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新兴国家企业国际化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对企业国际化学习效应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理进行了梳理。围绕着银行国际化“学习效应”这一主题,本研究超越了OLI范式的研究框架,突出了“学习动因”、“国际化经验”与“国际化学习”等变量在模型构建中的地位,沿着从宏观到微观的演进逻辑,分三个专题对学习效应作用于银行国际化进程与国际化行为的作用机理,并对国际化学习的实现途径进行了实证考量。 专题一构建了经验知识作用于银行国际化进程的分析框架,考量了学习效应对银行国际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内向国际化经验和外向国际化经验作为学习效应的两种传导途径,对银行外向国际化进程都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相对而言,银行业对外开放所获取的内向国际化经验对其国际化程度的促进效应要比银行海外经营所获取的外向国际化经验的促进效应明显得多。这也许与中国银行业外向国际化历程较短、学习效应尚未得到充分释放这一因素有关。就银行层面的实证结果来看,中国银行外向国际化经验的回归系数高于整个行业层面的回归结果,而工商银行的回归系数明显低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更低,这验证了银行学习效应的释放与其外向国际化历程的长短有关。 专题二构建了基于学习动因的银行区位选择模型,进一步考察了学习效应对银行国际化行为的影响。本章超越了OLI范式的框架,基于我国银行企业国际化行为特征,着重对学习动因与银行区位选择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理论模型,更适合解释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跨国公司(以下简称EMNCs)的FDI行为。基于行业的实证结果表明,在三个解释变量中,学习动因对区位选择的作用最显著,其次是市场寻求型动因,而顾客追随动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最小,且贸易追随型动因的影响要大于投资追随型的。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动因具有EMNCs所显现出来的双重性特征,既有EMNCs所特有的学习导向型动因,也有如发达国家MNCs一样的机会寻求型动因,但学习动因的作用效应更明显。从控制变量的实证结论来看,文化相似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性变量在两种模型下的回归系数均显著大于零,说明母国与东道国的市场相似性对于促进我国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具有重要正向影响。当东道国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时,尤其是我国香港地区时,该效应更明显,说明“进程论”对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具有较好的解释力。 专题三基于寡占反应视角构建了银行国际化学习行为模型,进一步探讨了银行国际化中的学习路径。本章在Dunning(1981)的经典折衷模型基础上引进了寡占反应变量,对银行学习行为进行了量化考证。研究结果表明,模仿主要竞争对手的行为是中资银行进行国际化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无论是区位选择还是进入模式方面,工商银行的模仿学习行为最明显,建设银行次之,说明国际化历程越久的银行,寡占反应越明显。鉴于招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这3家银行的国际化历史较短,其区位选择与进入模式尚未呈现出某种趋势性特征,其寡占反应是否成立,有待持续跟踪其后续扩张行为才能做出判断。本研究验证了中资银行追随行业的领导者而进入海外市场,可以为后来者获取东道国特定市场经验提供有效的分享渠道。 从国际化经验作用于银行进入模式选择的实证结果可知,国际化经验的增加会促使银行采取卷入程度更高的子行模式。但与寡占反应相比,国际化经验的回归系数并不高,且特定市场经验对银行进入模式的影响未能得到验证。这可能与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历程较短、国际化经验的作用效应还有待逐步释放有关,也可能与中资银行在国际化扩张中对分行模式的偏好有关。 从各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仅有3个变量的作用效应得到验证,即母国制度变量对外向国际化水平的作用机理(H3-b)、东道国制度变量对银行进入模式的作用机理(H15)以及东道国法治治理水平对我国银行业的区位选择具有正向影响(H13),也印证了我国银行业国际化中的学习导向动因。但银行所有权优势对其外向国际化程度或行为的影响,在本研究中都没有得到验证,这可能与考察期较短、银行业的股改效应未能完全释放等因素有关,也可能与银行国际化中的非经济因素(如政府主导的带有政治性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有关。这也论证了EMNCs国际化理论比传统的折衷理论对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行为更具有解释力,所有权优势不必是EMNCs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超越了传统的OLI范式的研究框架,突出了“学习动因”、“国际化经验”、“国际化学习”等变量在模型构建中的地位,是对新兴国家银行国际化研究视野的拓展与命题的深化。本文实证研究证明了基于“学习观”视角的国际化理论对中资银行国际化行为更具有解释效应。 本研究的政策启示可能是:其一,支持银行业“引进来”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决策应坚定不移的贯彻下去。外资银行的进入及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为中资银行建立国际社会关系、了解国际市场、获取知识外溢效应和国际经营机会等,提供了机会,由此获取了内向国际化经验。这种经验比外向国际化经验对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的促进效应更明显。此外,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比双边贸易渠道更能带动我国银行业到东道国设立分支机构,尤其是当东道国为APEC成员或香港地区时,效应更大。其二,追随行业的先行者进入海外市场,与先行者聚集在一起,是其他银行国际化扩张的一种有效战略,为后来者获取特定市场经验提供了经验分享渠道。其三,在我国银行具有垄断优势或文化差异较低的区域,可以尝试以高涉入度的子行模式进入;而在高度发达和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银行应尽量避免以子行的形式存在。在学习导向的银行FDI中,进入模式选择应有助于战略资产获取的效果、知识学习效应的提升及全球化战略的实施;若银行是基于市场寻求型动因进入某东道国,则要评估银行在该国市场上是否有足够的所有权优势,如果没有,,则不适合采取子行的形式进入。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志文;沈中华;;外资银行股权进入和银行绩效的联动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01期
2 张满银;韩大海;高凤英;;跨国银行在华投资的省域选择[J];财经研究;2010年01期
3 郭妍;;我国银行海外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1期
4 孙焕民,吴志峰;外资银行发展状况考察:商业存在的国际化[J];金融论坛;2005年10期
5 谢泗薪,薛求知;中国企业全球学习战略的脉络与机理——基于国际化双向路径的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刘智泓;;银行海外并购动机的探讨——以中国工商银行东亚并购动机为例[J];发展研究;2011年04期
7 曾俭华;;国际化经营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01期
8 李爱喜;;外资银行在华区位选择行为及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03期
9 邓明;;制度距离“、示范效应”与中国OFDI的区位分布[J];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02期
10 柴忠东;施慧家;;新新贸易理论“新”在何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剖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盈盈;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效果的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尹华;我国制造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组织学习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孔庆洋;商业银行国际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敏;服务业企业人力资本与国际化程度的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丁美军;外资银行国际化路径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吴琪琳;跨国银行进入东道国的方式选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柳忠军;银行国际化及组织机构选择的战略比较[D];山东大学;2006年
5 刘晓宁;跨国服务企业中国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胡媛荣;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贾鹏;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8 伊明萍;外资银行在东盟四国的跨国经营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邓一星;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中的“客户跟随”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许海峰;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现状评价[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
2338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338120.html