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关于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8-10-08 10:23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后,在强化微观审慎监管的同时,全面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国际共识。宏观审慎监管将整个金融体系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重点关注那些对金融稳定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采取针对性的逆周期监管措施进行调节,维护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包括宏观审慎监测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安排三大要素。美英等国为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成立了相应的宏观审慎监管机构,其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应构建宏观审慎监管实体,启动宏观审慎监测分析系统,并注重研究开发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
[Abstract]: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t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to strengthen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at the same time as strengthening mi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Macroprudential regulation sees the entire financial system as a complete system, focusing 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financial markets that have a systemic impact on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adopting targeted countercyclical regulatory measures. To maintain the healthy functioning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he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system includes macro-prudential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macro-prudential policy tools and macro-prudential policy arrangement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 have set up corresponding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institutions. China should construct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entity, start macro-prudential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system,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policy tools.
【作者单位】: 河北金融学院;
【基金】:河北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资产市场危机与重构金融体系”,课题编号:HB09BYJ019
【分类号】:F831.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薛建波;刘兰设;刘长霞;李玉;;宏观审慎监管: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必由之路[J];金融发展研究;2010年06期

2 李文泓;;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思路和政策框架[J];中国金融;2010年1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建生;吴清;周长富;陆彩兰;;后危机时代构建宏观审慎监管的思考[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2 尹继志;;宏观审慎监管:内容与框架[J];南方金融;2010年12期

3 何德旭;郑联盛;;宏观审慎监管:内涵界定与政策框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课题组;吴盼文;;外源系统性风险及防范制度设计[J];海南金融;2012年02期

5 尹继志;;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理论与实践[J];经济体制改革;2012年01期

6 周华;刘灿辉;曾繁华;;我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初探[J];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04期

7 刘畅;;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规则的国际演变和中国应用——以巴塞尔协议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10期

8 赵振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与消除[J];生产力研究;2012年01期

9 孙权;;宏观审慎监管理论探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3期

10 王立军;;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若干思考[J];特区经济;2012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有红;我国商业银行安全的评估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赵意奋;金融机构受托资产管理统计监管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3 王大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监管与防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廖继敏;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与测试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潘昊;中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3 胡腾宇;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国际经验与我国实践[D];暨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维多利亚·萨博塔;霍成义;王邕;赵宇翔;刘敏;王馨;杨阳;王蓉;;宏观审慎政策的角色[J];金融发展研究;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刚;刘嘉;;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研究——基于贷款成数的分析[J];武汉金融;2011年06期

2 王刚;张赞凯;;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初步思考[J];华北金融;2011年02期

3 李文泓;;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思路和政策框架[J];中国金融;2010年13期

4 李文泓;;关于完善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思考[J];中国农村金融;2011年02期

5 史建平;高宇;;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研究综述[J];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08期

6 尹继志;;宏观审慎监管:内容与框架[J];南方金融;2010年12期

7 王刚;李丹丹;;浅析宏观审慎监管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关系[J];浙江金融;2011年05期

8 尹久;;宏观审慎监管:中央银行行使的依据、目标和工具[J];武汉金融;2010年08期

9 刘敏;孟兆波;;从法律视角看宏观审慎监管[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3期

10 王丹;;浅谈宏观审慎监管[J];时代金融;2011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G.Zhiyong Lan;;利用政策工具促进和谐发展(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2 顾建光;;关于加强公共政策工具研究的思考[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3 胡赛全;詹正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体系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顾建光;;关于加强公共政策工具研究的思考[A];“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庆乐;;工具选择与政策创新[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谭康林;;代理机构:原理、绩效与未来[A];公共管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研讨会论文[C];2009年

7 赵筱媛;苏竣;;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公共科技政策分析框架研究[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8 易朝辉;夏清华;;国外创业型企业成长与创业政策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杜永平;张永;;输电线路动态增容技术及其扩能应用研究[A];第十六届(2008年)华东六省一市电机(电力)工程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许凌霄;;我国低碳城市建设中的政府对策[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一民;用好政策工具 助推产业发展[N];珠海特区报;2008年

2 王小映 唐健;土地管理: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3 郑春峰;央行再打组合拳:加息硬招后发制胜?[N];南方日报;2007年

4 黄继汇;美联储重新对通胀预期表示关注[N];中国证券报;2008年

5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潘向东;防经济衰退价格型政策工具是首选[N];中国证券报;2008年

6 记者 高国华;央票利率“一升一降” 意在引导期限均衡[N];金融时报;2010年

7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 陈超博士;论金融稳定政策工具的选择与协调[N];上海金融报;2004年

8 ;用“长控”政策工具提高宏调效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高贸易顺差考验宏调政策工具[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10 张U,

本文编号:22564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2564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5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