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货币区理论视角下外贸失衡和汇率失衡的地区异质性研究
本文选题:汇率失衡 + 外贸失衡 ; 参考:《上海金融》2011年07期
【摘要】:把我国的外贸失衡和汇率失衡看作是全国性失衡是不恰当的,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视角,本文认为我国外贸失衡主要是指东部地区的外贸失衡,我国汇率被低估主要是指东部地区的汇率被低估,而中西部地区并不存在外贸失衡和汇率被低估的现象。因此,要调节我国汇率和外贸的区域性失衡,依靠人民币升值虽然会减少东部的汇率和贸易失衡,但会增加中部和西部的汇率和外贸失衡,而实施地区差异化的外贸政策、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是解决我国汇率和外贸的区域性失衡的可行办法。
[Abstract]:It is inappropriate to regard China's foreign trade imbalance and exchange rate imbalance as national imbalance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optimal currency area,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imbalanc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mainly refers to the imbalance of foreign trad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The undervaluation of the exchange rate in China mainly refers to the undervaluation of the exchange rat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while there is no foreign trade imbalance and undervaluation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refore, in order to adjust the regional imbalance between China's exchange rate and foreign trade, relying on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will reduce the exchange rate and trade imbalance in the east, but it will increase the exchange rate and foreign trade imbalanc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implement a regional differentiated foreign trade policy. Industrial policy and fiscal and tax policy are feasible ways to solve the regional imbalance of exchange rate and foreign trade.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分类号】:F752;F832.6;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罗浩;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与产业区域粘性[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2 郭丽;;产业区域转移粘性分析[J];经济地理;2009年03期
3 卢锋;韩晓亚;;长期经济成长与实际汇率演变[J];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娟;;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区域不对称性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李磊;;市场扩张型产业转移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蒋满元;;要素跨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探讨[J];财经科学;2007年08期
4 汤玉刚;;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虚与实”[J];财经科学;2007年12期
5 陈科;吕剑;;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趋势分析——基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J];财经科学;2008年03期
6 吴美华;朱应皋;;我国最低工资的制度逻辑——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解读框架[J];财经科学;2009年01期
7 山社武;刘志勇;张德生;;劳动力自由流动是阻碍传统产业区域转移的根本原因吗?——基于27个产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10年05期
8 王诏怡,刘艳;东部产业集群的极化效应对西部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年02期
9 任爱飞;田雯;;浅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J];党史博采(理论);2009年02期
10 高顺成;;中部六省对沿海纺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拟熵权分析[J];纺织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志方;;长期经济增长下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研究——以人民币兑美元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2 王君斌;李阳;;非完全竞争市场、技术冲击和中国劳动就业——动态新凯恩斯主义视角[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3 钟华;韩伯棠;周治平;;经济集聚机制研究几个新领域探索[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晖;人民币真实汇率研究:1994-2005[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2 吴建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和经济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夏琛桂;我国长三角都市圈人才集聚、扩散与共享的模型和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胡海林;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估算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7 刘静;创新对企业区位选择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王宇燕;产业转移与传统农区工业化[D];河南大学;2009年
9 陈溪;集聚经济形成的内部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10 焦武;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敬源;劳动力流动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周彬;经济趋同条件下人民币汇率水平波动与趋势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黎黎;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的产业转移粘性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尹晓欣;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测度及其波动性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黄晶;基于外部性理论的苏南苏北产业转移的协调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09年
6 张卫军;中美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比较及其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宋天婵;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探讨[D];复旦大学;2010年
8 李轶琼;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亚伟;金融危机下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杨云帆;购买力平价理论与结构突变—中美实际汇率的实证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小建;香港对大陆投资的区位变化与公司空间行为[J];地理学报;1996年03期
2 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浙江10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06期
3 农业部课题组;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国妍;;最优货币区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J];上海金融;2009年06期
2 吴瑞祥;杨定华;;最优货币区理论对我国货币政策的适应性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程连顺;;最优货币区理论与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4 梅春;;最优货币区理论与我国货币政策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任伟;颜芳;;从最优货币区理论看中国东盟货币一体化前景[J];东南亚纵横;2006年05期
6 王錾,田海霞;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亚元”区构想[J];特区经济;2004年12期
7 陈晓毅;;东亚货币合作进程中的障碍因素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07期
8 何燕;;区域货币合作模式及东亚的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9年03期
9 朱芳;最优货币区理论:欧元的启示与东亚货币区的设想[J];南方金融;2003年07期
10 张汉麟;;欧元区对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践及东亚货币合作展望[J];理论前沿;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秉本;;东部地区组(含中、北部)讨论情况汇报[A];全国老科技工作者为西部大开发再做贡献研讨会暨第三次西南石山地区扶贫开发研讨会论文材料集[C];2000年
2 徐哲;陈锦富;;中部地区城镇化空间布局模式探讨——基于中、东部地区比较分析视角[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周立群;刘东勋;;启动产业西移,推动西部开发[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4 张同作;蔡振媛;苏建平;;青海东部地区鼢鼠(Myospalax)的种类与分布[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沈宗丕;;台湾省东部地区强震活动的周期分析与可能发生8级左右大震的探讨[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6 袁钢明;;从向东倾斜转变为向西倾斜[A];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林木西;;东部地区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目标定位和策略选择[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8 高建芳;吴力平;袁玉江;;降水变化对天山东部地区河川径流量的影响与评估[A];新疆水利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获奖论文集[C];2001年
9 曾勇;吴财芳;;加强我国东部地区深部煤炭资源的勘查与研究[A];瓦斯地质理论与实践——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东部参与西部大开发探讨[A];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柯冬敏;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N];金融时报;2001年
2 柯冬梅;最优货币区理论对我国货币政策有何借鉴[N];中国证券报;2000年
3 宋元菊 记者 马怀华;东部地区水资源专题研究会在鸡召开[N];鸡西日报;2008年
4 何彩青 韦淑侠 金泉才;冬至成为我省东部地区入冬以来最冷天[N];青海日报;2008年
5 亚夫;东部地区要多久才能走出经济“寒冬”[N];上海证券报;2009年
6 何卫刚;东部地区要作 走出危机的表率[N];新疆日报(汉);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李佳霖 单保江 沈则瑾 杨阳腾 通讯员 王永刚;东部地区:实现率先发展 发挥示范作用[N];经济日报;2009年
8 陈晓华;我国东部地区有效专利量占全国七成[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年
9 记者 星子 通讯员 康维海;东部地区840平方公里土壤富集硒资源[N];青海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杨家慧;加快本岛东部提升步伐 打造特区璀璨夺目明珠[N];厦门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美丽;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勇辉;东亚货币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7年
4 刘振林;东亚货币合作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祝小兵;东亚金融合作和中国的战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6 尹亚红;开放经济下货币替代与人民币化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7 张肃;东亚货币合作与货币竞争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谢洪燕;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地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 蔡宝家;区域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10 潘爽;资源约束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铭;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东亚货币合作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2 姚婷婷;我国东部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3 何艳;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理论、实践及中国的作用[D];苏州大学;2005年
4 李珂;中国与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5 吴金平;东亚货币一体化及中国战略选择[D];西北大学;2009年
6 薛山;济南市东部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汤炳辉;东亚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张兴平;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货币一体化[D];浙江大学;2007年
9 郑剑;中国和东亚经济体间贸易强度与宏观经济波动同步性关系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费扬;人民币国际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94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994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