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性货币政策下的产出超调、消费抑制和通货膨胀惯性
本文选题:消费 + 习惯偏好 ; 参考:《管理世界》2011年03期
【摘要】:本文基于动态新凯恩斯主义视角,讨论了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消费和通货膨胀的动态效应和传导机制。首先,基于中国宏观季度数据,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得到产出、消费和通货膨胀对扩张性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反应:产出呈驼峰型增长后,经历倒驼峰形态的"超调"过程,具有很强的产出持续性;消费温和下降,呈倒驼峰缓慢回到稳态,呈现较强的消费平滑性;通货膨胀率上升,表现出很强的通货膨胀惯性,但在中远期会出现通货紧缩。然后,模拟了一个基于工资刚性的动态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发现该模型较好地拟合了上述3个经验事实;同时表明:在投资效率底下、产能严重过剩的经济条件下,扩张性货币供给冲击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产出的同时,倾向于抑制消费、提高通货膨胀率,因此需要配合其他经济政策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财政政策、分配政策等。
[Abstract]:Based on the dynamic neo-Keynesian perspecti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ynamic effects a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of monetary policy shocks on output, consumption and inflation. Firstly, based on the macro quarterly data of China,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output, consumption and inflation to the impact of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is obtained by using the 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The process of "overshoot" in the form of inverted hump has a strong sustained output; the consumption decreases mildly, and the inverted hump slowly returns to steady state, showing a strong consumption smoothness; the inflation rate rises, showing strong inflation inertia. But deflation occurs in the medium-and long-term. Then, a dynamic new Keynesian model based on wage rigidity is simulated,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model fits the above three empirical facts well. The expansionary money supply shock increases output rapidly in the short term, but it tends to restrain consumption and increase inflation rat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operate with other economic polici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such as fiscal policy, distribution policy, and so on.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高储蓄现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0CJL01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224;F822.0;F124;F8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扬;殷剑峰;陈洪波;;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J];财贸经济;2007年01期
2 谢平;经济制度变迁和个人储蓄行为[J];财贸经济;2000年10期
3 万广华,张茵,牛建高;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4 陆军,舒元;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在中国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5 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J];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6 蔡f ,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7 龙志和,周浩明;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8 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9 秦朵;;居民储蓄——准货币之主源[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10 臧旭恒,裴春霞;流动性约束理论与转轨时期的中国居民储蓄[J];经济学动态;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振明;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制度变迁与居民消费行为研究[J];商业研究;2002年04期
2 殷玲;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20期
3 辛振国;;经济均衡增长的必要条件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J];商业研究;2006年03期
4 裴春霞,孙世重;流动性限制与居民储蓄行为分析[J];财经科学;2002年02期
5 李骥;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几个新变化[J];财经科学;2003年04期
6 刘兆博;;当代农民消费行为研究[J];财经科学;2006年02期
7 王政霞;信贷约束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5期
8 孙烽,寿伟光;最优消费、经济增长与经常账户动态——从跨期角度对中国开放经济的思考[J];财经研究;2001年05期
9 周好文,潘朝顺;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J];财经研究;2002年10期
10 朱战宇,吴冲锋,王承炜;开发个人退休账户市场研究[J];财经研究;200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文海;;国有部门改革、劳动力市场障碍与自我就业:理论与经验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崔玉平;;公共教育支出的经济价值[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3 郭其友;陈婧;;土地供给与经济周期: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诠证[A];“科学合理用地,,推进海西建设”——福建省土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黄蕾;孙楚仁;;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分析[A];第十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昆亭;龚六堂;;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综述[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杨利峰;;汇率变动对贸易与就业的影响分析[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7 王晓;;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低效率的分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山东经济学院与会人员论文汇编[C];2006年
8 庄佳强;;中国货币政策对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9 蓝宝江;李军;;产出增长、资本积累与中国工业就业弹性——基于东部与中西部1998-2002年省际工业数据的测算[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10 刘瑞明;白永秀;;晋升激励、宏观调控与经济周期:一个政治经济学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光辉;国家综合负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田秋生;中国通货紧缩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3 周英章;转型期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提升途径[D];浙江大学;2002年
4 毛剑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强弱的实证研究——基于1978~1999年的计量分析[D];浙江大学;2002年
5 彭志远;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及政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徐明焕;中国居民消费的政府干预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赵建国;国有企业过剩就业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8 孙国锋;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9 王建华;人口流动下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曹昱;契约型储蓄金融机构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凤春;从相机抉择到自动稳定器——论积极财政政策的终极目标[D];天津财经学院;2000年
2 杜德斌;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荣;河北省消费率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黄广昌;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5 邹瑜;社保基金投资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6 李文龙;M_2/GDP比值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一种理论诠释[D];暨南大学;2002年
7 吴华建;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8 张晓旭;中国城镇职工养老金制度改革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9 杨爽;重庆市居民金融投资行为与经济增长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10 郑秋德;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难点与对策[D];厦门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年04期
2 李生祥,丛树海;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乘数和实际乘数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01期
3 李春吉;中国货币经济波动的一般均衡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10期
4 高铁梅,李晓芳,赵昕东;我国财政政策乘数效应的动态分析[J];财贸经济;2002年02期
5 郭庆旺,吕冰洋,何乘材;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实证分析:协整方法[J];财政研究;2003年09期
6 罗浩;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与产业区域粘性[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7 刘金全;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性和非对称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03期
8 宋湛;工资粘性、市场分割与劳动配置绩效[J];经济科学;2003年06期
9 廖常勇;对国债投资的理性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04期
10 包小忠;刘易斯模型与“民工荒”[J];经济学家;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兰芳;;连续时间两资产模型的最优方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国石;;劳力就业增长的控制模型[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伏进;重庆市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及电力产业政策建议[D];重庆大学;2008年
2 任煜东;基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增长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夏淼;基于一般交易费用下的摩擦市场之无套利刻画[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4 黄吟瀛;中美GDP增长率与各相关因素增长率之间的实证分析[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94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794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