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中国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10-20 20:25
【摘要】:本文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的微观数据,在综合考虑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和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持久收入、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农村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收入差距的上升将会导致农村居民储蓄率的明显上升;其次,农村居民储蓄率的生命周期特征并不明显,但在考虑了家庭的教育、医疗支出以后,储蓄率却表现出显著的"U型"生命周期特征,并且在45~49岁达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最低点;第三,家庭的人口年龄构成对农村居民储蓄率具有显著的影响;第四,农村居民储蓄率与其财富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并且户主的政治面貌、文化程度、性别对农村居民储蓄率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Abstract]:Based on the microcosmic data of China Comprehensive Social Survey (CGSS2006) in 2006, and on the basis of considering the life-cycle durable income hypothesis and the precautionary saving theory,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avings rate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uncertainty of persistent income and the savings rate of rural residents, and the increase of income gap will lead t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savings rate of rural residents. The life cycl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residents' savings rate are not obvious, but after considering family education and medical expenditure, the savings rate shows a significant "U-shaped" life-cycle feature, and reaches the lowest point of the whole life cycle at the age of 45 ~ 49 years. Third, the age composition of the household popul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avings rate of rural residents; fourth,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avings rate of rural residents and their wealth level, and the political outlook and educational level of the head of household. Gender also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savings rate of rural resident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编号:07&ZD0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研究”(编号:71073076)资助
【分类号】:F83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苏良军;何一峰;金赛男;;暂时收入真正影响消费吗?——来自中国农村居民面板数据的证据[J];管理世界;2005年07期

2 万广华,史清华,汤树梅;转型经济中农户储蓄行为:中国农村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年05期

3 杭斌,申春兰;中国农户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兆博;;当代农民消费行为研究[J];财经科学;2006年02期

2 魏杰;王韧;;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二元机制及其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4期

3 林培樟,陈敏深;广东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4 史清华,顾海英;农户消费行为与家庭医疗保障[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李通屏;王金营;;中国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对消费行为的影响[J];经济评论;2007年01期

6 臧旭恒,裴春霞;预防性储蓄、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居民消费计量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4年12期

7 罗楚亮;经济转轨、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J];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8 裴春霞,孙世重;流动性约束条件下的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分析[J];金融研究;2004年10期

9 桂又华;贾健;徐展峰;;农村居民储蓄模型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6年05期

10 胡振虎;傅爱民;;农村公共投资、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一个博弈论的分析框架[J];南方经济;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胡豹;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户决策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刘丽敏;中国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 陈传波;中国小农户的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5 类淑志;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变迁与重构[D];复旦大学;2005年

6 颜廷武;中西部地区农户经济行为与农村反贫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7 汪浩瀚;转型期中国居民消费的不确定性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8 周月鲁;基于社会营销的水土保持行为与传播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邓可斌;中国个人投资者风险偏好与资产选择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冯俊;数量型工具还是价格型工具[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超;我国城乡居民储蓄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2 王越凤;消费与投资失衡条件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3 刘钦国;江苏城镇居民储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4 赵淑云;江苏农村居民储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5 王红娜;我国农村消费问题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李鑫;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下的我国家庭教育支出动机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7 高宁宁;政府与居民基于消费倾向的博弈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华丽;我国经济转型期居民消费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邢志平;转轨时期中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10 杜海韬;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户储蓄行为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李谷成,范丽霞,冯中朝;转型期中国农户消费——收入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动态关系[J];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03期

3 温小霓,徐国华;居民持久收入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4 史清华,黄祖辉;农户家庭经济结构变迁及其根源研究——以1986~2000年浙江10村固定跟踪观察农户为例[J];管理世界;2001年04期

5 史清华,顾海英;农户消费行为与家庭医疗保障[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袁志刚,宋铮;消费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上海经济研究;1999年06期

7 田岗;不确定性、融资约束与我国农村高储蓄现象的实证分析——一个包含融资约束的预防性储蓄模型及检验[J];经济科学;2005年01期

8 杜海韬;邓翔;;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状态下的预防性储蓄研究——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5年01期

9 龙志和,周浩明;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10 万广华,张茵,牛建高;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里;;中国储蓄率高增长的理性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闻岳春;北欧4国国民储蓄下降的原因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1年11期

3 周珊珊;;城镇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8期

4 于水群;杨增雄;;美元的长期走势初探[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马先标;;中国高储蓄率的制度性障碍再探讨——基于企业储蓄的视角[J];经济界;2009年02期

6 杨一博;;中美储蓄率特征及其影响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刘兴堂;刘军;;实际有效汇率、储蓄率和GDP的动态关系[J];统计与决策;2010年01期

8 袁志刚;吉馨;樊潇彦;;中国居民储蓄率真的过高吗?——事实与原因的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0年04期

9 袁妙_g;吴涛;;企业年金与储蓄关系的实证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王毅;石春华;;中美储蓄率比较:从核算口径到经济含义[J];金融研究;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艳华;王家传;;中国农村居民储蓄与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1981-2006年[A];2007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佟爽;刘正捷;张军;郑丹丹;;农民理财行为和文化的探索性研究[A];第三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7)论文集[C];2007年

3 李扬;殷剑峰;刘煜辉;;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两个基本战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4 王国军;赵洁;孙然;黄微笑;;跨期消费均衡与计划生育综合保险的储蓄替代[A];民生保障与和谐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改革的视角——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7[C];2007年

5 刘广如;刘哲;;我国消费信贷现状考察[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山东经济学院与会人员论文汇编[C];2006年

6 唐珏岚;;1982—2005年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的实证检验[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7 刘明;朱斌;;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储蓄率研究——中国城乡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张东辉;;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基于中国农村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9 尚长风;;农保基金投资与农村小额信贷:一种双赢的模式[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何广文;;构建社区导向型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机制[A];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大会交流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褚福全;从美国储蓄率零增长看中国的热消费[N];中国审计报;2005年

2 记者 徐思佳;美国储蓄率过低 造成全球贸易失衡[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3 国泰君安 张晗 张峗;对市场和经济数据的再思考[N];证券时报;2009年

4 邱林;美国为什么担心中国人不存钱?[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5 记者  林之诠 通讯员  严李锁 沙永勤 郭明辉;对子长县农村居民消费信贷发展状况的调查[N];金融时报;2006年

6 记者 沈兴国;农村居民结账 也能潇洒刷卡[N];绍兴日报;2009年

7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刘煜辉;中国高储蓄辨伪[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8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 王东京;美国指责中国高储蓄没道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9 刘瑞常;外电评说中国人爱存钱有多种理由[N];中国改革报;2009年

10 方方;浅作深时深亦浅[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晨光;储蓄率差异对中美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孙永勇;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3 姚海明;中国金融路径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结构与效率[D];苏州大学;2005年

4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李刚;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D];西北大学;2006年

6 郭英彤;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吉林大学;2006年

7 张春田;中国金融发展、投资与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8年

8 赵晓霞;对外贸易、FDI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邢大伟;居民家庭资产选择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王千六;基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背景下的城乡金融二元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斯涵;浙江省农户储蓄行为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陈炉丹;农村居民资金互助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3 郑海荣;农村居民金融投资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4 袁莎莎;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5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6 校建立;农村居民贫困、社会资本对微型金融需求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0年

7 王晨烨;人口年龄结构、储蓄率与经常项目关系[D];浙江大学;2007年

8 姜超;我国城乡居民储蓄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9 姜伟;我国最优储蓄率与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沈忠泉;对我国利率政策绩效的实证检验[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284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284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3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