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次贷危机的启示及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制度视角的解读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8-08-17 12:06
【摘要】: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如何吸取危机的教训、遵循科学的创新路径成为中国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认为金融创新出现结构性失衡是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商业银行制度创新滞后于产品创新导致的内部创新失衡以及由于宏观制度创新不足导致的外部金融生态环境劣化共同酝酿并催生了危机。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应遵循理性的金融创新路径,大力推进产品创新的同时同步推动制度创新。此外,积极加强宏观制度创新,为中国商业银行提供有利的金融生态环境也是次贷危机的重要启示。
[Abstract]:In a variety of factors,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triggered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How to absorb the lessons of the crisis and follow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pat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choice for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Based on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structural imbalance in financial innov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commercial banks lags behind the internal innovation imbalance caused by product innovation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external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used by insufficient macro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the post-crisis era,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follow the rational path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vigorously promote product innovation and simultaneously promot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addition, strengthening macro system innovation and providing favorabl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are also important revelations of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作者单位】: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分类号】:F8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琳琳;;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存在的问题[J];才智;2011年16期

2 张铁伟;;效率与安全: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协调发展[J];现代商业;2011年20期

3 师炫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有效性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温志强;;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政府完善房贷市场管理的启示[J];财会研究;2011年11期

5 庄乾志;;金融发展的历史进程、内在逻辑与中国金融展望——从美国金融改革进程看中国金融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6 樊志刚;李卢霞;;次贷危机的启示及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制度视角的解读与思考[J];金融论坛;2011年04期

7 肖崎;;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对次贷危机的探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1年06期

8 秦春花;熊灼;;次贷危机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年09期

9 谢平;;金融监管的五个前沿问题[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年S1期

10 杨正俊;;全球金融监管:太少还是太多?[J];现代商业银行;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祁敬宇;;我编写《金融监管学》教材的一点体会[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2 张金城;;供给和需求双重动力推动的我国金融监管演进分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姚军朋;苗青田;;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角度看政府金融监管[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4 陈学彬;邹平座;;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展望[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江其务;;后改革期金融支持经济的若干战略思考[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李鸿冰;;如何构建我国金融监管方法体系[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范晓波;;2020的国际金融法:中国的作用和影响[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孙健;高丽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对我国的启示[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9 郭玉萍;;WTO与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要求[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10 桂银香;;美国次级债券产品形成机理及风险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派记者 朱周良;亡羊补牢 各国亟需加强金融监管一致性[N];上海证券报;2008年

2 刘正山;给中国金融监管提个醒:缩短衍生金融链条[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3 黄丹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访问学者;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与中国金融监管发展(中)[N];证券时报;2008年

4 记者 陶冶;声明草案透出八大要点 加强金融监管有望突破[N];金融时报;2009年

5 渤海证券博士后工作站 刘惠杰;金融监管:成本与成效的博弈[N];证券日报;2009年

6 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 陆志明;世界金融监管前景莫测下的中国策略[N];上海证券报;2009年

7 冯迪凡 王慧卿;泛欧金融监管新机构初步成形[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8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高级培训师,,经济学博士 王勇;美系统性风控计划有利全球金融监管[N];上海金融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高健;全球金融监管协商平台呼之欲出[N];中国证券报;2010年

10 记者 王慧卿;默克尔:继续以全球金融监管为己任[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汝亭;金融监管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

2 罗嘉;我国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盖丽丽;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于永宁;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变革之道[D];吉林大学;2010年

5 刘玉强;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绩效的评估与改善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6 吴焰;转型期的中国金融监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张天祀;危机后中国银行业监管体系完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刘志刚;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惠康;中国金融稳定性的监管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孙焕民;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实践与理论探索[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伟;次贷危机的影响及风险性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哲;美国次贷危机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3 王众;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4 耿静;美国、英国和日本金融监管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5 王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金融法律监管[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吕劲松;金融监管:理论、模式与我国的实践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7 霍汉强;澳门金融监管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8 万方;全球金融危机前后中国银行业金融监管的应对及改革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吴晓艳;开放过程中的金融监管[D];河北大学;2003年

10 许文秋;混业经营下金融监管模式的构建[D];厦门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187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187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0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