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应对政策的有效性:基于40起事件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金融危机 + 政策工具 ; 参考:《财贸经济》2011年01期
【摘要】: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40次重要的系统性银行危机为基础,对金融危机后常见的15种应对措施进行了系统的实证评价。结果表明,系统性银行危机发生后,大规模政府干预、流动性支持(紧急贷款)、重新资本化、银行关闭和兼并是使用频率最高的5项措施,但大规模政府干预和流动性支持往往伴随着较高的财政成本,而重新资本化和兼并则分别伴随着危机持续时间的延长和产出损失的上升。一揽子担保计划虽有助于提高危机期间的经济增长率,但危机后的经济增长却相对较低。国有化措施不仅会产生较高的财政成本,通常还伴随着较高的产出损失。存款人承担损失和IMF援助这两种措施有助于缩短危机持续时间,但IMF援助通常伴随着较高的财政成本和危机期间较低的经济增长率。
[Abstract]:Based on 40 major systemic banking crises in the world since the 1980s,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15 common countermeasures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llowing the systemic banking crisis, large-scal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liquidity support (emergency lending, recapitalization, bank closures and mergers) are the five most frequently used measures. However, large-scal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liquidity support are often accompanied by higher financial costs, while re-capitalization and mergers are accompanied by the prolongation of crisis duration and the rise of output losses, respectively. While the package helped to boost economic growth during the crisis, post-crisis growth was relatively low. Nationalization measures not only generate higher fiscal costs, but also often accompanied by higher output losses. Depositors take losses and IMF aid helps to shorten the duration of the crisis, but IMF aid is usually accompanied by higher fiscal costs and lower economic growth rates during crises.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外汇储备问题研究"(08JZD0011)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21世纪全球金融竞争与危机控制战略研究"的资助
【分类号】:F831.59;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文升;;环境政策与可持续经济发展初探[J];商场现代化;2011年13期
2 徐妍;;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效用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11年14期
3 孟卫东;周新生;柏骥;;金融危机后中国股市波动性结构变化测度及其原因分析[J];技术经济;2011年06期
4 王松涛;;论住房市场政府干预的基本原理[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年02期
5 张晓旭;;低碳经济政策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改革与战略;2011年08期
6 巴纳德·朱维;焦兵;;城市治理:通向一种新型的政策工具?[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04期
7 ;权威观点[J];中国金融家;2011年07期
8 ;房价波动与银行体系稳定[J];大庆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9 郑尚植;;财政竞争与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廖瑾;;加强网络监管 整饬安全秩序[J];上海信息化;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欢;;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市场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启示[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许凌霄;;我国低碳城市建设中的政府对策[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3 陈忠全;袁文榜;赵新良;;节能减排政策工具的多元化选择[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薛澜;;金融危机后研发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及中国的机遇[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5 聂文星;吴奇志;;论我国对外贸易政策领域的重大创新——出口管理贸易政策的经济学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6)[C];2007年
6 胡代光;;西方经济学者论计划与市场和我们的思考[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深化企业改革[C];1987年
7 吕志奎;;反思中国区域公共政策研究——缘起、现状与路向[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吴勋;;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现状梳理与政策支持[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黄健柏;扶缚龙;;环境规制政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达;;存款保险制度及其有效性研究——基于A—G模型的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卢山冰 新闻传播学院 黄孟芳;低碳产业政策工具的理论基础[N];光明日报;2010年
2 王小映 唐健;土地管理: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3 ;用“长控”政策工具提高宏调效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4 ;高贸易顺差考验宏调政策工具[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5 王瑾;法国如何解决住房问题[N];广东建设报;2002年
6 记者 徐静 通讯员 林启词;广州9成企业招工难[N];广州日报;2010年
7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时红秀;关注宏观政策有效性的体制基础[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8 唐盛;前车之鉴———美、日地产泡沫危机回顾[N];证券时报;2005年
9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破解两难应关注增量产业领域[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10 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秋风;当土地成为宏观调控工具[N];中国经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红华;统筹城乡就业中的政策工具选择与优化[D];浙江大学;2009年
2 祁民;国际视野下的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邢继俊;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郑兴无;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的理论、政策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夏喜全;公共财政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法与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张睿锋;资产价格波动与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D];复旦大学;2009年
7 高波;资源型县域循环经济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叶伟巍;产学合作创新机理与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吕红军;房价增长时期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商品房供需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0 徐滢;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亭;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田园;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政策工具的运用[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3 徐霞;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城中村”改造案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黄雷;中国商业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韩万渠;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南祥永;辽宁省的资源环境政策:问题与对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7 蒲亮;我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寇玲;金融危机下国际金融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施中云;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10 朱文杰;影响中国股市的政策、政策工具及效应分析[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413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841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