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7时代”到“G20时代”——国际金融治理机制的变迁
本文选题:七国集团 + 二十国集团 ; 参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1期
【摘要】: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构成了严重威胁,也对始于1975年以七国集团(G7)为核心的国际金融治理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由于传统国际金融治理机制的失灵,已经运转了十年的二十国集团(G20)从部长级会议正式提升为首脑级会议,并且在两年的时间里召开了五次首脑峰会,开创了既有国际机制的先例。在2009年的匹兹堡峰会上,二十国集团首脑峰会被正式制度化,并被提升为治理国际金融体系最主要的制度平台。国际金融治理机制发生了从"G7时代"向"G20时代"的重大转变。此次国际金融治理机制变迁的原因在于国际经济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治理模式难以为继,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剧了传统机制的失灵。作为一种新的制度模式,二十国集团适应了国际经济权力结构的变迁,而且在节约制度建设成本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正因如此,二十国集团取代了七国集团成为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最核心的机制,进而实现了国际金融治理机制的变迁。
[Abstract]:In September 2008, the outbreak of the American financial crisis posed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world economy, and also posed a severe challenge to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governance model, which began in 1975 with the G-7 (Group of Seven) as the core. Due to the failure of traditional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governance mechanisms, the Group of Twenty (G-20), which has been in operation for 10 years, was formally upgraded from a ministerial meeting to a summit meeting and held five summits in two years. It has set a precedent for existing international mechanisms. At the Pittsburgh summit in 2009, the G20 summit was formally institutionalized and upgraded as the premier institutional platform for governing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governance mechanism has changed from the G 7 era to the G 20 era. The reason for the change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governance mechanism is that the power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governance mode is difficult to continue, and the outbreak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has aggravated the failure of the traditional mechanism. As a new institutional model, G20 adapts to the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wer structure and has considerable advantages in saving the cost of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For this reason, the G20 has replaced the G-7 as the core mechanism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deal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has realized the change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governance mechanism.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
【分类号】:F831.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曹令军;从列席到加入——俄罗斯加入G7的若干思考[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春苓,杨超;评国际冲突根源研究范式之争[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2 赵长峰,宋秀琚;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合作观解读[J];长白学刊;2005年03期
3 马坤;;中国“和平崛起”战略内含的战争正义逻辑[J];长白学刊;2006年05期
4 禚宝山,常庆波;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价值[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9期
5 侯明喜;论影响外交决策信息分析的若干因素[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肖f^;;中美在东亚安全结构中的冲突——2006年美国《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的一种解读[J];东北亚论坛;2006年06期
7 赵伯乐;;印度崛起的地缘因素[J];当代亚太;2007年02期
8 金灿荣;江帆;;试析朝鲜反美主义情绪的来源和未来发展[J];当代亚太;2007年10期
9 李永成;国际关系民主化:客观趋势与中国的战略[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02期
10 王子昌;解构美国话语霸权——对“中国威胁论”的话语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国辉;;近代东亚国际体系转型期理念研究——以近代中日两国对国际法理念的接受为中心[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孙若彦;;依附理论与拉美国际关系研究[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李春林;国际法上的贸易与人权关系论[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3 郭忆薇;冷战以来美国的安全战略和安全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联合;美国新保守主义及其对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4年
5 陈寒溪;第二轨道外交——CSCAP对ARF的影响[D];清华大学;2004年
6 刘阿明;布什主义——关于美国新帝国战略的一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李锦元;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合作[D];暨南大学;2005年
8 王曙光;中国地区主义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前军;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军;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安全观及其对中国安全战略的启示[D];河南大学;2004年
2 毛文莉;影响危机决策的主要因素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3 唐国栋;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4 饶异;生物有机体互惠利他行为的博弈论分析及其社会蕴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爱丽;试析文化因素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姚莹;论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对国家主权原则的挑战[D];吉林大学;2004年
7 李巍;冷战后黑非洲部族冲突的历史根源[D];吉林大学;2004年
8 陈以定;东盟区域安全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9 字紫龙;论当代国际政治体系结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胡薇薇;冷战后“人的安全”理论形成与发展[D];清华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俊;;泛亚自由贸易区:构想与现实太远[J];经济前沿;2006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爽;;后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J];商场现代化;2011年17期
2 莫劲松;;国世平:货币政策不会放松[J];股市动态分析;2011年37期
3 付收;;适时适当加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J];金融经济;2005年12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范晓波;;2020的国际金融法:中国的作用和影响[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吴嘉蓉;;试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影响——兼析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机遇[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高级编辑 丁刚;二十国集团峰会在争吵中前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2 ;七国集团:央行协调行动化危机[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记者 赵焱;巴西财长吁“汇率和平”[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本报评论员 郭凯;久违了,七国集团[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李豫川;七国财长预热IMF年会[N];中国证券报;2006年
6 李豫川;七国集团不希望美元持续弱势[N];中国证券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万相辛;G20要反通胀[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8 本报驻外记者 张亮 吴乐s,
本文编号:1951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951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