来,袁静;成长性、成熟性和衰退性产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辰;袁春;周伟;杨峰;李爽;;基于熵和灰色关联的耕地系统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0年01期

2 陈翠萍;;中国价格传导机制在2004年9月至2009年10月间的实证分析[J];经济师;2010年01期

3 张明s,

本文编号:17683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7683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a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