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特性、经验效应与中国服务业外商投资——基于生产性与消费性服务业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生产性服务业 + 消费性服务业 ; 参考:《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09期
【摘要】:服务业跨国投资活动逐渐成为近年来跨国经营的热点问题,探讨服务业外商投资动因对我国服务业吸引外资和自身发展均具有积极影响。鉴于以往研究大多关注整体服务业而忽略不同服务业的内在差异、关注东道国客观因素而忽略企业主观因素的研究现状,本文将选择以下切入点进行研究:一是服务特性差异对不同类型服务业投资动因的客观影响,二是以往投资经验效应的主观影响。为此,本文选择我国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业外商投资作为研究对象,引入VAR模型检验服务特性和经验效应对不同类型服务业投资动因的影响作用,得出结论:生产性服务业更倾向于效率寻求和距离论的投资动因;消费性服务业则倾向于市场寻求和东道国区位优势动因,此外跨国公司以往投资经验也对未来海外投资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分析,本文希望能对不同服务特性行业的投资动因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并指引其有效吸引外资和改善投资环境。
[Abstract]:The transnational investment of service industry has gradually become a hot issue in transnational manage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n the motiva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 service industry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attrac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and its own development in China's service industry.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most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focused on the overall service industry while ignoring the internal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service industries, and concerned about the objective factors of the host country while neglecting the subjective factors of the enterprises, This paper will choose the following entry points to study: first, the objective impact of the difference of service characteristics on different types of service industry investment motivation; second, the subjective impact of the past investment experience effect. Therefore, this paper chooses the foreign investment of producer and consumer servic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introduces the VAR model to test the influence of service characteristics and empirical effects on the investment driver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ervice industrie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is more inclined to the investment motivation of efficiency seeking and distance theory, while consumer service industry tends to market seeking and host country location advantage motivation. In addition, the past investment experience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lso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future overseas invest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hopes to analyze the investment motivation of different service industries, and guide them to attract foreign capital and improve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分类号】:F719;F83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建军;陈国亮;黄洁;;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2 许晖;邹慧敏;单凤玲;;外商投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产业互动和系统观的视角[J];经济经纬;2009年05期
3 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尚文;王永培;;商品流通结构、效率与制造业增长——基于2000—200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封思贤;徐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结构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12期
3 喻美辞;;发展生产性服务与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J];商业研究;2011年02期
4 张涛;伏玉林;;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中西部发展的激励[J];财经科学;2009年12期
5 王翔;;就业吸纳、产业集聚与生产者服务业发展[J];财经论丛;2011年01期
6 王耀中;张阳;;国内服务业发展研究的最新动态[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7 丁宁;;零售商对制造商行使纵向约束的绩效——基于生产者服务视角的区域与行业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2期
8 顾乃华;;工业投入服务化:形成机制、经济效应及其区域差异——基于投入产出数据和HLM模型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9 唐宜红;王明荣;;生产者服务、出口品技术结构和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优化[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10 李盾;;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湖北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J];当代经济;2010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江静;;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以长三角地区为例[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唐宜红;王明荣;;生产者服务、制成品出口与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优化[A];国际服务贸易评论(总第3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冯晓玲;美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3 韩德超;产业协调发展与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倪晓觎;跨国公司FDI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曾世宏;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中国服务业结构变迁[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玉婷;分工、交易效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许婧;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苏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衍;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李满桃;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刘美玲;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的现代物流业发展[D];湘潭大学;2008年
6 李丹;中国制造业内外资企业效率的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李雪梅;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胡丹;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空间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马腾飞;税收政策对湖南省金融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的作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朱彩凤;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地区与部门特征[J];财贸经济;2003年08期
2 程大中,黄雯;中国服务业的区位分布与地区专业化[J];财贸经济;2005年07期
3 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10期
4 胡霞;;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集聚变动趋势研究[J];财贸经济;2008年06期
5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6 陈立敏,谭力文;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方法研究——兼与波特指标及产业分类法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5期
7 汪斌,余冬筠;中国信息化的经济结构效应分析——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7期
8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9期
9 李文秀;谭力文;;服务业集聚的二维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以美国服务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10 杨洪焦;孙林岩;吴安波;;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于君;;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变、机理及启示[J];学术研究;2009年09期
2 厉守卫;陆淑波;;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解析——以浙江为例[J];人民论坛;2010年35期
3 钟韵,闫小培;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5年03期
4 周明生,王辉龙;浅论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创新的作用机理[J];南方经济;2005年10期
5 姚耀;陈高森;骆守俭;;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09期
6 刘岐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增强城市竞争力[J];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08期
7 郑友;;电子商务平台下的本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10期
8 刘飞龙;;厦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思考[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9 贺俊果;;山西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09年11期
10 吴可人;;推进服务业从制造业的分离[J];浙江经济;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殷莉;;生产性服务业:新一轮陕西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3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1分会场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王鹤春;张怀野;;推进沈阳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快发展的对策构建研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第六章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A];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C];2008年
7 于琨;张展;李怀忠;;生产性服务业与辽宁生态省建设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8 高丽峰;王兴权;曲丹丹;;基于互动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以辽宁为例[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9 李四化;;关于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10 刘向东;;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A];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潘荣进 通讯员 黄建军;梅兰进军生产性服务业[N];泰州日报;2008年
2 胡虎;进军生产性服务业正当时[N];人民邮电;2008年
3 记者 肖新华;新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N];温州日报;2008年
4 通讯员 李宁;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商竞相入驻江桥[N];东方城乡报;2009年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来有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意义重大[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6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转型保增长[N];人民邮电;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李玉峰;生产性服务业拓宽天钢路[N];天津日报;2009年
8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王佳元;水平不同 政策各异[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龚丹韵;回暖阶段上海如何加速转型[N];解放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刘芳滨;青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N];青岛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郭向阳;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李金勇;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刘欣伟;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7 包晓雯;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燕;现代服务业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高运胜;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10 朱智;黑龙江省传统优势支柱产业服务外包发展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山静静;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2 李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升级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晓娜;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自增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刘俊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让淑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施甜甜;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孙莹;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互动发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9 刘银莲;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若干模式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朱泽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34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034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